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比较文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559110.jpg)
- 乐黛云,王向远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5271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比较文学-文学史-中国、外国-20世纪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是中国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1
第一节 中国比较文学从小说的翻译和研究开始1
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1
二、翻译小说的勃兴及其影响4
三、关于翻译的研究7
第二节 中国小说翻译的先驱林纾9
一、林纾与中国文学9
二、林纾的翻译活动11
三、郑振铎对林纾历史功绩的评价16
第三节 会通古今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先行者王国维18
一、深厚的中西学造诣18
二、超越新旧中西之争20
三、在古今中西文化脉络中实现重大转折22
四、关于“真”之追求25
五、以会通中西文化为基础的文学批评新视野30
第四节 中西文学孕育中的青年鲁迅37
一、青年鲁迅在日本38
二、“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40
三、接受与批判42
四、跨多种文化的文学研究49
第五节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衡派53
一、学衡派源流53
二、学衡派会通中西的主张54
三、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58
第六节 茅盾、郭沫若与中西文学的互证互识66
一、茅盾对尼采思想的吸收和批判67
二、茅盾对西方文艺思潮的接受和利用69
三、郭沫若与泛神论及其诗歌的外来影响73
四、许地山、田汉、徐志摩及其他76
第一节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80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建立80
第二章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展80
二、比较文学课程的中国化81
第二节 渊源与影响研究的深化——陈寅恪82
一、渊源与影响研究的奠基者陈寅恪82
二、原典实证的方法83
三、双向诠释87
第三节 跨文化文学异同之探求——钱钟书90
一、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91
二、跨文化文学研究的新起点93
三、即异而见同,因同而见异95
四、文学理论的互相照亮99
五、在世界文化语境中突出中国诗论特色101
一、朱光潜的中西学术积淀103
第四节 阐发研究的新开拓——朱光潜103
二、“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106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开山之作《诗论》108
四、阐发研究的实绩112
第五节 立足本土参照西方——宗白华118
一、文化转型中的宗白华118
二、立足中国,反本开新121
三、在西方文化参照下对中国诗、画、乐进行现代诠释123
四、在西方文化参照下阐释中国文化精神的灵魂126
第六节 从作品的具体比较分析出发——梁宗岱及其他129
一、“自然而然”的比较联想129
二、细腻具体的比较分析中的新的理论发现131
三、通过文学作品的比较进入宇宙意识的思考132
四、诗人的风格比较133
五、李健吾的《咀华集》135
第七节 朱维之对宗教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137
第八节 翻译文学的学术讨论与理论建设141
一、对翻译文学之作用的认识141
二、对文学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的探讨145
三、对转译与复译两种译作类型的讨论149
第三章 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156
第一节 沉潜期的形成及其原因156
一、沉潜期形成的内因和外因156
二、沉潜期的特征160
第二节 沉潜期的主要收获163
一、季羡林等学者的中印文学关系研究163
二、范存忠、戈宝权等学者的中西文学关系史研究169
三、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的专题研究177
四、钱钟书、杨绛的中西文学跨学科平行研究180
一、文学翻译及翻译文学理论探讨的展开183
第三节 翻译文学研究的相对活跃183
二、傅雷的“神似”论与钱钟书的“化境”论187
第四节 台湾、香港地区比较文学的率先崛起194
一、台港两地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194
二、台港比较文学的研究及其特色196
第四章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繁荣204
第一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204
一、复兴及其首要标志:钱钟书的《管锥编》204
二、学科意识的强化,学术组织、学术体制的形成与乐黛云等学者的贡献212
第二节 学科理论的探讨与建构224
一、对学科理论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与争鸣224
二、有关专著、教材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整合236
第三节 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推进245
一、中印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245
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规模的扩大256
三、中国与东方其他国家文学关系研究的起步278
第四节 中国与欧洲各国文学关系研究的兴盛293
一、中国与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293
二、中国与英国、法国文学关系的研究308
三、中国与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文学关系的研究324
第五节 中国与北美、拉美、澳洲文学关系研究的开拓335
一、中国与美国文学关系的研究335
二、中国与拉美、澳洲文学关系的研究349
第六节 中外文学思潮史及中外文学关系史总体研究的展开353
一、中外文学思潮史的研究353
二、中外文学关系史的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367
三、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研究382
第七节 中外各体文学比较研究的深化390
一、中外民间文学及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390
二、中外诗歌比较研究414
三、中外小说比较研究429
四、中外戏剧比较研究440
第八节 作为新的学科生长点的翻译文学研究457
一、对中国译学理论和翻译文学史的研究457
二、对中国翻译文学史的研究467
第九节 比较诗学与比较文论的繁荣476
一、从概略比较到范畴比较476
二、比较诗学的深化和系统化483
三、西方文论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影响研究495
附章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背景的世界比较文学发展源流501
主要参考文献524
人名索引525
书名索引539
后记(一)552
后记(二)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