图书介绍
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0494027.jpg)
- (西)比科主编;吴永宁,苗虹,李敬光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1840766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84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714页
- 主题词:食品污染-残留物分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1
1.1引言1
1.1.1食物链:全球性问题2
1.1.2食品和饲料的快速预警系统3
1.1.3食品和饲料的产业问题4
1.1.4消费者的观念4
1.2新兴污染物5
1.2.1溴化阻燃剂5
1.2.2全氟有机化合物6
1.2.3内分泌干扰物6
1.2.4金属元素形态7
1.2.5生物碱毒素7
1.2.6肽和蛋白质生长促进剂8
1.2.7转基因生物(GMO)8
1.2.8纳米粒子9
1.3隐蔽污染物10
1.4未知的生物活性污染物11
1.4.1未知污染物暴露的生物活性鉴定11
1.4.2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确定新出现的未知污染物12
1.4.3利用计算机预测手段鉴别不明物质13
1.5新技术13
1.5.1组学技术13
1.5.2生化方法14
1.5.3生物纳米技术14
1.5.4大气压力质谱15
1.6确证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的挑战16
1.6.1生物化学或生物学快速筛查方法16
1.6.2全面的仪器分析方法17
1.7结论与展望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8
2食品污染物与残留的国际法规23
2.1欧盟和美国法律简介23
2.2欧盟法律覆盖的项目和主题24
2.2.1食品安全24
2.2.2食品质量40
2.2.3水质量44
2.3美国法律覆盖的主题/项目46
2.3.1食品安全46
2.3.2技术层面48
2.3.3食品质量50
2.3.4水资源保护和管理52
参考文献53
欧盟法规53
3分析方法中质量控制的实施指南58
3.1引言58
3.2质量控制的作用58
3.2.1主要作用58
3.2.2基于鉴定标准质控体系的关键方面59
3.2.3基于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质控体系的关键因素62
3.3结论64
参考文献65
4免疫化学和受体技术:免疫分析、免疫亲和色谱、免疫传感器以及基于分子印迹的聚合物传感器的应用68
4.1引言68
4.2定义和概念68
4.3免疫分析模式71
4.4免疫分析方法的开发72
4.4.1半抗原的合成72
4.4.2抗体的制备74
4.4.3分析方法的开发和优化75
4.4.4验证75
4.5免疫化学技术75
4.5.1放射免疫分析(RIAs)76
4.5.2酶免疫分析(EIAs)76
4.5.3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79
4.5.4化学发光磁免疫分析(CMIA)80
4.5.5流动注射免疫分析(FIIA)80
4.5.6免疫亲和色谱81
4.5.7免疫传感器81
4.6仿生学: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88
4.6.1 MIPs在前处理/预浓缩以及分离中的应用89
4.6.2基于MIPs的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90
4.7商品化设备及展望92
参考文献94
5食品污染物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105
5.1引言105
5.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样品前处理方法106
5.2.1静态顶空(SHS)106
5.2.2动态顶空(DHS)106
5.2.3固相微萃取(SPME)107
5.2.4顶空吸附萃取(HSSE)108
5.2.5选择性应用108
5.3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VOCs)的样品前处理方法111
5.3.1固体样品111
5.3.2液体样品117
5.4分离和净化126
5.4.1化学方法127
5.4.2色谱方法127
5.4.3凝胶渗透色谱(GPC)127
5.4.4在线分析128
5.4.5选择性应用128
5.5蒸发131
5.6衍生132
5.7结论133
参考文献133
6色谱技术进展138
6.1引言138
6.2快速色谱分离139
6.2.1快速气相色谱139
6.2.2快速液相色谱144
6.3二维色谱分离148
6.3.1全二维气相色谱149
6.4消除不利的基质效应151
6.4.1气相色谱法中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151
6.4.2液相色谱—质谱法中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152
6.5展望154
参考文献155
7质谱分析方法进展161
7.1引言161
7.2高分辨率和高准确率的质谱仪163
7.2.1飞行时间质谱163
7.3串联质谱仪168
7.3.1三重四极杆质量分析器168
7.3.2离子阱质谱仪169
7.3.3线性离子阱170
7.4高分辨质谱仪联用175
7.4.1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175
7.4.2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和轨道回旋共振质谱仪179
7.5结论与展望182
参考文献183
8毛细管分离技术187
8.1引言187
8.2小型化和毛细管类型187
8.3毛细管液相色谱188
8.4毛细管电分离189
8.4.1设备189
8.4.2电渗流和焦耳热190
8.4.3谱带展宽192
8.4.4毛细管电泳193
8.4.5毛细管电分离色谱技术194
8.5基于毛细管分离的检测技术201
8.6固相萃取与毛细管电泳的接口以及其自动化202
8.7毛细管电泳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203
参考文献203
9农药残留207
9.1引言207
9.2物理化学性质207
9.3健康影响216
9.4分析方法217
9.5仪器分析222
9.5.1气相色谱法222
9.5.2液相色谱法230
9.6 LC-MS-MS的应用235
9.6.1矮壮素235
9.6.2新农药236
9.7结论和展望241
参考文献241
10兽药残留247
10.1引言247
10.1.1抗生素247
10.1.2驱肠虫剂和抗真菌剂249
10.1.3镇静剂和抗炎药250
10.2影响分析方法学的兽药理化性质251
10.2.1兽药的性质251
10.2.2食品基质的性质252
10.3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53
10.3.1直接影响253
10.3.2抗生素耐药性254
10.4分析方法254
10.4.1方法的类型254
10.4.2分析方法小结255
10.4.3最近方法学的具体举例259
10.5食品中滥用兽药的事件263
10.6展望264
10.6.1生物传感器264
10.6.2多残留检测方法265
参考文献266
11控制家畜非法使用生长促进剂的分析策略278
11.1引言278
11.2化学性质、健康影响278
11.2.1二苯乙烯类化合物278
11.2.2抗甲状腺药物279
11.2.3类固醇279
11.2.4二羟基苯酸内酯(RALs)279
11.2.5 β-激动剂280
11.3分析方法280
11.3.1类固醇280
11.3.2皮质类固醇283
11.3.3 β-激动剂284
11.3.4甲状腺拮抗剂286
11.3.5生长激素289
11.4食品中滥用生长促进剂的事件291
11.5展望292
参考文献292
12真菌毒素298
12.1引言298
12.2真菌毒素的分类300
12.2.1主要的真菌毒素300
12.2.2次要的真菌毒素304
12.3健康影响307
12.3.1人类急性真菌毒素中毒病例307
12.3.2低剂量真菌毒素的影响308
12.3.3人类接触真菌毒素的定量评估311
12.3.4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最高耐受限量312
12.4采样313
12.5分析方法314
12.5.1引言314
12.5.2样本制备314
12.5.3分析和检测316
12.5.4其他方法327
12.6食品和饲料中存在的真菌毒素327
12.6.1黄曲霉毒素328
12.6.2赭曲霉毒素A336
12.6.3镰刀菌毒素336
12.6.4棒曲霉素337
12.6.5镰刀菌毒素338
12.6.6其他真菌毒素339
12.7净化程序341
12.8未来需求342
致谢343
参考文献343
13藻类毒素358
13.1引言358
13.2海产品中毒毒素359
13.3麻痹性贝类毒素(PSP)359
13.4腹泻性贝类毒素(DSP)361
13.4.1 DSP的毒性362
13.4.2 DSP的分析362
13.5原多甲藻酸毒素(AZP)366
13.5.1采用LC-MS以及LC-MSn检测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366
13.6记忆丧失性贝毒素(ASP)368
13.7虾夷扇贝毒素(YTXs)370
13.7.1 YTXs快速筛查方法371
13.7.2采用LC-MS和LC-MSn检测虾夷扇贝毒素372
13.8神经性贝类毒素(NSP)373
参考文献375
14持久性有机氯代污染物,二噁英和多氯联苯383
14.1引言383
14.2 POPs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用途386
14.3健康影响387
14.3.1对生殖系统的不良影响387
14.3.2致癌性387
14.3.3其他不良效应387
14.3.4二噁英的作用模式及毒性当量388
14.4分析方法391
14.4.1提取391
14.4.2净化392
14.4.3 GC测定393
14.4.4生物技术测定408
14.5食品中的POPs413
14.6展望414
参考文献415
15食品污染物之溴系阻燃剂429
15.1引言429
15.1.1溴系阻燃剂的定义和分类429
15.1.2物理及化学性质430
15.1.3毒理学特性431
15.2分析方法433
15.2.1样品前处理433
15.2.2仪器分析447
15.2.3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457
15.3食品中的污染现状459
15.3.1南美洲和北美洲食品中PBDEs污染水平及膳食摄入状况459
15.3.2欧洲和亚洲食品中PBDEs污染水平及膳食摄入状况463
15.3.3食品中HBCD和TBBP-A污染水平及膳食摄入状况468
15.3.4 PBDD/Fs470
15.4监管措施/安全状况以及正在进行中的监测计划471
15.5展望473
致谢474
参考文献474
16金属486
16.1引言486
16.1.1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486
16.2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487
16.2.1采样487
16.2.2样品中有机物的消解488
16.2.3分离和浓缩489
16.2.4实验室污染489
16.2.5仪器分析方法490
16.3重点金属元素494
16.3.1汞494
16.3.2铂族金属495
16.3.3其他496
16.4食品中痕量金属的分析指南496
16.5结论和展望497
16.5.1食品样本的基质类型497
16.5.2相关仪器分析技术497
参考文献497
17多环芳烃510
17.1引言510
17.2物理化学特性511
17.3健康影响515
17.3.1体外实验对实验室哺乳动物的影响515
17.3.2对人体的影响518
17.4分析方法520
17.4.1提取534
17.4.2净化535
17.4.3测定537
17.5食品中PAHs污染状况541
17.6展望550
致谢551
参考文献552
18食品与生物样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564
18.1引言564
18.2 NOC的物理化学性质566
18.2.1紫外,核磁共振谱,质谱566
18.2.2 NOC的合成、形成和降解566
18.3健康影响567
18.3.1人群研究567
18.3.2动物研究568
18.4分析方法568
18.4.1安全568
18.4.2命名569
18.4.3 NOC分析总则569
18.4.4挥发性亚硝胺的检测569
18.4.5 HPLC-TEA法测定亚硝胺酸572
18.4.6 GC-TEA测定亚硝胺酸的甲酯573
18.4.7 GC-TEA测定羟烷基亚硝胺类574
18.4.8 HPLC-光分解-TEA检测非挥发性NOC575
18.4.9 Havery用于检测所有种类NOC的HPLC-TEA方法576
18.4.10总ANC的检测576
18.4.11测定亚硝酰胺类ANC578
18.4.12烷基脲的检测579
18.4.13 HPLC-光解-TEA法测定亚硝酰胺类580
18.5食物中的NOC581
18.5.1挥发性亚硝胺类水平581
18.5.2亚硝胺酸水平582
18.5.3总ANC水平与确证583
18.5.4烷基脲与烷基亚硝酸脲水平583
18.6结论与展望583
致谢584
参考文献585
19杂环胺592
19.1引言592
19.2物理化学特性592
19.3健康影响593
19.4杂环胺的生成593
19.4.1模拟系统595
19.4.2肉中杂环胺的生成条件595
19.5食品样品分析595
19.5.1样品提取596
19.5.2色谱分析及检测597
19.5.3质谱597
19.5.4 GC-MS597
19.5.5 LC-MS600
19.5.6 UPLC-MS/MS601
19.5.7毛细管电泳601
19.6食品中的存在情况602
19.6.1锅中残留和食物调味品602
19.6.2改进烹调方法以减少杂环胺的生成602
19.7暴露评估604
19.8监管和展望605
参考文献605
20丙烯酰胺、氯丙醇、氯丙醇酯、呋喃611
20.1丙烯酰胺611
20.1.1背景611
20.1.2分析方法612
20.1.3水平测试617
20.2氯丙醇和氯丙醇酯619
20.2.1背景619
20.2.2分析方法620
20.2.3 MCPD酯类总论623
20.2.4水平测试和协同性研究624
20.3呋喃625
20.3.1背景625
20.3.2分析方法625
20.3.3水平测试和监测实践629
20.4结论和展望629
参考文献629
21食品接触材料636
21.1引言636
21.1.1潜在的迁移物及其迁移过程636
21.2物理和化学特性638
21.2.1包装材料的组成物质638
21.2.2其他物质641
21.3分析方法643
21.3.1关于迁移物规范的综合分析644
21.3.2筛选方法646
21.3.3总迁移量的检测——塑料制品647
21.3.4特定迁移量的测定以及分析方法648
21.3.5材料中的物质成分657
21.3.6质控措施及官方控制内容658
21.4健康影响659
21.4.1风险评估的基础660
21.5食物中的含量662
21.6展望663
参考文献664
22食品接触材料非靶向多组分分析监测668
22.1引言668
22.2食品接触材料相关立法669
22.2.1食品接触材料立法现状669
22.2.2食品接触材料立法展望669
22.3非靶向分析670
22.3.1迁移试验670
22.3.2样本制备及前处理670
22.3.3迁移物分离671
22.3.4迁移化合物的定性和/或识别671
22.3.5迁移化合物的定量检测671
22.3.6分析数据的评价672
22.4近期文献报道的非靶向分析案例673
22.4.1纸和纸板673
22.4.2聚合物674
22.4.3罐头675
22.5 FCM中迁移物的安全性评价675
22.5.1TTC原则675
22.5.2列表外迁移物的安全性评价677
22.6结论以及展望680
参考文献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