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师职业技能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师职业技能读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533276.jpg)
- 郑雅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 ISBN:780176177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师资培训-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师职业技能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教育理论1
第一章 教育学1
第一节 概述1
一、教育学的性质和特点1
二、教育学研究的任务3
三、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3
第二节 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4
二、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5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5
四、两种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6
五、我国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6
二、教育既适应又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8
一、规律的一般概念和特征8
第三节 教育规律8
三、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的规律9
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9
第四节 全面正确贯彻教育方针10
一、教育方针的概念10
二、教育方针的意义和功能10
三、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1
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12
第五节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12
一、基础教育概述12
二、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3
三、基础教育的任务和特点13
四、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14
一、教师的职能作用和地位16
第六节 正确认识、对待教师与学生16
五、基础教育的发展16
二、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17
三、教师的素养17
四、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18
五、师生关系18
第七节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19
一、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性20
三、中小学德育的任务20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21
五、德育工作要贯彻在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之中23
第八节 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24
一、教学24
二、教学的作用是什么24
三、教学的地位25
四、教学的任务26
五、教学的基本规律26
六、中小学教学的主要原则27
第九节 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29
一、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29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内容29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30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组织34
第二章 心理学36
第一节 概述36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心理实质36
二、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心理学的性质38
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38
二、中小学生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差异与因材施教39
一、个性与因材施教39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39
三、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与因材施教41
四、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差异与因材施教43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44
一、学生心理发展与年龄特征44
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45
三、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46
第四节 学习过程及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49
一、学习概述49
二、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50
三、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52
第五节 知识的学习53
一、知识的掌握53
二、技能的形成55
三、学习的迁移56
第六节 学生品德心理58
一、品德的概述58
二、品德的形成60
三、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62
四、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63
五、学生不良品德及其矫正64
第七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及指导65
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65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66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指导66
第八节 学校群体心理69
一、学校群体心理概述69
二、学校群体中的人际关系71
三、学校集体的形成72
四、班集体的作用与培养方法73
第九节 教师心理74
一、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与心理角色74
二、教师的成熟度与威信74
三、教师能力培养76
第二编 新课程理念78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78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78
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79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79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79
五、我国新一轮课改实验的任务81
六、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82
七、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构成84
二、新课程结构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主要区别86
第二章 课程结构86
一、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86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87
四、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及其特征88
五、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90
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91
第三章 课程标准93
一、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的目的93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94
三、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95
四、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96
五、课程标准与教学的关系98
六、在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标准99
一、教学改革必须强调重视教学过程的原因100
第四章 教学过程100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内涵101
三、有效教学的理念所涉及的内容102
四、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103
五、“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104
六、“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人”的内涵105
七、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06
八、探究性学习的内涵107
九、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体差异107
十、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108
十一、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师生关系108
十二、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化109
十三、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111
十四、如何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112
二、新课程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114
第五章 课程评价114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4
三、新课程如何评价学生115
四、新课程中如何评价教师116
五、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的关系117
六、考试改革的方向119
七、新课程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121
八、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实质123
九、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124
第六章 课程管理与资源开发126
一、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的内涵126
二、课程资源的内涵127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128
四、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130
五、教师在实施地方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32
六、学校课程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133
第七章 师资培训与教师成长135
一、教师应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135
二、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基本要求135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是全面的合作者136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掌握的新技能137
五、新课程中教师要做到“同伴互助”138
六、重建学校教学管理的内涵139
第三编 教学技能142
第一章 新课程标准中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142
第二章 教学技能的当代发展144
一、创新与实践144
二、学会与会学145
一、导课技能147
第三章 教学的组织技能147
二、结课技能155
第四章 教学的板书技能162
一、教学板书的特点162
二、板书的类型163
第五章 教学提问技能164
一、教学提问艺术功能164
二、教学提问类型165
第六章 教师的应变技能169
一、教学应变艺术功能169
二、教学应变艺术述要170
第七章 教师的语言素养179
一、优良教学语言具备的品质179
二、教学的势态语言180
第一章 师德概述183
第四编 师德建设183
一、道德184
第一节 师德内涵184
二、职业道德186
三、师德的内涵188
第二节 师德的产生和发展190
一、师德的产生190
二、师德的发展192
三、构建21世纪社会主义师德200
第三节 师德的基本特点和作用203
一、师德的基本特点203
二、师德的作用205
第一节 严谨治学 勇于创新209
一、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教育意义209
第二章 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209
二、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对教师行为的要求211
三、努力培养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212
第二节 廉洁自律 敬业爱岗213
一、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社会意义213
二、廉洁自律、敬业爱岗的精神实质214
三、廉洁自律、敬业爱岗的基本要求215
第三节 内外兼修 以身示范215
一、内外兼修是时代和社会之必需215
二、内外兼修、以身示范的具体要求216
第四节 恪守法规 依法执教217
一、为什么要恪守法规,依法执教呢?217
二、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218
三、恪守法规、依法执教的具体要求218
二、怎样把学校建成抵制邪教的牢固阵地219
一、教师世界观对学生的影响219
第五节 树立科学世界观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219
第六节 热爱集体 团结协作220
一、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质220
二、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220
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21
第七节 师德的修养和评价223
一、师德修养223
二、师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226
第三章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28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228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对师德的要求228
二、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内容,并首先接受素质教育229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230
四、素质教育的学生观对教师的要求231
第二节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232
一、热爱学生是教育人道性的要求232
二、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232
三、热爱学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233
第三节 尊重家长 密切联系234
一、尊重家长、密切联系是搞好现代教育的需要234
二、尊重家长、密切联系的道德要求234
第五编 教育法规23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3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 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24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256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67
后记275
主要参考文献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