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世纪干部与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立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ISBN:780189526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539页
- 主题词:干部培养-研究-中国;人才-培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世纪干部与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干部、人才队伍与科技篇4
第一编 干部、人才队伍与科学技术总论4
第一章 领导干部、人才队伍与科技4
第一节 科学技术概述5
第二节 干部人才队伍的科技素质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技14
第四节 迎接加入WTO挑战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17
第一节 马克思的科技观2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20
第二节 毛泽东的科技观21
第三节 邓小平同志的科技观25
第三章 科学技术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33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33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9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近代以来的人类生产力革命44
第四章 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51
第一节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过程51
第二节 科学文化力量的主要表现58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近现代人类文化发展65
第一节 综合国力概述73
第五章 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73
第二节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80
第三节 努力提高综合国力87
第六章 科学技术系统90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90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模式93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98
第一节 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02
第七章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102
第二节 当代的大科学观和大技术观108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社会112
第二编 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石118
第八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118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118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122
第三节 物质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125
第一节 自然界演化概述129
第九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129
第二节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132
第三节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137
第四节 地质学物质的起源和演化139
第十章 生命物质的演化和人工智能143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和本质143
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产生147
第三节 人类对大脑和智力的不断探索151
第十一章 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56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156
第二节 人工自然及其进化160
第三节 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协调发展162
第三编 科学技术方法论168
第十二章 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168
第一节 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168
第二节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70
第三节 科学研究程序和选题原则173
第一节 科学事实的概念和获取途径178
第十三章 科学事实的获取178
第二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观察181
第三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科学实验183
第十四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185
第一节 科学抽象185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187
第三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190
第四节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重大意义195
第一节 科学假说199
第十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199
第二节 科学理论201
第三节 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05
第十六章 数学方法209
第一节 数学方法及其作用209
第二节 公理化方法210
第三节 数学模型方法212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对数学及科学研究的影响214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概述216
第十七章 系统科学方法216
第二节 系统工程219
第三节 新学科领域的系统综合方法222
第十八章 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225
第一节 非线性和非线性科学225
第二节 非线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原因228
第三节 复杂性和复杂性思维230
第十九章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232
第一节 技术和技术方法232
第二节 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234
第二十章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38
第一节 社会概述238
第二节 科学地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240
第三节 社会认识活动的观测、发现、预测与社会评价241
第四节 社会决策活动的过程与方法244
第四编 当代科学发展前沿248
第二十一章 基础科学及其重大前沿问题248
第一节 基础科学的主要门类248
第二节 基础科学的前沿领域253
第二十二章 高新技术及其重大前沿领域263
第一节 高新技术概述263
第二节 当代信息高技术264
第三节 当代生物高技术278
第四节 当代纳米技术284
第二十三章 应用技术及其主要成果287
第一节 工业科学技术287
第二节 交通运输技术289
第三节 农业科学技术292
第四节 医药卫生技术294
第二十四章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299
第一节 863计划299
第二节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303
第三节 基础研究计划307
第四节 研究与开发条件建设计划312
第五节 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318
第一节 科技管理概述321
第二十五章 科学技术管理321
第五编 科技管理与战略321
第二节 科技体制改革328
第三节 科技政策332
第二十六章 领导科学决策337
第一节 决策科学及其发展情况337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类型及程序340
第三节 领导干部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348
第一节 科技与法律的关系355
第二十七章 科技法制建设355
第二节 科技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359
第三节 科技法制的含义及其发展情况363
第二十八章 科学技术法律系统366
第一节 科学技术法律体系366
第二节 我国科技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369
第三节 WTO与知识产权保护376
第二十九章 公安与科技385
第一节 公安科技概述385
第二节 科技强警392
第三节 公安科技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399
第三十章 建设行业402
第一节 建设行业地位与特点402
第二节 建设行业干部队伍现状404
第三节 建设行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408
第四节 对策与措施417
第三十一章 重视科技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21
第一节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421
第二节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427
第三节 科教兴国的主要措施434
第三十二章 保护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38
第一节 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438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到行动443
第三节 中国21世纪议程449
第三十三章 大力构筑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457
第一节 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457
第二节 培育创新文化,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465
第三节 建设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开拓创新作用471
第四节 坚持教育为本,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475
第五节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481
第三十四章 科技发展方针485
第一节 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485
第二节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努力形成和发展我国自身的科技优势486
第三节 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488
第四节 加强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89
第五节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491
第六编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选择494
第三十五章 中国现代化态势与前景494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新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494
第二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500
第三十六章 学习型组织508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508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512
第三节 构建“学习型城市”实例——大连“学习型城市”概述514
绪论 干部作风问题的提出525
第一节 理论上的思索525
下卷 干部、人才队伍与作风篇525
第二节 实践上的当务之急527
第一章 干部作风建设概述532
第一节 干部作风的概念532
第二节 干部作风的理论体系534
第三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537
第四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研究方法540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经验542
第二章 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54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基本经验560
第三节 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563
第四节 新阶段干部作风建设的里程碑569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575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时代的呼唤575
第二节 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579
第三节 创新的源泉595
第四章 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作风601
第一节 干部作风的根本宗旨601
第二节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604
第三节 服务群众的态度和行动的统一609
第五章 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613
第一节 完整理解“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613
第二节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617
第三节 努力弘扬与时俱进的优良作风620
第六章 放眼世界、胸怀全局的作风623
第一节 时代的眼光623
第二节 全局的视野627
第三节 战略的思维632
第七章 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作风639
第一节 树立干部作风的新观念639
第二节 干部使命感责任感645
第三节 目标与效果的统一653
第八章 民主平等、依法办事的作风658
第一节 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658
第二节 尊重法律,自觉守法,依法办事668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组织者、实践者677
第一节 树立新的学习观念691
第九章 孜孜不倦、终身学习的作风691
第二节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695
第三节 知识型社会的学习要求698
第十章 科学思维、民主决策的作风703
第一节 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703
第二节 干部要提高民主科学决策的水平710
第三节 干部要养成民主科学决策的作风716
第十一章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725
第一节 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历史意义726
第二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作风的时代新意728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733
第十二章 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740
第一节 干部生活作风概论740
第二节 干部要养成的良好生活作风744
第三节 干部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749
第十三章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754
第一节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客观与现实754
第二节 干部思想分歧的必然性761
第三节 干部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出发点767
第四节 干部作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772
第十四章 清正廉洁、严格自律的作风775
第一节 干部权力的来源775
第二节 干部权力的制约780
第十五章 干部作风建设的管理785
第一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目标785
第二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措施786
第三节 干部作风建设的落实797
第一章 关于领导干部的科学论断80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805
干部、人才队伍与执法管理篇805
导论编805
第二节 毛泽东等老一辈政治家的观点807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有关论述808
第二章 关于执法和监督的思想809
第一节 有关法治的基本思想809
第二节 依法监督的基本思想810
第三章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新发展812
理论编815
第四章 干部与执法管理概述815
第一节 领导干部的本质属性815
第二节 执法管理的内涵818
第三节 干部与执法管理的关系820
第四节 干部在执法管理中的地位822
第五章 干部与执法机关824
第一节 执法机关概述824
第二节 执法机关的体系825
第三节 规范和健全执法机关828
第六章 干部与执法队伍831
第一节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必要性831
第二节 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832
第三节 执法队伍建设的新要求836
第四节 执法队伍的领导者838
第七章 干部与执法效益840
第一节 执法效益的属性840
第二节 保持正确的执法效益观念843
第三节 提高执法效益的方法846
第四节 判断执法效益的标准849
第八章 干部与执法决策852
第一节 执法决策的含义和特点852
第二节 执法决策遵循的原则854
第三节 执法决策的类型856
第四节 执法决策的运行模式858
第九章 干部与执法协调862
第一节 执法协调的范围862
第二节 执法协调的方法865
第三节 执法协调的作用869
第十章 干部与执法宣传872
第一节 执法宣传的重要性872
第二节 执法宣传工作的内容873
第三节 执法宣传的主要形式876
第四节 领导干部要成为执法宣传“第一执笔人”879
第十一章 干部与执法监督881
第一节 执法监督的主体881
第二节 执法监督的方式885
第十二章 建立执法管理的评估机制891
第一节 研究执法管理评估的重要性891
第二节 执法管理评估的内容893
第三节 执法管理评估的标准895
第四节 执法管理评估程序898
实践编901
第十三章 努力建设完善的执法体系901
第一节 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901
第二节 依法监督 有错必纠903
第三节 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909
第四节 告知制度初步尝试910
借鉴编912
第十四章 国外执法监督体制912
第一节 瑞典模式912
第二节 英国的司法审查制度913
第三节 澳大利亚为政清廉的规定916
第四节 新加坡廉政建设917
后记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