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
  • 乐国安编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53613341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29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648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及特征1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1

一、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11

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14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6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6

二、具体研究方法及其评价18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26

小结29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3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1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31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33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37

四、社会心理学的扩展时期38

第二节 两种研究取向的社会心理学40

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41

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42

三、两种取向社会心理学的比较43

小结46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48

第一节 心理动力学理论48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48

二、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53

三、对心理动力学的简要评价56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57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57

二、赫尔与斯金纳的学习理论58

三、米勒与多拉德的学习理论思想60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1

五、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62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63

二、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64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渊源64

三、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66

四、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68

五、对认知理论的简要评价69

第四节 符号互动理论70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70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72

三、符号互动论的衍生理论74

第五节 社会交换理论76

四、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简要评价76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两个重要思想来源77

二、霍曼斯的理论78

三、布劳的理论79

四、对社会交换理论的简要评价83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84

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产生的原因84

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基本观点87

三、对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的简要评价89

小结90

第四章 社会化92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92

一、社会化定义92

二、社会化的内容93

三、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98

四、社会化的方式100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102

一、遗传因素102

二、社会环境因素104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112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113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116

三、社会学习理论118

四、解释理论119

五、正常成熟论120

六、群体社会化理论120

小结121

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123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123

第五章 自我意识与人格123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124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126

四、自我意识的特点127

五、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影响128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129

一、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29

二、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研究134

二、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141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141

一、自我与人格的关系141

小结144

第六章 社会角色145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145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145

二、社会角色、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147

三、社会角色的分类147

四、角色理论151

第二节 角色扮演和角色失调154

一、角色扮演154

二、角色失调159

第三节 性别角色差异163

一、两性心理差异的探讨163

二、性别角色差异的原因167

三、性别差异理论169

四、性度和男女兼性171

五、性别歧视对女性的消极影响173

小结174

第七章 社会认知176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176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176

二、社会认知的理论假设177

三、社会认知的特征178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图式179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179

二、图式的结构180

三、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181

四、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启动效应182

五、图式的个体差异183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因素183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183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84

第四节 个人知觉189

一、知觉线索189

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192

三、对他人性格的判断193

四、印象整饰194

第五节 印象形成195

一、印象形成的特征195

二、印象评价的维度195

三、印象形成的过程197

第六节 社会认知中的归因理论199

一、归因的理论199

二、归因偏差(attribution warp)205

三、影响归因的因素211

四、归因的效果213

小结214

第八章 社会态度216

第一节 态度概述216

一、态度的定义216

二、态度的结构217

三、态度的功能219

四、态度、价值和信念221

五、态度与行为222

一、产生偏见的原因227

第二节 偏见227

二、偏见产生的结果230

三、偏见的消除231

四、偏见研究的新进展232

第三节 态度的测评235

一、量表法236

二、问卷法246

三、投射法247

小结248

五、生理反应法248

四、行为观察法248

第九章 态度形成与改变250

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250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250

二、个体的学习252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254

一、强化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254

二、认知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255

三、功能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259

四、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260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261

一、劝说宣传法262

二、角色扮演法272

三、团体影响法272

四、团体讨论法272

五、活动参与法273

第四节 态度改变研究新进展273

一、有关态度改变的新模型274

二、态度改变过程的多元变量的研究新进展276

小结279

第十章 人际关系281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281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281

二、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阶段283

三、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原则283

四、人际关系的类型284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285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285

二、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287

第三节 人际吸引289

一、亲和289

二、喜欢292

三、爱情296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302

一、社会测量法302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311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改善311

二、参照测量法311

二、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312

三、T小组训练法314

小结315

第十一章 人际沟通317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317

一、人际沟通的涵义317

二、人际沟通的过程318

三、人际沟通的功能322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323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330

一、语言符号系统330

二、非语言符号系统331

三、非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的关系333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334

一、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335

二、人际沟通的障碍336

三、人际沟通的策略339

小结341

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343

第一节 利他行为343

一、利他行为概述343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346

三、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355

第二节 侵犯行为360

一、侵犯行为概述360

二、对侵犯行为的理论分析362

三、侵犯行为的产生368

四、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373

五、侵犯与媒体暴力376

小结377

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379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379

一、群体的概念与分类379

二、群体的形成387

第二节 群体的结构性特征390

一、群体规模390

二、群体规范392

三、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396

四、群体界限397

第三节 群体的动力性特征398

一、群体压力398

二、群体凝聚力400

三、群体绩效407

四、群体决策415

一、群体领导概述422

第四节 群体领导422

二、领导者特质428

三、领导方式与有效性431

四、领导者的影响力437

小结440

第十四章 社会影响442

第一节 社会影响概述443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443

二、社会影响的反应机理453

一、从众456

第二节 从众与众从456

二、众从464

三、研究从众行为和众从行为的意义467

第三节 顺从和服从470

一、顺从470

二、服从474

第四节 暗示477

一、暗示概述477

二、暗示的实验研究483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485

四、暗示的实际意义487

第五节 感染490

一、感染概述490

二、感染的心理分析及意义493

第六节 模仿497

一、模仿概述497

二、影响模仿的因素500

三、模仿的心理分析及意义502

小结503

第十五章 时尚与风俗505

第一节 时尚505

一、时尚概述505

二、时尚的流行领域、传播过程及规律513

三、时尚的社会因素及意义519

四、时尚的心理分析523

第二节 风俗526

一、风俗概述526

二、风俗与时尚的差别529

三、风俗的社会心理功能530

小结531

第十六章 流言和舆论532

第一节 流言532

一、流言的基本概念532

二、流言的产生与传播536

三、流言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542

第二节 舆论548

一、舆论概述548

二、舆论的形成过程与要素554

三、舆论的社会心理功能558

小结563

第十七章 应用社会心理学564

第一节 法律社会心理学564

一、犯罪原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564

二、社会心理学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研究569

三、犯罪预测、预防与犯罪心理矫正573

一、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几种社会行为576

第二节 健康与临床社会心理学576

二、医患关系585

三、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590

第三节 环境社会心理学600

一、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600

二、环境心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602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607

四、环境心理学发展方向展望608

小结609

参考文献6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