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凌笑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781071958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仪器分析-实验-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等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方法原理1
1.1.1 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1
第1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
1.1.2 质谱法基本理论2
1.2 仪器结构与原理2
1.2.1 GC(气相色谱仪)3
1.2.2 MS(质谱仪)3
1.3.2 GC-MS数据的采集9
1.3.3 GC-MS得到的信息9
1.3.1 GC-MS分析条件的选择9
1.3 实验技术9
1.4 实验10
实验1:GC-MS联用仪的检定10
实验2:用GC-MS分析菊花挥发油成分11
实验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混合多环芳烃12
附录1:TRACE型GC-MS使用方法14
附录2:Xcalibur GC-MS数据处理系统使用说明15
第2章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技术19
2.2 仪器结构与原理20
2.2.1 高压(输液)泵20
2.1 方法原理20
2.2.2 梯度洗脱装置22
2.2.3 流动相在线脱气装置23
2.2.4 进样器24
2.2.5 色谱柱26
2.2.6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6
2.3.1 高压输液系统的维护27
2.3 实验技术27
2.3.2 色谱柱的正确使用28
2.3.3 进样系统的维护29
2.3.4 DAD检测器的维护29
2.3.5 HPLC分离方式的选择29
2.4 实验30
实验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扑热息痛含量30
实验2:HPLC-DAD法初步研究新化合物TM208在大鼠尿样中的代谢产物31
实验3:多波长法同时测定清开灵注射液中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33
附录1:DIONEX SUMMIT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34
附录2:DIONEX CHROMELEON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37
第3章 高效液相色谱-激光诱导荧光联用技术40
3.1 方法原理40
3.2 仪器结构与原理41
3.2.1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组成41
3.2.2 激光器42
3.2.3 光学系统43
3.2.4 检测池43
3.2.6 光学结构44
3.2.5 光电转换系统44
3.3 实验技术45
3.3.1 几种衍生化方式45
3.3.2 常见荧光衍生化方法45
3.3.3 常用荧光衍生化试剂47
3.4 实验50
实验1:细胞破碎物中ADM分析50
实验2:FITC柱前衍生脂肪胺分析51
附录2:Unimicro TriSepTM 2003工作站的使用说明52
附录1:Unimicro TriSepTM 2100LIF的基本操作52
第4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54
4.1 方法原理54
4.1.1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54
4.1.2 质谱法基本原理55
4.2 仪器结构与原理55
4.2.1 液相系统55
4.2.2 质谱系统56
4.3.1 电离源的选择60
4.3 实验技术60
4.3.2 正、负离子模式的选择61
4.3.3 流动相和流量的选择61
4.3.4 温度的选择61
4.4 实验62
实验1:HPLC-MS法研究新化合物TM208在大鼠尿样中代谢产物的分子结构62
实验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扑热息痛含量63
实验3:用HPLC-MS分析硝基苯甲酸位置异构体与对硝基苯甲酸纯度的测定64
附录:Agilent 1100型HPLC-MS使用方法65
5.1.1 NMR的灵敏度68
第5章 高效液相色谱与核磁共振联用技术68
5.1 方法原理68
5.1.2 NMR与HPLC色谱的溶剂兼容问题69
5.1.3 溶剂峰压制69
5.1.4 专用的LC-NMR联用探头71
5.1.5 HPLC-NMR的灵敏度72
5.2 仪器结构与原理73
5.3 实验技术73
5.3.1 在线或连续流动方式(on-flow)73
5.3.2 停止流动模式(stop-flow)75
5.3.3 时间片模式(time-slice)75
5.3.4 环收集方式(loop-storage)75
5.4 HPLC-NMR技术目前的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75
5.4.1 HPLC-NMR技术的优势75
5.4.2 HPLC-NMR的应用现状76
5.4.3 HPLC-NMR的主要问题及改进77
5.4.4 HPLC-SPE-NMR技术77
实验1:学习操作HPLC-NMR系统连续流动工作模式79
5.5 实验79
实验2:HPLC-NMR技术在天然产物——买麻藤分析中的应用80
实验3:HPLC-NMR技术在代谢产物——藤黄酸在大鼠胆汁中主要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83
附录:Varian HPLC-NMR系统使用方法86
第6章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技术94
6.1 方法原理94
6.1.1 散射光的类型94
6.1.2 检测器的响应94
6.1.3 定量方法95
6.2 ELSD仪器结构与工作模式97
6.2.1 仪器结构97
6.2.2 光源及检测器98
6.3 实验技术98
6.3.1 HPLC部分98
6.3.2 ELSD部分99
6.4 实验100
实验1:ELSD检测性能优化100
实验2:UVD和ELSD线性关系及重现性比较102
实验3:单糖物质的HPLC-ELSD检测104
附录1:Alltech 2000 ELSD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操作规程105
附录2:Sedex 75 ELSD的操作注意事项106
附录3:Agilent 1100 HPLC操作规程106
第7章 高效液相色谱-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器联用技术108
7.1 方法原理108
7.1.1 库仑电化学检测器的基本原理109
7.1.2 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物质109
7.1.3 电化学反应所需的电势(伏安曲线)109
7.2 仪器结构与原理110
7.2.1 电化学反应池的基本结构110
7.2.2 电极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111
7.2.3 库仑电极与安培电极的比较112
7.2.4 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器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比较112
7.2.5 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器与质谱联用113
7.3.2 处理基线噪声大或发生漂移的方法114
7.3.3 pH值对电化学电极响应的影响114
7.3.1 流动相的配置方法114
7.3 实验技术114
7.3.4 确定能产生最大响应最佳电势的方法115
7.4 实验115
实验1:用HPLC-CoulArray直接测定尿液中香草扁桃酸(VMA)、5-羟吲哚乙酸(5-HIAA)和高香草酸(HVA)的含量115
实验2:用HPLC-CoulArray同时测定复合维生素药片和婴儿乳制品中的脂溶性维生素117
实验3:用HPLC-CoulArray对环境水中各种雌激素的痕量测定118
附录1:HPLC-CoulArray 5600A仪的使用方法119
附录2:HPLC-CoulArray 5600A软件使用说明119
附录3:钝化液相色谱的方法120
第8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联用技术122
8.1 基本原理122
8.1.1 电雾式检测器的特点122
8.1.2 与其他检测器的比较125
8.2 仪器结构与原理125
8.2.1 雾化126
8.2.2 溶剂分子的蒸发126
8.2.3 颗粒带电126
8.2.4 静电计区126
8.3.3 样品须注意的问题127
8.3.2 用于梯度洗脱的流动相127
8.3 实验技术127
8.3.1 Corona与其他检测器并联使用127
8.3.4 设置滤波器128
8.4 实验128
实验1:采用HPLC-Corona电雾式检测器测定混合单糖含量128
实验2:用HPLC-Corona电雾式检测器评价甘油三酸酯类化合物的纯度并测定其杂质129
附录1: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联用仪的使用方法129
附录2:CoronaTM CAD检测器的使用方法130
第9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136
9.1 方法原理137
9.1.1 用于生物样品中元素形态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137
9.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139
9.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基本结构与原理142
9.2.1 ICP-MS系统142
9.2.2 ICP-MS的工作原理及分析特性143
9.3 实验技术143
9.3.1 HPLC与ICP-MS联用的接口技术143
9.3.2 HPLC-ICP-MS联用技术展望144
9.4 实验145
实验1:人尿中微量元素硒代谢产物的HPLC-ICP-MS分析145
实验2:用HPLC-ICP-MS法测定饮料中多种砷化合物147
附录1:HPLC-ICP-MS联用测量操作规程以及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149
附录2:X7 ICP-MS操作规程以及基本操作150
附录3:HPLC基本操作说明155
第10章 毛细管电泳技术158
10.1.1 电泳和电泳淌度159
10.1 方法原理159
10.1.2 电渗流和电渗淌度160
10.1.3 毛细管电泳的分析参数161
10.2 仪器结构及原理162
10.2.1 紫外检测器163
10.2.2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164
10.2.3 电化学检测器164
10.2.4 质谱检测器164
10.3.3 毛细管凝胶电泳(CGE)167
10.3.2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167
10.3 实验技术167
10.3.1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167
10.3.4 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168
10.3.5 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168
10.3.6 毛细管电色谱(CEC)168
10.3.9 芯片毛细管电泳(CCE)169
10.3.10 非水毛细管电泳(NACE)169
10.3.8 毛细管阵列电泳(CAE)169
10.3.7 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MEEKC)169
10.4 毛细管电泳应用研究进展170
10.4.1 手性化合物分离170
10.4.2 药物分析170
10.4.3 环境分析171
10.4.4 蛋白质和DNA分析171
10.4.5 单细胞分析171
10.5 实验172
实验1:有机化合物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172
实验2: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离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体173
实验3:蛋白质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174
附录1:P/ACE MDQ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操作175
附录2:32Karat Software Version 5.0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176
第11章 生物质谱技术177
11.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方法原理177
11.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仪器结构与原理177
11.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应用179
11.3.1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179
11.3.4 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分析181
11.3.2 核酸的质谱分析181
11.3.3 糖或糖蛋白的质谱分析181
11.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实验技术182
11.4.1 基质的选择182
11.4.2 样品的性质182
11.4.3 点样方法182
11.4.4 仪器的校正183
11.5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实验183
实验1:MALDI-TOF-MS的应用之一——蛋白质、核酸、糖类的生物质谱分析183
实验2:MALDI-TOF-MS的应用之二——肽质量指纹谱(PMF)鉴定蛋白质184
实验3:MALDI-TOF-MS的应用之三——肽段源后衰变(PSD)得到结构信息186
附录1:MALDI-TOF-MS的使用方法190
附录2:MALDI-TOF-MS数据处理软件使用说明191
附录3:校正仪器197
11.6 电喷雾质谱(ESI-TOF-MS)方法原理198
11.7 电喷雾质谱(ESI-TOF-MS)仪器结构与原理199
11.8 电喷雾质谱(ESI-TOF-MS)应用200
11.8.1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200
11.8.4 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分析204
11.8.2 核酸的质谱分析204
11.8.3 糖或糖蛋白的质谱分析204
11.8.5 定量分析205
第12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207
12.1 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207
12.1.1 基本物理光学原理207
12.1.2 SPR仪的光学原理208
12.2.1 Biacore 3000的工作单元209
12.2 SPR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09
12.2.2 温度控制212
12.2.3 LED状态指示器212
12.2.4 SPR仪的传感芯片212
12.3 分子与传感芯片的偶联方法214
12.3.1 共价固定与捕获方法214
12.3.2 疏水吸附方法218
12.4 SPR技术的应用219
12.4.1 生物特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结合位点及浓度分析219
12.4.2 蛋白质折叠机制的研究220
12.4.3 在其他研究方面的应用220
12.5 实验221
实验1:基本操作训练——学习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仪Biacore 3000221
实验2:使用Biacore 3000检测核酸与小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并做动力学分析223
实验3:使用Biacore 3000检测分子与膜的相互作用224
附录:Biacore仪数据处理软件(BIA Evaluation Version 4.0)使用说明225
13.1 方法原理237
13.1.1 生物芯片分类237
第13章 生物芯片技术237
13.1.2 微阵列芯片检测原理238
13.2 实验技术239
13.2.1 微阵列芯片制备的一般知识239
13.2.2 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242
13.2.3 cDNA芯片的制备242
13.2.4 蛋白质芯片的制备243
13.2.5 组织芯片的制备243
13.3.1 激光共焦扫描检测方法244
13.3 微阵列芯片扫描仪及其工作原理244
13.3.2 CCD成像扫描检测方法245
13.3.3 博奥晶芯?EcoScanTM-100型微阵列芯片扫描仪及其主要性能指标245
13.4 实验246
实验1:用基因芯片鉴定大肠杆菌(E.coli)和黄单胞菌(XCC)246
实验2:用蛋白质芯片检测人自身抗体249
实验3:用蛋白质芯片进行化学小分子检测实验252
附录1:芯片的数据结果处理方法(由判读软件自动完成)255
附录2:晶芯?EcoScanTM-100型微阵列芯片扫描仪的使用方法256
14.1 方法原理260
第14章 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260
14.2 生物传感分析仪的结构262
14.2.1 反应池262
14.2.2 酶电极系统263
14.2.3 液体系统264
14.2.4 搅拌系统264
14.2.5 进样系统264
14.2.6 自动进样系统264
14.3.2 膜电极活性的重复性测定265
14.3.1 电极膜的安装265
14.3 实验技术265
14.3.3 膜电极的线性测定及校正方法266
14.4 实验266
实验1:全血或血清中L-乳酸含量的测定266
实验2:食品中葡萄糖、谷氨酸的含量测定267
实验3:使用SBA-70型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纯生啤酒中的蔗糖转化酶活性268
附录1:SBA-40C生物传感分析仪的使用方法270
附录2:生物传感分析仪配套的试剂盒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