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关中方言语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孙立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2282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980页
- 文件大小:165MB
- 文件页数:1020页
- 主题词:西北方言-语法-研究-陕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关中方言语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关中方言构词研究1
1.0 引言1
1.1 重叠构词1
1.1.1 名词的重叠2
1.1.1.1 单音节名词“AA”式的小称作用2
1.1.1.2 非小称名词的重叠5
1.1.1.3 亲属称谓词及人名的AA式重叠等形式13
1.1.1.4 双音节处所名词重叠成“AB(儿)B儿”式后表极限16
1.1.1.5 时间名词的“AA/AA(儿)A”式重叠17
1.1.2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重叠17
1.1.2.1 动词的AA式和AABB式重叠18
1.1.2.2 短时体的“AA儿”式重叠21
1.1.2.3 动词的三叠式22
1.1.2.4 单音节动词的AAAAA重叠式23
1.1.2.5 两三个相关的多音节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重叠式23
1.1.2.6 “N+W+上/下”式23
1.1.2.7 “VVN”式重叠24
1.1.2.8 祈使句里趋向动词的重叠25
1.1.2.9 数动式的重叠27
1.1.2.10 与普通话“V单一V单”等形式的比较30
1.1.2.11 “不断地V”语义的“AA”和“ABAB”式32
1.1.3 形容词重叠33
1.1.3.1 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33
1.1.3.2 形容词的“A1A2A1A2”式重叠41
1.1.3.3 与普通话形容词“A里AB”和“AABB”重叠式的比较42
1.1.3.4 “A儿A几”式重叠44
1.1.4 数量词等的重叠45
1.1.4.1 关于量词等的重叠问题45
1.1.4.2 人民币面值的重叠49
1.1.4.3 数量词的AABB等重叠式50
1.1.5 代词的重叠52
1.1.5.1 表处所指代词重叠后表确指52
1.1.5.2 疑问代词的重叠问题52
1.1.6 “圪A圪A”等重叠式54
1.1.6.1 “圪A圪A”重叠式54
1.1.6.2 “坷A坷A”重叠式57
1.1.6.3 “呵A呵A”重叠式57
1.1.6.4 “骨A骨A”重叠式57
1.1.6.5 “忽A忽A”重叠式58
1.1.7 象声词的重叠58
1.1.7.1 “AA”式象声词60
1.1.7.2 “AAA”式象声词61
1.1.7.3 “AAAA”式象声词61
1.1.7.4 “AABB”式象声词62
1.1.7.5 “ABB”式象声词62
1.1.7.6 “ABAB”式及“ABBABB”式象声词62
1.1.7.7 “A里AB”式象声词63
1.1.7.8 “A儿A儿”式及“A儿B儿A儿B儿”式象声词64
1.1.8 副词的重叠64
1.1.8.1 “很、太”的“AA”式重叠64
1.1.8.2 副词的其他重叠式65
1.1.9 “ABA”等形式的重叠66
1.1.9.1 “ABA”式重叠66
1.1.9.2 “ABB/BBA”等重叠式69
1.1.9.3 其他AB式扩展为ABB式的情形69
1.1.10 余论69
1.1.10.1 几个问题的讨论69
1.1.10.2 “一AA”重叠式72
1.1.10.3 歌谣里的重叠式73
1.1.10.4 几个常用词语的重叠75
1.1.10.5 “X,XV”重叠式76
1.2 词缀研究78
1.2.1 名词词缀78
1.2.1.1 “子”尾79
1.2.1.2 儿尾或儿化87
1.2.1.3 “头”尾和“首”尾101
1.2.1.4 人品名词的准后缀103
1.2.1.5 处所名词的准后缀111
1.2.2 动词后缀113
1.2.2.1 后缀“拉”113
1.2.2.2 后缀“打”113
1.2.2.3 后缀“弄”114
1.2.2.4 后缀“腾”114
1.2.2.5 后缀“摆”115
1.2.2.6 后缀“敛”115
1.2.2.7 后缀“刮”115
1.2.2.8 后缀“搭搭”115
1.2.3 形容词后缀116
1.2.3.1 单音节后缀“活、实、兮、气、道、劲儿”116
1.2.3.2 双音节的形容词后缀118
1.2.3.3 三音节的形容词后缀122
1.2.4 其他词缀125
1.2.4.1 “圪”字125
1.2.4.2 “肏”字128
1.2.5 前加成分129
1.2.5.1 表颜色等的形容词的前加成分129
1.2.5.2 前加成分“生”130
1.2.5.3 前加成分“死”130
1.2.5.4 其他前加成分131
1.2.6 关中方言的衬字131
1.2.6.1 衬字“着”131
1.2.6.2 衬字“个”132
1.2.6.3 衬字“呱”132
1.2.6.4 衬字“里、圪、不、来”133
1.2.6.5 “他个”133
1.2.6.6 “给咧”134
1.3 逆序构词134
1.3.1 逆序名词135
1.3.1.1 逆序名词的考据135
1.3.1.2 其他逆序名词138
1.3.2 逆序动词139
1.3.2.1 逆序动词的考据139
1.3.2.2 其他逆序动词143
1.3.3 逆序形容词144
1.3.3.1 逆序形容词的考据144
1.3.3.2 其他逆序形容词148
1.3.4 其他逆序词和逆序句式148
1.3.4.1 其他逆序词148
1.3.4.2 “甚不、甚没、甚嫑”等149
1.3.5 关于“BA也罢”等152
1.3.5.1 关于“BA也罢”152
1.3.5.2 关于“介词+NBA……都可以/都行”153
1.4 特殊词组153
1.4.1 惯用语153
1.4.1.1 三字格惯用语153
1.4.1.2 多字格惯用语157
1.4.2 俗成语169
1.5 其他问题175
1.5.1 使感结构175
1.5.1.0 关于“使感结构”175
1.5.1.1 使感结构的语法语义特征176
1.5.1.2 关中方言的使感结构词语178
1.6.1.3 关中方言使感结构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181
1.5.2 小称构词和爱称构词183
1.5.2.1 小称构词183
1.5.2.2 爱称构词185
1.5.3 叠加与羡余187
1.5.3.1 名词性词语的叠加与羡余187
1.5.3.2 动词性词语的叠加与羡余190
1.5.3.3 形容词性词语的叠加与羡余192
1.5.3.4 其他词语的叠加与羡余193
1.5.4 “头”字用如“上头”的情形194
第二章 关中方言语音的构词构句机制196
2.0 引言196
2.1 破读现象197
2.1.1 古舒声字的破读现象197
2.1.2 古长短入声的构词匹配211
2.1.2.1 长短入与破读211
2.1.2.2 关于与构词关系不大的长短入问题214
2.1.2.3 其他相关问题215
2.2 单音词的变调构词216
2.2.1 非阴平字变作阴平调的构词机制216
2.2.2 非阳平字变作阳平调的构词机制222
2.2.3 非上声字变作上声调的构词机制231
2.2.4 人称代词的变调构词235
2.3 文白异读及其构词匹配236
2.3.1 见系开口二等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37
2.3.1.1 假摄麻韵部分字237
2.3.1.2 蟹摄佳韵部分字238
2.3.1.3 效摄晓母去声效韵字“孝”239
2.3.1.4 咸摄咸衔狎韵、山摄山黠韵部分字239
2.3.1.5 山摄山韵匣母“闲苋”二字239
2.3.1.6 江摄江觉韵部分字240
2.3.1.7 梗摄庚陌耕麦韵240
2.3.2 非组及以母蟹止两摄合口三等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41
2.3.2.1 蟹摄合口三等非组去声废韵字241
2.3.2.2 止摄合口三等喻母平声字241
2.3.2.3 止摄合口三等非组及影组字241
2.3.3 溪母合口一等部分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43
2.3.3.1 遇摄合一等舒声模韵字243
2.3.2.2 臻摄合口一等入声没韵字243
2.3.2.3 通摄合口一等入声屋韵字243
2.3.4 影母开口一二三等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43
2.3.4.1 影母开口一等字的文白异读244
2.3.4.2 影母开口二等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44
2.3.4.3 影母开口三等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44
2.3.5 通摄合口三等入声屋烛两韵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45
2.3.5.1 通摄合口三等入声屋韵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45
2.3.5.2 通摄合口三等入声烛韵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246
2.3.6 微母部分字的文白异读及构词匹配246
2.3.7 部分合口一二三等北京读-ai、-ei字的文白异读及构词匹配247
2.3.8 北京个别i韵母字白读iε韵母的构词匹配248
2.3.9 其他字的文白异读及构词匹配249
2.4 复合词的变调构词254
2.4.1 商州方言复合词的变调构词255
2.4.2 西安方言复合词的变调构词255
2.4.3 富平方言复合词的变调构词258
2.5 “AA”式重叠词的变调构词260
2.5.1 A为阴平调的260
2.5.2 A为阳平调的261
2.5.3 A为上声调的262
2.5.4 A为去声调的262
2.6 加缀形容词的名物化变调263
2.6.1 “A+××”式形容词中“××”的变调构词263
2.6.2 三音节后缀的名物化变调267
2.6.3 四音节后缀的名物化变调271
2.7 双音节象声词后字变作去声调272
2.8 子变韵和D变韵273
2.8.1 子变韵273
2.8.2 D变韵276
2.8.2.1 西安一带的D变韵276
2.8.2.2 凤翔方言的D变韵279
2.9 合音词与分音词280
2.9.1 合音词280
2.9.1.1 名词的合音280
2.9.1.2 代词的合音284
2.9.1.3 数量词的合音286
2.9.1.4 其他词语的合音287
2.9.2 分音词289
2.9.2.1 分音名词289
2.9.2.2 分音动词等290
2.10 亲属称谓词的声调类化292
2.10.1 单音节亲属称谓词声调类化的特点292
2.10.2 西安等处“父亲”等亲属称谓词叫法的特点293
2.11 动词完成体的内部屈折294
2.11.1 西安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内部曲折294
2.11.1.1 西安方言的动词完成体及其变调模式294
2.11.1.2 西安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变韵规律295
2.11.2 商州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内部曲折296
2.12 其他相关问题297
2.12.1 吸气音和重度吐气音297
2.12.1.1 吸气音297
2.12.1.2 重度吐气音298
2.12.2 拖音和长音299
2.12.2.1 关中方言的拖音299
2.12.2.2 关中方言的长音300
2.12.3 零音节301
2.12.4 非常式变调301
2.12.5 对骂或反唇相讥等语境中的音变现象302
第三章 关中方言动词研究304
3.0 引言304
3.1 趋向动词305
3.1.1 趋向动词的常见用法305
3.1.1.1 基本特征305
3.1.1.2 “过”字的用法308
3.1.1.3 “起来”的语法语义特点312
3.1.1.4 关中中西部“来、去、起”的特殊用法313
3.1.1.5 “下来”的特殊用法317
3.1.1.6 “出去”的特殊用法318
3.1.1.7 “回”字的特殊用法319
3.1.1.8 “V出N来了2”句式319
3.1.2 趋向动词的句管控条件319
3.1.2.1 介词对单纯趋向动词的管控319
3.1.2.2 句末时制助词“呀”字对趋向动词的管控324
3.1.2.3 能愿动词对趋向动词的管控325
3.1.3 趋向动词的其他问题326
3.1.3.1 关中方言的“走过”326
3.1.3.2 复合式趋向动词后字“来、去”的变调327
3.1.3.3 西安方言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327
3.1.3.4 “起去”和“起过”327
3.1.3.5 趋向动词的重叠问题330
3.1.3.6 祈使句中听说双方共同趋向行为的“走”字332
3.1.3.7 表祈使等意味的“去”334
3.1.3.8 处于问句末表示索取等意义的“来”339
3.1.3.9 “不来”的特殊用法340
3.1.3.10 “上、下”两字的特殊用法344
3.1.3.11 动态助词“着/的、了1”等处于“动趋”式之间的情形347
3.1.3.12 西安方言动趋式的轻重音350
3.1.3.13“过来过去”的特殊用法351
3.2 体貌系统352
3.2.1 经历体与完成体353
3.2.1.1 经历体353
3.2.1.2 完成体353
3.2.2 起始体与实现体359
3.2.2.1 起始体359
3.2.2.2 实现体361
3.2.3 进行体与持续体362
3.2.3.1 进行体362
3.2.3.2 持续体371
3.2.4 关中方言的动量减小貌375
3.3 能愿动词383
3.3.1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能、会”383
3.3.1.1 关中方言的“能”383
3.3.1.2 关中方言的“会”387
3.3.1.3 “能、会”的其他用法388
3.3.1.4 关中方言“不会”的特殊用法388
3.3.2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可、可以”389
3.3.3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愿、愿意”389
3.3.4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敢”390
3.3.5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要”392
3.3.6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应、该、应该、应当”393
3.3.7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得”394
3.3.7.1 关于“得1”394
3.3.7.2 关于“不得”403
3.3.7.3 关于“认不得”407
3.4 判断动词412
3.4.1 关中方言的“是”412
3.4.1.1 读作本调的“是”412
3.4.1.2 变作阴平的“是”414
3.4.1.3 关于“是”字的省略等问题415
3.4.2 关中方言的“就是”415
3.4.2.1 “就是”读作本调415
3.4.2.2 “就是”读作变调416
3.4.3 关中方言的“不是”417
3.4.4 关中方言的“得是”419
3.4.5 关中方言的“说是”426
3.4.6 关中中西部方言判断句的特点428
3.4.6.1 关中西部方言“噫块/噫咯/哩开”等的分布情况428
3.4.6.2 关于“噫块/噫咯/哩开”等的本字以及历史性音变特点429
3.4.7 “是”字以及单音节动词补语的变调431
3.4.8 关中方言的“是N不是N(的)都”式431
3.4.9 “的”相当于“是”的情况432
3.4.9.1 与普通话的一致性432
3.4.9.2 与普通话的不同性432
3.5 其他动词的语法功能433
3.5.1 “有、没、没有”和“不有”433
3.5.1.1 关中方言的“有”433
3.5.1.2 关中方言的“没”434
3.5.1.3 关中方言的“没有”436
3.5.1.4 关中方言的“不有”438
3.5.1.5 西安一带的“有V的啥呢”式诘问句438
3.5.2 “在”和“到”440
3.5.2.1 西安等处的“在”和“到”440
3.5.2.2 兴平等处的“到”442
3.5.2.3 “在”或“到”的“留步”义443
3.5.3 关中方言的“想”444
3.5.4 “看”和“见”的用法446
3.5.4.1 “看”字的用法446
3.5.4.2 “见”字的用法449
第四章 关中方言代词概说452
4.0 引言452
4.1 人称代词453
4.1.1 关于“我、你、他”的讨论453
4.1.1.1 “我、你、他”的单复数453
4.1.1.2 关于汉语及其方言“我、你、他”其他问题的讨论455
4.1.1.3 “我、你、他”的领格458
4.1.2 关中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包括式458
4.1.2.1 “咱”字的读音459
4.1.2.2 “咱”以及“咱的”等的用法459
4.1.3 关中方言“人家”的合音及其用法462
4.1.3.1 关于关中方言“人家”两字的合音问题462
4.1.3.2 “人家”合音形式的语法语义特点464
4.1.3.3 关于第三人称指称形式在关中方言里的类型等问题472
4.1.4 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自己”相对的词语482
4.1.4.1 “自己”的变体“自家”482
4.1.4.2 关中西部“自己”的变体“各家”485
4.1.5 人称代词复数的其他表示方法486
4.1.5.1 “们、呣”等的运用487
4.1.5.2 关于“家”字的讨论490
4.1.5.3 高陵一带的“伙里”497
4.1.6 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组合时的特殊语序497
4.1.7 关于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两个问题的讨论498
4.1.7.1 关于“我”字读音等问题的讨论498
4.1.7.2 汉语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范畴502
4.1.8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声调感染的类型学考察504
4.1.8.1 豫鲁晋陕青湘等省区以“他、其”读作上声为特征505
4.1.8.2 人称代词读作阳平是许多南方方言的重要特征511
4.1.8.3 读作阳上或阳去也是不少南方方言的一个典型特征512
4.1.8.4 余论513
4.2 指示代词519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及构词匹配等问题519
4.2.1.1 关于“这”字520
4.2.1.2 关于“兀”字523
4.2.1.3 关于“那”字527
4.2.1.4 西安一带“这、?、那”的特殊用法530
4.2.1.5 关中方言“这、兀”及其合音形式在同一语境中声调的一致性532
4.2.1.6 由元代以来文献看关中方言对近代汉语指示代词的传承533
4.2.2 表处所的指示代词535
4.2.3 其他指示代词538
4.2.3.1 户县方言的其他指示代词538
4.2.3.2 关中方言表方式指示代词的特点542
4.2.4 关于关中方言远指代词的层次问题543
4.2.4.1 表示处所的远指代词的层次问题543
4.2.4.2 汉语其他方言远指代词的层次问题544
4.2.5 “个、块”的特殊用法553
4.2.5.1 “个”字充当指示代词的情形553
4.2.5.2 关于“个”字充当指示代词的佐证554
4.2.5.3 “块”字在凤翔方言里用作远指代词的情形556
4.2.6 远指代词的模糊语义特征556
4.2.7 关中等地指示代词的声调感染559
4.2.7.1 关中方言指示代词的声调感染559
4.2.7.2 汉语不少方言也都有指示代词的声调感染现象560
4.2.7.3 余论563
4.2.8 关中方言“等等”义的“不悉”和“不及”572
4.3 疑问代词574
4.3.1 三个常用的疑问代词574
4.3.1.1 对普通话三个常用“什么、怎么、哪里”的叫法574
4.3.1.2 三个常用疑问代词相关问题的讨论577
4.3.2 关于关中方言其他几个疑问代词的讨论583
4.3.2.1 关于表人称疑问代词“谁”的讨论583
4.3.2.2 关中方言的“几”584
4.3.2.3 关于“多”字的讨论587
第五章 关中方言副词研究589
5.0 引言589
5.1 程度副词590
5.1.1 “最、顶、太”等590
5.1.2 “很”字的特殊用法593
5.1.3 “更、特别”等595
5.1.4 其他程度副词595
5.2 范围副词598
5.2.1 “都、全、衠、浑、一划”等598
5.2.2 范围副词“就”等608
5.2.3 “成”和“正”610
5.2.4 其他范围副词610
5.3 时间副词613
5.3.1 “正、刚”和“业个儿”等613
5.3.2 “一偶而、暗猛”等614
5.3.3 “一直”的变体615
5.3.4 “本来”的变体618
5.3.5 “闻”和“藉”619
5.3.6 副词“旋”620
5.3.7 读作阳平调的副词“且”621
5.3.8 “壳里抹擦”等622
5.3.9 “终究”的变体623
5.3.10 “一天、一回”用作时间副词的情形624
5.3.1 1其他时间副词624
5.4 频率副词628
5.4.1 “重、另、别”等628
5.4.2 “再”字629
5.4.3 “爱”和“肯”630
5.4.4 “还”字631
5.4.5 “浪、冷、蛮”633
5.4.6 “招嘴”等636
5.4.7 西安一带的“辄”等637
5.4.8 “不住地”等638
5.4.9 频率副词“却”639
5.5 然否副词650
5.5.1 肯定性副词650
5.5.2 西安一带的否定式651
5.5.2.1 西安一带否定式的通常用法651
5.5.2.2 关中方言否定式的特殊用法655
5.5.2.3 户县方言否定式的变调定势及变调越势659
5.5.2.4 与否定式相对的肯定式的几个问题660
5.5.2.5 “不|没|嫑+X+不|没|嫑+乱”式词组662
5.5.2.6 “不|没|嫑+V+不|没|嫑+咋”式词组664
5.6 情态副词665
5.6.1 “一搭”等等665
5.6.2 其他情态副词666
5.7 方式副词669
5.8 语气副词673
第六章 关中方言的介词及相关句式699
6.0 引言699
6.1 一般介词700
6.1.1 “朝、望、面、迈、问”等700
6.1.2 “从、由、自、自从、持、骑”等704
6.1.3 “在”和“到”705
6.1.4 “和”类虚词707
6.1.5 关中方言的“拿、对、迈过”等712
6.2 比较句714
6.2.1 平比句715
6.2.2 差比句719
6.2.3 渐进比句723
6.2.4 极比句724
6.3 把字句730
6.3.1 处置式把字句及非处置式把字句730
6.3.1.1 处置式把字句730
6.3.1.2 非处置式把字句738
6.3.1.3 与普通话双宾语句的比较739
6.3.2 把字句的否定式739
6.3.3 把字句的其他问题741
6.3.3.1 把字句与给字句的连带关系741
6.3.3.2 “把”字相当于“像”字等情形743
6.3.3.3 “把N屎当出来”式词组744
6.3.3.4 关中方言的“再把”744
6.3.4 余论745
6.4 给字句746
6.4.1 “给”字的音义746
6.4.1.1 “给”字的读音746
6.4.1.2 “给”字的语义747
6.4.2 动词“给”的特殊用法750
6.4.2.1 表示“使对方得到”750
6.4.2.2 表示“使遭受”751
6.4.3 与北京等处介词及助词“给”的比较752
6.4.3.1 把字句与北京给字句的比较752
6.4.3.2 与处置式给字句的比较752
6.4.3.3 与北京“把……给”式的比较752
6.4.4 关中方言的“V给”式753
6.4.4.1 “V给”式里的动词753
6.4.4.2 关于由“V给”构成的句式754
6.4.5 关中方言的“给给”755
6.4.5.1 “给给N2”式755
6.4.5.2 “给N2给给”式756
6.4.5.3 “给给”句的扩展756
6.4.6 关中方言给字句的其他问题756
6.4.6.1 与北京“卖给”类句式的比较756
6.4.6.2 关于“N1给N2VN3”式757
6.4.6.3 “V给”式中“给”字的音义757
6.4.6.4 给字句的否定式758
6.4.6.5 余论759
6.5 教(/着)字句760
6.5.1 “教、着”的读音760
6.5.2 “教、着”的语法语义特征761
6.5.3 “教、着”的其他问题765
6.6 套合句式766
6.6.1 把字句与给字句的套合766
6.6.2 把字句与教字句的套合767
6.6.3 “把、教、给”三种句式的套合770
第七章 关中方言其他词类研究773
7.0 引言773
7.1 数量词研究774
7.1.1 关中方言的数词774
7.1.1.1 数词的一般用法774
7.1.1.2 数词的特殊用法774
7.1.2 个体量词——“个”781
7.1.2.1 由动态语料看关中方言量词“个”的读音781
7.1.2.2 由户县方言量词“个”看关中方言“个”的搭配问题785
7.1.2.3 “个”的其他用法787
7.1.2.4 关于个体量词“个”的讨论790
7.1.2.5 余论798
7.1.3 其他量词798
7.2 助词研究803
7.2.1 结构助词803
7.2.1.1 结构助词“的”字803
7.2.1.2 关于“的”字词组及与之相关的问题805
7.2.1.3 与普通话表示领属的“的”字的比较807
7.2.1.4 单音节拟声词后边的“哧”字809
7.2.1.5 其他相关问题809
7.2.2 体貌助词811
7.2.2.1 表示正在进行等的“着、的、住”811
7.2.2.2 关中方言的“了”839
7.2.2.3 “过”字的特殊用法849
7.2.3 时制助词851
7.2.3.1 关中方言的“来”851
7.2.3.2 关中方言的“呀”856
7.2.3.3 关中方言的“得了2”859
7.2.3.4 关中方言的“出”861
7.3 语气词研究861
7.3.1 “呢”和“哩”861
7.3.1.1 “呢”和“哩”的分布特征862
7.3.1.2 “呢”和“哩”的用法862
7.3.2 “啊、呀”和“嗑、呵”的用法866
7.3.2.1 “啊、呀”的用法866
7.3.2.2 “嗑、呵、咯”的用法867
7.3.3 “些”字及其变体869
7.3.4 “吧”字及其变体875
7.3.5 与北京话语气词“的”字等的比较877
7.3.5.1 与北京语气词“的”字的比较877
7.3.5.2 与北京话“是……的”结构的比较878
7.4 叹词研究878
7.4.1 “啊、哎”等字及其扩展形式878
7.4.1.1 “啊”字及其扩展形式879
7.4.1.2 “哎”字及其扩展形式881
7.4.1.3 “欸”字及其扩展形式886
7.4.1.4 “噢”字及其扩展形式887
7.4.1.5 “哟”字及其重叠式889
7.4.2 “咹”类语气词890
7.4.2.1 “咹”字891
7.4.2.2 “嗯呣”两字893
7.4.2.3 “哈嗨嘿哼”四字895
7.4.3 “爷呀”之类及其扩展式899
7.4.3.1 “爷呀”之类899
7.4.3.2 “我的爷呀”等等900
7.4.3.3 其他叹词900
第八章 关中方言的语法化等问题902
8.0 引言902
8.1 语法化903
8.1.1 “再”字的语法化903
8.1.2 “着祸”的语法化904
8.2 话题焦点905
8.2.1 “X1X2说话呢”905
8.2.2 “X的个事嚜”906
8.2.3 “X咧个啥呢”式907
8.3 反复问句908
8.3.1 反复问句的基本类型908
8.3.1.1 与普通话“他来不来?”以及答句的比较908
8.3.1.2 咸阳一带的“在家不在?”等反复问句911
8.3.1.3 关于西安城区的“手机卖不?”之类911
8.3.2 反复问句与陕北晋语的比较912
8.3.2.1 否定词为“不”的反复问句912
8.3.2.2 动宾结构及动补结构913
8.3.3 相关问题的讨论914
8.4 补语类型917
8.4.1 程度补语和结果补语917
8.4.1.1 “匝”字917
8.4.1.2 “茬大”等919
8.4.1.3 几个地域性很强的程度补语和结果补语922
8.4.2 其他补语925
8.4.2.1 状态补语925
8.4.2.2 处所补语926
8.5 复句研究927
8.5.1 并列类复句927
8.5.1.1 并列复句927
8.5.1.2 承接复句928
8.5.1.3 递进复句929
8.5.1.4 选择复句930
8.5.2 因果类复句932
8.5.2.1 因果复句932
8.5.2.2 假设复句933
8.5.2.3 条件复句936
8.5.2.4 目的复句936
8.5.3 转折类复句937
8.5.3.1 转折复句937
8.5.3.2 假转复句938
8.6 词类活用939
8.6.1 名词的活用939
8.6.2 动词的活用941
8.6.3 形容词的活用941
8.6.4 象声词的活用943
8.7 禁忌字的特殊语法地位944
8.7.1 男根的禁忌字用法945
8.7.1.1 “?”字的用法945
8.7.1.2 “垂子”等用如语气词的情形949
8.7.2 “屄”字的用法950
8.7.3 “肏”字的用法951
8.7.3.1 以“肏”为第一音节的词语951
8.7.3.2 “难肏”的用法953
8.7.3.3 衬字性质的“肏”953
8.7.3.4 “啥+肏他妈+指示代词+N”结构953
8.7.4 “?”字的用法953
8.7.4.1 人品名词后缀“?”字953
8.7.4.2 “?”字的其他用法954
8.7.5 关于chuǎ955
参考文献956
后记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