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修辞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修辞学 第3版
  • 王希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0109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77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汉语-修辞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语修辞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修辞活动和修辞学1

一 古老而年轻的修辞学1

二 修辞和修辞学5

三 修辞学的定义7

四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11

五 修辞格14

六 修辞学的范围和功用18

七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20

八 汉语修辞学中的古与今27

九 怎样学习汉语修辞学30

第二章 交际的矛盾和修辞的原则40

一 交际的矛盾40

二 语言和言语与思维和思想42

三 语言的世界和物理的世界49

四 文化的世界和心理的世界53

五 对象57

六 自我60

七 语境63

八 前提和话题69

九 得体性72

第三章 意义79

一 意义的意义79

二 语言的意义和言语的意义81

三 同形异义84

四 同义异形89

五 社会文化意义和个人联想意义96

六 语流义和情景义102

七 模糊义和模糊话语107

八 显性意义和潜性意义110

九 表达意义和接受意义111

第四章 同义手段和语言变体115

一 同义手段的定义115

二 语言的同义手段和言语的同义手段117

三 显性的同义手段和潜性的同义手段118

四 同义手段的选择120

五 语言变体的选择与语言变体122

六 地域变体124

七 社会变体127

八 言文变体135

九 语体变体和风格变体144

第五章 语体146

一 语言的功能变体——语体146

二 语体的特征与语体的形成147

三 语体学和修辞学149

四 公文语体152

五 学术语体158

六 文艺语体的定义与特征164

七 文艺语体的分类175

八 传媒语体180

九 语体的渗透、交融与创新183

第六章 语音185

一 语音与表达效果185

二 韵母与韵脚190

三 声调与平仄196

四 音节199

五 节拍203

六 象声词和联绵词208

七 衬词和叠音词211

八 语音句214

九 谐音219

第七章 结构224

一 句际关系和结构模式224

二 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228

三 整句和散句234

四 长句和短句238

五 词序246

六 语序253

七 话语衔接257

八 插入语和反衔接261

九 时间和空间264

第八章 均衡267

一 语言的均衡美267

二 对偶270

三 对照275

四 排比280

五 顶针285

六 回环287

七 互文291

八 列举分承295

九 均衡的局限与超越300

第九章 侧重303

一 语言的侧重美303

二 反复305

三 递进315

四 映衬318

五 撇语和抑扬320

六 问语323

七 类聚语326

八 名词语329

九 谬语331

第十章 变化337

一 语言的变化美337

二 视点340

三 双关346

四 反语和夸张351

五 婉曲356

六 析字360

七 析词363

八 拟误、顿跌和相反相成369

九 藏词与歇后378

十 镶嵌380

第十一章 联系387

一 语言的联系美387

二 比喻390

三 比拟401

四 借代及图示408

五 象征和暗示412

六 拈连414

七 移就416

八 转类418

九 仿拟421

十 引用和集句423

第十二章 风格429

一 风格和风格学429

二 言语风格和言语风格学430

三 言语风格的特点与类型433

四 言语风格的形成437

五 藻丽风格和平实风格442

六 明快风格和含蓄风格450

七 繁丰风格和简洁风格455

八 典雅风格和通俗风格459

九 风格的鉴赏与培养462

结语 修辞学和辩证法465

参考文献468

后记470

修订本后记471

第三版后记4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