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本文学审美风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本文学审美风格](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0691562.jpg)
- 苏敏著 著
- 出版社: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86326073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本文学审美风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3
1.1.文学审美风格的研究对象3
1.1.1.问题的提出3
1.1.2.文学审美风格的研究对象7
1.1.2.A.文学作品可以感知的整体7
1.1.2.B.文学经典作品与文学整体8
1.1.3.文学审美风格论的基本概念12
1.1.3.A.文学审美风格个体12
1.1.3.A.a.最小文学手法12
1.1.3.A.b.文本文学手法及文本手法统一体13
1.1.3.A.c.文本纯文学风格14
1.1.3.A.d.文本文学审美风格15
1.1.3.B.文学审美风格复合体17
1.1.3.B.A.文学审美风格系统18
1.1.3.B.b.文化审美期待19
1.2.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方法20
1.2.1.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21
1.2.1.A.精神科学认识论基础22
1.2.1.B.从经验事实出发24
1.2.1.C.整体重构逻辑推演24
1.2.2.中西学术研究的严谨客观原则26
1.2.2.A.西方传统学术的客观主义原则26
1.2.2.A.A.培根的近代科学试验归纳法26
1.2.2.A.b.十九世纪人文科学的实证主义28
1.2.2.A.c.十九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的「价值判断」30
1.2.2.A.d.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实证主义选择32
1.2.2.B.中国传统朴学的严谨求实贵创态度33
1.2.3.诗学模子双线并进寻根探固方法35
1.2.3.A.文化模子双线并进寻根探固35
1.2.3.A.a.叶维廉文化模子寻根法36
1.2.3.A.b.关于阐发法的思考37
1.2.3.A.c.关于双线并进寻根探固方法的运用38
1.2.3.B.诗学模子双线并进寻根39
1.3.符号-结构方法:文学审美风格命题逻辑推演的方法41
1.3.1.符号学的历史回顾41
1.3.1.A.古代关于符号的概念42
1.3.1.B.符号学在近代的萌芽43
1.3.1.C.符号学在现代的诞生43
1.3.1.C.a.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44
1.3.1.C.b.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44
1.3.1.D.符号学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45
1.3.2.符号学的基本概念46
1.3.2.A.实体与形式以及物质46
1.3.2.A.a.现代语言学的实体与形式47
1.3.2.A.b.物质(或可感载体)49
1.3.2.B.符号能指与所指及其性质50
1.3.2.B.a.符号所指的心理性质51
1.3.2.B.b.符号能指的仲介物性质51
1.3.2.B.c.符号能指的分类52
1.3.2.C.符号的意义与价值52
1.3.2.C.a.符号的意义52
1.3.2.C.b.符号的价值54
1.3.2.D.语言和言语55
1.3.2.D.a.索绪尔谈「语言」和「言语」56
1.3.2.D.b.罗兰·巴特谈「语言」和「言语」57
1.3.2.E.横组合和纵聚合58
1.3.2.E.a.横组合关系59
1.3.2.E.b.纵聚合关系61
1.3.2.E.c.语言研究的双重观点63
1.3.2.F.符号的分类64
1.3.2.F.a.皮尔斯的三分法64
1.3.2.F.b.皮埃尔.吉罗的诗学编码研究65
1.4.文学审美风格论研究的起点、单位67
1.4.1.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起点67
1.4.1.A.皮亚杰谈结构研究的起点67
1.4.1.B.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起点68
1.4.1.C.俄国诗学文献关于文学手法的研究68
1.4.1.C.a.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的相关研究69
1.4.1.C.b.什克洛夫斯基关于艺术即手法的断言70
1.4.1.C.c.托马舍夫斯基关于文学手法相关概念的界定71
1.4.1.C.d.日尔蒙斯基关于文学手法-风格理论的设想72
1.4.1.D.作为研究起点的最小文学手法74
1.4.1.D.a.最小文学手法是风格研究的起点74
1.4.1.D.b.自然语言不是风格研究的起点76
1.4.2.文学审美风格的切分单位78
1.4.2.A.索绪尔论切分单位79
1.4.2.B.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关于文学切分单位的相关研究80
1.4.2.B.a.维谢洛夫斯基关于母题的研究80
1.4.2.B.b.托马舍夫斯基论主题和母题82
1.4.2.B.c.托多罗夫论命题和序列82
1.4.2.B.d.英伽登论事态、事态群等83
1.4.2.B.e.凯塞尔论三大文体的外在结构84
1.4.2.C.文学是建立在具体单位对立为基础的系统85
1.4.2.D.什么是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单位88
1.4.2.D.a.索绪尔论划分语言单位的原则88
1.4.2.D.b.文学审美风格切分单位的定义88
1.4.2.D.c.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三种主要单位89
1.4.2.D.d.文学审美风格切分的最小单位90
第二章 中西文艺学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7
2.1.西方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98
2.1.1.「风格」在英语中的词源及含义98
2.1.1.A.美国韦氏国际词典的解释98
2.1.1.B.缩印本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99
2.1.1.C.约翰词源词典的解释99
2.1.1.D.牛津文学术语词典的解释100
2.1.2.在西方文艺学中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102
2.1.2.A.亚里斯多德的风格理论103
2.1.2.A.a.修辞学的「明晰」风格103
2.1.2.A.b.文学类型104
2.1.2.A.c.文学表达方式106
2.1.2.B.朗迦纳斯的风格理论109
2.1.2.B.a.「崇高」风格与「伟大心灵」110
2.1.2.B.b.风格与文学主体111
2.1.2.B.c.表达技术113
2.1.2.C.布封的风格理论115
2.1.2.C.a.「风格」与「构思之苦」116
2.1.2.C.b.壮丽的风格118
2.1.2.D.歌德的风格理论122
2.1.2.D.a.风格是艺术的「最高境界」123
2.1.2.D.b.「作风」与「风格」125
2.1.2.E.黑格尔的风格理论126
2.1.2.E.a.风格的学科定位126
2.1.2.E.b.「艺术家」以及「作风」与「风格」128
2.1.2.F里格尔的艺术风格研究131
2.1.2.F.a.艺术历史连续性131
2.1.2.F.b.「艺术意志」131
2.1.2.F.c.艺术风格类型研究132
2.2中国「体」论研究的历史133
2.2.1.中国古代的相关话语134
2.2.1.A.「气」135
2.2.1.A.a.非诗学文献中的「气」之含义135
2.2.1.A.b.文论中「气」之滥觞150
2.2.1.B.「体」154
2.2.1.B.a.「体」的含义154
2.2.1.B.b.文论中「体」的滥觞155
2.2.1.C.「风格」157
2.2.1.C.a.「风格」的含义158
2.2.1.C.b.《文心雕龙》的「风格」159
2.2.2.《文心雕龙》的「体」论163
2.2.2.A.《文心雕龙》「体」论概说164
2.2.2.A.a.《文心雕龙》「体」论即风格论164
2.2.2.A.b.《文心雕龙》相关研究165
2.2.2.B.《文心雕龙》篇章结构的内在逻辑168
2.2.2.B.a.《文心雕龙》篇章结构研究述评168
2.2.2.B.b.《文心雕龙》卷一:「体」论的基本原则174
2.2.2.B.c.《文心雕龙》两大基本部分:「体制」与「体性」177
2.2.2.C.「体性」论的内在逻辑179
2.2.2.C.a.《文心雕龙》卷六的内在逻辑180
2.2.2.C.b.《文心雕龙》下篇的内在逻辑184
2.2.2.D.「体势」论的内在逻辑188
2.2.2.D.a.《定势》的相关研究188
2.2.2.D.b.文无常势之基本谋略思想191
2.2.2.D.c.「体」论的内在逻辑关系196
2.3. 20世纪中西风格理论研究198
2.3.1. 20世纪西方风格理论研究198
2.3.1.A.瑞士关于文艺风格之研究199
2.3.1.A.a.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200
2.3.1.A.b.凯塞尔论文学风格201
2.3.1.B.狄尔泰论文艺风格205
2.3.1.B.a.风格是作品的内在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结构关联205
2.3.1.B.b.风格是审美印象点与作者体验表达的统一206
2.3.1.B.c.风格与时代精神相关,风格属于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概念207
2.3.1.C.俄苏关于风格理论之研究207
2.3.1.C.a.世纪初风格学的萌芽208
2.3.1.C.b. 70年代索科洛夫风格理论212
2.3.1.D.英美新批评关于风格之论述217
2.3.1.D.a.有机论的整体观218
2.3.1.D.b.兰色姆论风格之技巧218
2.3.1.D.c.休姆论风格之形象220
2.3.1.E.法国关于风格之研究220
2.3.1.E.a.语言学风格学派221
2.3.1.E.b.热奈特论语言风格221
2.3.2. 20世纪中国风格理论研究222
2.3.2.A.世纪初的风格研究222
2.3.2.B.中国文学风格研究之复兴223
2.3.2.C. 20世纪末中国文艺学风格理论研究224
2.3.2.C.a.语言学风格研究224
2.3.2.C.b.文艺学风格研究225
第三章 最小文学手法231
3.1.文学作品中的最小文学手法231
3.1.1.最小文学手法的定义232
3.1.2.研究最小文学手法的双重单位233
3.1.2.A.罗兰·巴特论能指的表义单位与区别性单位234
3.1.2.B.最小文学手法「表义单位」的两种身份234
3.1.2.C.最小文学手法的「区别性单位」236
3.1.3.文学作品中的最小文学手法考察236
3.1.3.A.小说中的最小文学手法237
3.1.3.B.言志诗中的最小文学手法238
3.2.最小文学手法的构成239
3.2.1.最小文学手法的能指:自然语言横组合片段240
3.2.1.A.自然语言的构成240
3.2.1.B.自然语言的单位241
3.2.2.最小文学手法的所指: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241
3.2.2.A.什么是最小文学手法的所指242
3.2.2.B.Image在西方诗学文献中的溯源242
3.2.2.C.「文学想像」在西方诗学文献中溯源244
3.2.2.D.「文学想像」对「具象」的限定245
3.2.2.E.关于「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的文学作品考察247
3.3.最小文学手法的两次结构转换250
3.3.1.什么是最小文学手法的两次结构转换251
3.3.1.A.罗兰·巴特论符号的第二性系统251
3.3.1.B.文学作品中的最小文学手法的两次结构转换252
3.3.1.C.卡勒对雅各森语言学诗学之批评254
3.3.2.最小文学手法第一次结构转换的三种意义255
3.3.2.A.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255
3.3.2.B.文化代码255
3.3.2.C.自然语言的艺术性257
3.3.3.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的意义之一:造型性260
3.3.3.A.皮埃尔·吉罗论符号的类比性关系261
3.3.3.B.中西诗学文献论文学想像具象262
3.3.3.C.韦勒克对文学意象的批评以及文学想像具象的类型263
3.3.3.D.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的文化含义265
3.3.3.E.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的多义性266
3.3.4.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的意义之二:虚构性269
3.3.4.A.中西诗学文献谈虚构-神思269
3.3.4.B.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虚构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考察270
3.4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类型275
3.4.1.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三大类型276
3.4.2.最小文学手法纵聚合三大类型在文学作品中的考察279
3.4.3.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类型的「价值」283
3.4.4.最小文学手法横组合的自由与纵聚合的不自由285
3.5.最小文学手法的结构特征286
3.5.1.最小文学手法的整体性287
3.5.2.最小文学手法的转换性287
3.5.2.A关于结构要素的相关研究288
3.5.2.A.a.贝塔兰菲关于系统的「主导部分」的研究288
3.5.2.A.b.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成分」289
3.5.2.B.什么是最小文学手法的结构要素290
3.5.2.C.文学作品中的最小文学手法结构要素考察291
3.5.3.最小文学手法的自我调整性292
3.5.3.A.保持自己的内部诸结构元素之间的平衡292
3.5.3.B.参与新的最小文学手法构造293
3.5.3.C.参与更高结构层级的结构构造293
3.6.最小文学手法的文学性294
3.6.1.关于文学性、文学手法相关研究294
3.6.1.A.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论「文学性-文学手法」294
3.6.1.B.卡勒关于「文学性」的批评以及探索296
3.6.2从最小文学手法看文学性297
3.6.2.A.最小文学手法的「意指作用」297
3.6.2.B.最小文学手法文学性的三个层次298
3.6.3.最小文学手法基本意义299
3.6.3.A.文学与非文学艺术符号类型之不同299
3.6.3.B.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文字之不同302
3.6.4.最小文学手法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潜在意义303
第四章 文学审美风格个体307
4.1.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相关概念307
4.1.1.文学审美风格结构等级序列308
4.1.1.A.结构等级序列的相关研究308
4.1.1.B.文学审美风格的结构等级序列309
4.1.2.文学风格的「言语」311
4.1.2.A.文学风格「言语」的单位312
4.1.2.B.文学风格「言语」的定义313
4.1.2.C.文学风格「言语」的仲介物-实体314
4.1.2.D.文学风格「言语」的特点314
4.1.3.自然语言与文学的「言语-语言」辨析315
4.1.3.A.自然语言的「言语-语言」315
4.1.3.B.文学风格「言语-语言」的两种含义316
4.1.3.C.文学风格「语言」的特点317
4.1.3.D.文学审美风格个体318
4.2.文本手法统一体320
4.2.1.文本手法统一体概说320
4.2.1.A.文本手法统一体界定320
4.2.1.B.文本手法统一体的能指321
4.2.1.C.文本手法统一体的所指322
4.2.1.C.a.文本文学手法322
4.2.1.C.b.相关实证基础323
4.2.1.D.文本手法统一体的整体性324
4.2.2.文本手法的文学性325
4.2.2.A文本手法的纵聚合类型326
4.2.2.A.a.文本文学手法纵聚合五大类型326
4.2.2.A.b.最小文学手法与文本文学手法辨析329
4.2.2.B.文本手法的结构要素333
4.2.2.B.a.中西诗学文献互照互识334
4.2.2.B.b.中西文学作品实证335
4.2.2.B.c.文体-体制的两大类型337
4.2.3.文本手法统一体的文学性339
4.2.3.A.文本手法统一体文学性不等于文本手法文学性340
4.2.3.B.文本手法统一体结构要素340
4.2.3.C.文本手法统一体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342
4.2.3.D.关于文学手法与文学性思考的结论344
4.2.3.D.a.从文学手法看文学性344
4.2.3.D.b.《一个文官之死》文学手法-文学性分析344
4.3.文本纯文学风格348
4.3.1.文本纯文学风格概说348
4.3.1.A.相关研究348
4.3.1.B.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构成350
4.3.1.C.文本纯文学风格在文学审美风格连续构造过程中的位置351
4.3.1.D.文学手法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351
4.3.2.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所指353
4.3.2.A.文本艺术图画的三重身份353
4.3.2.B.文学「言语」的第二次结构转换355
4.3.2.C.文本艺术图画的相对确定性355
4.3.2.C.a.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与文本艺术图画辨析355
4.3.2.C.b.中西文学实证356
4.3.2.D.对英伽登「事态」-「图示化外观」的反思358
4.3.3.文本纯文学风格横组合构成意义360
4.3.3.A.文本纯文学风格的能指360
4.3.3.B.关于文本纯文学风格能指与所指内在关联的分歧361
4.3.3.C.从文本纯文学风格构成看文本艺术图画的「确定点」362
4.3.3.C.a.文本纯文学风格横组合构成逻辑推演362
4.3.3.C.b.中西文学实证363
4.3.3.C.c.文本想像空间的「确定点」364
4.3.3.D.文本想像空间365
4.3.3.D.a.索亚的「第三空间」365
4.3.3.D.b.文本文学想像空间-风格367
4.3.4.文本纯文学风格纵聚合类型368
4.3.4.A.文本纯文学风格纵聚合类型369
4.3.4.A.a.西方文学两类四种风格类型369
4.3.4.A.b.中国言志诗的两类四种风格类型371
4.3.4.A.c.异质文明文学想像空间类型的基本二元对立373
4.3.4.B.文本纯文学风格类型的结构要素374
4.3.4.B.a.文本纯文学风格类型的结构要素374
4.3.4.B.b.中西文学实证375
4.3.4.B.c.相关研究377
4.3.5.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意指作用378
4.3.5.A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意指作用378
4.3.5.A.a.文本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379
4.3.5.A.b.文本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379
4.3.5.A.c.《一个文官之死》文本纯文学风格意义考察380
4.3.5.B.风格与文学手法的文学性辨析381
4.4.文本文学审美风格383
4.4.1.相关研究384
4.4.1.A.胡塞尔论意向客体及其意义384
4.4.1.A.a.意向客体384
4.4.1.A.b.意向客体的两种意义384
4.4.1.A.c.从意向客体角度看作品文学风格385
4.4.1.B.英加登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386
4.4.1.B.a.英加登论文学作品的两种价值386
4.4.1.B.b.英加登论文学作品两种价值的关系387
4.4.1.B.c.文学作品两种价值与作品文学风格两个层次387
4.4.2.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构成388
4.4.2.A.作为意向客体的文本文学审美风格389
4.4.2.A.a.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横组合构成389
4.4.2.A.b.文学「言语」的第三次结构转换390
4.4.2.B.文学审美风格个体391
4.4.2.B.a.文本文学审美风格能指与所指的内在关联391
4.4.2.B.b.文学审美风格个体的四个结构层级393
4.4.2.B.c.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的自律与他律394
4.4.3.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所指395
4.4.3.A.相关研究396
4.4.3.A.a.吉罗论符号的「传播意愿」396
4.4.3.A.b.康德论「审美观念」-「审美理想」397
4.4.3.A.c.里格尔论「艺术意志」398
4.4.3.A.d.狄尔泰论人文科学对个体的具体历史理解398
4.4.3.B.文本审美理想概说399
4.4.3.B.a.「文本审美理想」释义399
4.4.3.B.b.文本审美理想定义400
4.4.3.B.c.文本审美理想的双栖身份401
4.4.4.文本审美理想纵聚合两大类型402
4.4.4.A.文本主题402
4.4.4.A.a.文本主题及形而上性质403
4.4.4.A.b.从文本主题-文本伦理价值尺度看文学性406
4.4.4.B.文本艺术意志410
4.4.4.B.a.文本艺术意志与文本审美价值判断410
4.4.4.B.b.从文本审美价值判断看文学性411
4.4.4.C.文本审美理想的特点413
4.4.4.C.a.审美游戏直觉-直观413
4.4.4.C.b.文本审美理想的置换自由417
4.4.5.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必然所属物的意义421
4.4.5.A.什么是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必然所属物的意义422
4.4.5.B.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的结构要素:文本审美价值判断422
4.4.5.B.a.西方文学实证423
4.4.5.B.b.中国言志诗实证424
4.4.5.B.c.从文学源头的经典诗学文献阐释文本文学审美风格424
4.4.5.C.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的界定以及意义426
4.4.5.C.a.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的界定426
4.4.5.C.b.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426
4.4.5.C.c.从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基本意义看诗学模子寻根法428
后记429
主要参考文献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