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礼仪与兴象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秀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5722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312页
- 主题词:礼仪-中国-古代;《礼记》-古典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礼仪与兴象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 论 仪礼时代与中国早期文学思想1
一 典礼仪式与礼仪文本:中国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形态2
二 礼仪的应用与阐释:中国文学思想的理论雏形5
三“礼”经学:贯穿中国文学思想史的一条主线8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2
第一章“礼仪”与“兴象”——“兴象”的仪式来源及“比”“兴”差异考辨17
一“兴于诗”一“立于礼”——“兴”是礼仪事件18
(一)孔子论“兴”的礼仪背景19
(二)“兴”的礼仪性质21
(三)“兴”的仪式特征22
二“礼之仪”—“仪之兴”——“兴”是象征艺术24
(一)“动作之兴”与“行为象征”26
(二)“言之兴”与“语体象征”27
(三)“诗之兴”与“乐语象征”28
(四)“物之兴”与“器物象征”30
三“兴必取象”—“以象征意”——“比”“兴”差异辨析31
(一)汉儒的经学诠释与“比”“兴”界限的混同32
(二)“兴必取象”论与“兴”的隐性特征及其象征途径的发现33
(三)“兴”与西方象征理论37
四“兴象”的审美意蕴和诗学精神40
(一)“语有兴象”40
(二)“象中有兴”41
(三)“兴在象外”43
第二章“祭祀”与“象征”——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46
一 祭祀时代:一种特殊政治与文化制度的形成47
(一)祭祀制度的形成47
(二)《仪礼》《礼记》中所载祭祀礼仪的主要仪节53
(三)祭礼的功能与意义62
二 祭祀理论:从仪式到艺术69
(一)“祭祀主敬”:仪式的开始与艺术的发生70
(二)“文”人之情:情感的修饰与象征的转换75
(三)仪式内外:现实与象征的两个世界79
三 祭祀文学:祭祀中的“诗”与《诗》中的祭祀84
(一)祭祀诗的分类85
(二)祭祀仪式中的歌诗89
(三)《诗》中的祭祀95
四 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100
(一)祭器:人器也101
(二)祭品:外则尽物,内则尽志104
(三)服饰:反女功之始也108
(四)时空:合和天人的神圣场域111
(五)仪节:洞洞乎,属属乎114
(六)祭祀的象征与文学的象征117
第三章“称谓”与“修辞”——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120
一“以名举实”:“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的意义生成121
(一)名、实之辩与诸子“制名”理论122
(二)人文世界的命名与礼仪称谓的礼义构成128
(三)儒家“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意义的扩展131
二“称名之曲”:礼仪称谓的语用形态与修辞意义136
(一)礼仪称谓:语辞修辞的活化石137
(二)曲指:礼仪称谓的修辞方式及其语用形态140
(三)隐喻:礼仪称谓的修辞格及其语体特征的形成144
(四)从宜:礼仪称谓的变与不变及其修辞功能的弱化149
(五)从语辞到文辞:修辞学史的文艺性转向及其影响152
三“言语之美”:君子人格的言语精神及其文化意蕴154
(一)言为心声:道德伦理的外在体现155
(二)言语有章:君子威仪的语言表述159
(三)穆穆皇皇:贵族文化的身份确认163
第四章“礼辞”与“文言”——文言的礼仪属性及其元文学理论意义169
一 从礼仪之盛到文言之兴170
(一)礼仪的兴盛与文言的产生170
(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言174
(三)孔子与文言理论178
二 从礼仪之“文”到礼义之“象,” 181
(一)礼仪之“文”与礼辞的文言意义181
(二)礼义之“象”与“象”的文言属性184
(三)“立象尽意”与“象”的文言示范188
三 从礼仪之“敬”到礼辞之“诚,” 190
(一)礼仪之“敬”与礼文之“诚”191
(二)“修辞立其诚”与文言的道德、伦理品格195
四 从礼的“文质兼美”到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199
(一)礼的文质观199
(二)文质关系、文言思想与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202
第五章“乐论”与“诗论”——中国“诗论”的“乐理”渊源205
一“乐”与“诗”的形态演变207
(一)同源异体:诗、乐的起始形态208
(二)三位一体:诗、乐的仪式形态211
(三)分体:诗、乐的独立形态215
二“乐本情”与“诗缘情”218
(一)《礼记·乐记》关于情感理论的构建219
(二)早期诗、乐分工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228
(三)“诗教”的“乐理”来源与“诗缘情”理论的“乐论”依据234
(四)“情志合一”与“抒情本体”诗论的理论成熟244
三“声亦如味”与“诗味论”的形成249
(一)“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249
(二)“声亦如味”与“乐味”的理论来源和文献依据256
(三)“诗以声为用”与“诗味论”的“乐论”原理261
(四)“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诗味论”的情感本质265
参考文献270
后记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