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毕生发展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毕生发展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536379.jpg)
- 杨丽珠,刘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20596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479页
- 主题词:发展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毕生发展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毕生发展心理学概述1
第一节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2
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二、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4
三、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4
第二节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6
一、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6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转变10
三、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12
第三节 毕生发展心理学在中国15
一、中国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萌芽期15
二、中国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奠基期:中国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形成18
三、中国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期:中国毕生发展心理学体系的形成20
四、中国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未来22
第二章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26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27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27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31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35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35
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述评38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0
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现45
一、皮亚杰生平45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45
三、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48
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49
一、维果斯基简介49
二、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50
一、蒙台梭利简介51
第五节 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51
二、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52
三、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55
第六节 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56
一、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发展观56
二、现代生物学的心理发展观59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心理发展观63
第三章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9
第一节 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述70
一、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70
二、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70
三、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72
第二节 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75
一、横向设计75
二、纵向设计75
三、群组序列设计76
四、微观发生设计78
第三节 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80
一、准备阶段——设计研究方案80
二、执行阶段——收集资料87
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报告88
第四节 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90
一、观察法90
二、访谈法92
三、实验法97
四、临床法98
五、问卷法98
六、测验法100
第四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03
第一节 关于心理发展动因的讨论103
一、一因素说103
三、相互作用说104
二、二因素说104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动因105
一、遗传与生理成熟动因105
二、环境与教育动因110
三、活动动因127
四、心理内部矛盾动因128
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131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131
二、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131
三、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32
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32
第五章 乳儿心理的发展135
第一节 出生前的发展135
一、受精和受精卵的发育135
二、胚胎的发育138
三、胎儿的发展与教育140
第二节 新生儿的发展145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分离与依附146
二、生理发展特征146
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148
四、条件反射的出现149
五、新生儿的心理活动能力150
第三节 乳儿的发展153
一、生理的发展153
二、动作的发展155
三、言语的发生158
四、心理过程的发展159
五、乳儿的社会性发展162
六、乳儿的教养167
第一节 婴儿生理的发展170
一、身体发育170
第六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170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71
第二节 婴儿动作、活动的发展173
一、动作的发展173
二、活动的发展178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180
一、言语的形成过程180
二、言语的获得理论185
三、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187
第四节 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189
一、感知觉的发展189
二、注意的发展192
三、记忆的发展192
四、直觉行动思维的出现193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195
一、自我意识的萌芽197
第五节 婴儿个性的萌芽197
六、意志活动的萌芽197
二、独立性的发展199
三、自我控制的出现201
四、依恋及其发展202
五、个性特征的差异203
第七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上)206
第一节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概述206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206
二、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208
三、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209
四、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209
第二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210
一、身体的发育210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214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发展216
一、游戏的心理学理论216
二、游戏是幼儿期的基本活动220
三、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222
四、游戏的发展223
第四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228
一、语音的发展228
二、词汇的发展230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句子的发展232
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234
五、内部言语的产生234
第八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下)238
第一节 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238
一、感知觉的发展238
二、注意的发展240
三、记忆的发展244
四、思维的发展245
五、“心理理论”的发展250
六、情绪情感的发展252
第二节 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254
一、气质的发展255
二、幼儿个性结构259
三、自我的发展260
四、需要倾向性的发展265
五、好奇心的发展267
六、同伴交往的发展268
七、幼儿个性教育271
第九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274
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生理的发展274
一、身体的发育274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275
第二节 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276
一、学习的特点276
二、学习活动的发展277
一、在入学学习的条件下儿童言语的发展283
第三节 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283
二、书面言语的发展284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286
第四节 童年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286
一、注意的发展286
二、记忆的发展289
三、思维的发展292
四、智力结构及其发展297
五、情感和意志的发展304
第五节 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308
一、个性结构与发展308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310
三、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发展313
四、人际交往的发展314
一、身体外形的变化318
第十章 少年期心理的发展318
第一节 少年期生理的发展318
二、内部机能的变化319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320
四、不合时宜的成熟321
第二节 少年期认知的发展322
一、少年期学习活动的特点322
二、少年期记忆的特点323
三、少年期思维的特点324
第三节 少年期情绪情感的发展327
一、少年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327
二、少年期的消极心境和情绪调节327
三、少年期道德感的发展330
第四节 少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332
一、少年期自我的发展332
二、少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336
第五节 少年期的心理健康338
一、少年期多发的心理和行为问题338
二、少年期的心理健康教育341
第十一章 青年期心理的发展344
第一节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344
一、青年期心理的基本特征344
二、青年心理学主要研究课题346
第二节 青年期认知的发展347
一、青年期思维的预见性347
二、青年期思维的适应性348
三、青年期思维的辩证性350
第三节 青年期社会性的发展351
一、青年期自我的发展351
二、青年期性意识的发展358
三、青年期价值观的确立360
四、青年期的理想363
第四节 青年期的心理健康364
一、青年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364
二、青年期的适应366
第十二章 中年期心理的发展369
第一节 中年期生理的变化369
一、身体变化369
二、更年期371
三、中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372
第二节 中年期认知的发展373
一、感知觉的发展373
二、记忆的发展374
三、选择性注意的发展374
四、创造力的发展375
五、智力的发展376
一、个性的发展384
第三节 中年期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384
二、职业的发展391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392
四、中年人的家庭生活393
第四节 中年期的心理健康396
一、中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396
二、中年人主要的心理问题397
三、影响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399
四、中年期的心理保健400
第十三章 老年期心理的发展405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期心理405
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意义405
二、对老年心理变化的不同看法406
第二节 老年期认知的发展408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409
二、高级心理过程的变化414
第三节 老年期情绪、情感的发展417
一、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417
二、老年人更需要情感交流418
三、老年期易见的消极情绪情感418
四、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419
第四节 老年期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421
一、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421
二、老年期个性发展过程概况425
三、老年人个性类型426
第五节 老年期的心理健康427
一、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427
二、我国古代养生观427
三、疾病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429
四、长寿老人的一般心理特点430
五、现代老龄观: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431
参考文献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