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543909.jpg)
- 梁好,盛选军,刘传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9368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饮用水-水处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饮用水安全与健康1
1.1 水资源概况1
1.1.1 世界水资源概况1
1.1.2 我国水资源概况与用水紧张状况1
1.2 饮用水与健康4
1.2.1 水是生命之本4
1.2.2 饮用水水质与健康5
1.2.3 饮用水和致癌风险10
1.2.4 饮用水对雌性激素和生育能力的影响13
1.2.5 水质与地方病15
1.2.6 水中化学性污染物质引起的疾病16
1.3 饮用水概况19
1.3.1 饮水卫生19
1.3.3 分散式供水20
1.3.2 集中式供水20
1.3.4 天然矿泉水及纯净水21
1.3.5 优质饮用水——健康水22
1.4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23
1.4.1 国际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23
1.4.2 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24
1.5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27
1.5.1 饮用水净化技术进展27
1.5.2 饮用水污染30
1.5.3 饮用水深度净化31
1.5.4 各类水质处理器33
1.6 饮用水水质新问题及对策35
1.6.1 水质要求的发展35
1.6.2 改善水质对策37
2.2 水源选择及保护的重要性41
第2章 水源选择及保护41
2.1 水源的分类及其特点41
2.3 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42
2.3.1 给水水源选择的一般规定42
2.3.2 给水水源选择技术经济比较及综合分析42
2.3.3 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要求42
2.4 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44
2.5 饮用水水源保护44
2.5.1 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44
2.5.2 我国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50
2.5.3 我国地下水水源保护52
2.5.4 我国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55
3.1 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去除对象57
3.2 混凝处理57
第3章 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的原理与技术57
3.3 混凝药剂和混凝设备59
3.3.1 混凝剂59
3.3.2 助凝剂62
3.3.3 混凝剂用量63
3.3.4 投药方式64
3.3.5 混凝剂的投加64
3.3.6 自动投药设备65
3.3.7 混合设备67
3.3.8 絮凝设备68
3.4 沉淀70
3.5 澄清池73
3.6 强化混凝处理技术74
3.7 过滤处理78
3.7.1 快速过滤原理79
3.7.3 快滤池的工艺过程80
3.7.2 反冲洗清洗滤层机理80
3.7.4 过滤过程的技术分析81
3.7.5 滤料层82
3.7.6 反冲洗方式的选择83
3.7.7 过滤设备84
3.7.8 过滤技术进展88
3.8 预处理工艺90
3.8.1 臭氧预氧化技术90
3.8.2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技术91
3.8.3 生物预处理技术92
第4章 饮用水消毒技术及消毒副产物控制104
4.1 消毒概论104
4.1.1 消毒目的104
4.1.2 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105
4.2.1 氯消毒和氯胺消毒106
4.2 生活饮用水消毒的方法和特点106
4.2.2 二氧化氯消毒112
4.2.3 臭氧消毒117
4.2.4 紫外线消毒124
4.3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方向127
4.3.1 饮用水中的氯消毒副产物127
4.3.2 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原则129
4.3.3 当前在饮用水消毒领域内的研究工作方向130
第5章 饮用水的深度处理技术135
5.1 深度处理的必要性135
5.1.1 常规处理的局限性135
5.1.2 配水管网的二次污染和生物稳定水135
5.2 活性炭吸附137
5.2.1 活性炭的种类137
5.2.4 活性炭吸附原理138
5.2.3 活性炭的性能指标138
5.2.2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138
5.2.5 活性炭吸附容量139
5.2.6 活性炭的选择139
5.2.7 运行方式与设备140
5.3 离子交换技术141
5.3.1 离子交换法的基本原理142
5.3.2 离子交换水处理工艺143
5.4 膜处理146
5.4.1 微滤膜过滤149
5.4.2 超滤151
5.4.3 反渗透156
5.4.4 纳滤技术175
5.4.5 电膜分离技术178
5.5.1 光氧化185
5.5 微污染水体的处理新技术185
5.5.2 微污染水体的深度处理技术189
第6章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评价指标196
6.1 理化指标196
6.1.1 常规项目196
6.1.2 总有机碳(TOC)与可同化有机碳(AOC)198
6.1.3 紫外吸收特性(UV254)199
6.1.4 色谱/质谱定性分析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199
6.1.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难降解有机物200
6.1.6 氯化消毒副产物201
6.1.7 藻类及藻毒素202
6.2 水中微量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析203
6.2.1 分析方法203
6.2.2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特性204
6.2.3 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征与净水技术的选择206
6.3.1 致突变性试验211
6.3 毒理学指标211
6.3.2 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212
6.4 微生物学指标213
6.4.1 饮用水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213
6.4.2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特点213
6.4.3 饮用水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对供水的影响213
6.4.4 饮用水微生物质量的控制215
第7章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218
7.1 分质供水218
7.1.1 国内外分质供水含义的区别218
7.1.2 分质供水的由来218
7.1.3 分质供水的种类219
7.1.4 国内饮用水市场的发展219
7.3.1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建设221
7.3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建设规划221
7.2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定义及特点221
7.3.2 管道分质直饮水规章制度222
7.3.3 《生活饮用水管道分质供水卫生规范》223
7.4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作用223
7.4.1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是城市供水系统的延伸和补充223
7.4.2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需求223
7.4.3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发展前景224
7.5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卫生管理224
7.5.1 工程和设备卫生225
7.5.2 供水单位卫生225
7.5.3 从业人员卫生226
7.5.4 卫生管理226
7.6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系统设备226
7.6.1 管道直饮水系统组成226
7.6.3 管道直饮水净水处理工艺227
7.6.2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设计227
7.7 管道分质直饮供水系统计算与部件规格选择230
7.8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行业规范233
7.8.1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规范存在的问题233
7.8.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234
7.9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工程实例234
7.9.1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工程实例1234
7.9.2 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工程实例2236
第8章 应急安全供水238
8.1 基本概念与范畴239
8.1.1 应急安全供水的基本概念239
8.1.2 应急安全供水的基本范畴239
8.2 应急安全供水的一般措施239
8.2.1 加强饮水卫生宣传239
8.2.4 正确选择和保护水源240
8.2.5 强化饮用水消毒240
8.2.2 运送安全卫生水保障饮水需要240
8.2.3 分发个人饮用水消毒片保证饮水安全240
8.2.6 采用可移动净水器建临时水厂(站)241
8.3 重大水污染事故及警示241
8.3.1 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及城市供水活性炭应急处理技术241
8.3.2 广东北江镉污染事故246
8.3.3 重大水安全事故带来的警示与思考247
8.4 应急安全供水系统与装置249
8.4.1 结构特点与运行要求249
8.4.2 野战及野外供水249
8.4.3 水上供水装置258
8.4.4 车载式安全供水应急净化装置261
8.4.5 NLY移动式饮用水处理装置263
9.1.1 总体设计及净水工艺265
第9章 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实例265
9.1 广州市西洲水厂水处理工艺及自动化设计265
9.1.2 水厂常规工艺设计267
9.1.3 电气及自动控制270
9.1.4 全厂测控系统270
9.2 微絮凝直接过滤净水的应用272
9.2.1 全自动微絮凝压力式两级直接过滤净水装置273
9.2.2 全自动微絮凝压力式两级直接过滤净水装置的运行274
9.2.3 自动投矾-微絮两级陶粒直接过滤净水的试验研究274
9.2.4 净水系列装置的推广应用278
9.2.5 两级微絮凝直接过滤净水的影响因素279
9.2.6 两级微絮凝直接过滤净水小结280
9.3 石臼漾水厂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281
9.3.1 工程概况281
9.3.2 预处理池设计参数及主要设备281
9.4.1 概况282
9.3.3 运行效果282
9.4 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联用组合工艺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282
9.4.2 改造后生产工艺流程283
9.4.3 运行情况283
9.5 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284
9.5.1 工艺流程285
9.5.2 运行效果285
9.5.3 深度处理与常规工艺的比较287
9.5.4 臭氧活性炭处理前后管网水质比较288
9.5.5 结论289
9.6 南洲水厂臭氧处理系统设计289
9.6.1 主要工艺参数289
9.6.2 设计要点289
9.7.3 活性炭的填充293
9.7.2 活性炭的选型293
9.7 活性炭的选型及炭滤池的运行维护293
9.7.1 工程概况293
9.7.4 炭滤池的运行维护294
9.7.5 结论295
9.8 浸没式膜工艺处理生活饮用水296
9.8.1 浸没式膜及其膜组件296
9.8.2 浸没式膜系统296
9.8.3 浸没式膜系统的运行297
9.8.4 浸没式膜系统的应用298
9.8.5 结论298
9.9 特伦特河的饮用水处理——传统工艺和膜处理工艺的比较299
9.9.1 高级水处理厂的设计299
9.9.2 结果和讨论301
9.10.1 概况303
9.10 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海水淡化303
9.10.2 膜元件型号与规格307
9.10.3 系统规模和投运时间307
9.10.4 RO系统的构造307
9.10.5 比较307
9.10.6 结论309
9.10.7 总结309
附录310
附录1310
附录2311
附录3312
附录4313
附录5314
参考文献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