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生成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生成史 上
  • 冯天瑜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12311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生成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题记1

一、当下1

二、悖论3

三、合力6

四、结构7

五、守望9

导论 文化生成:从自在到自觉10

一、“生成”:文化的无尽途程11

二、“现代性”拷问下的文化自觉13

三、近人对中国文化的两极评判25

四、多层级变革互叠的当代文化生成35

五、“俱分进化”42

第一章 关键词46

第一节 “中国”与“中华民族”47

一、“中国”:地理—政治—文化概念交会47

二、“中华民族”:絪缊久远,定名近代58

第二节 “文化”释义68

一、“文化”与“文明”68

二、文化的多重定义74

三、文化的本质内蕴81

四、文化结构83

五、文化诸层次的稳定性与变异性90

第三节 “文化生成”:内源与外力92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92

二、博采外域,兼容并包100

三、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113

四、“文化力”比较120

第四节 “文化生成史”:渊源有自的新兴学科124

一、中国史籍对“文化生成”的丰富记述124

二、西方文化史学的兴起126

三、兼收中西的现代文化史学128

四、两种偏颇134

五、文化生成史的致思路径135

第二章 文化生态:文化生成的基础137

第一节 界说138

一、鸟瞰人类家园——地球138

二、“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学”140

三、文化生态四因素: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145

四、文化并非某一生态因素单独决定,生态综合体决定文化生成走势147

第二节 生态智慧148

一、生态环境与文化发展148

二、不可“上逆天道,下绝地理”151

三、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以黄河泥沙淤塞、河西走廊荒漠化及云贵桂石漠化为例157

四、走出“人类独尊”误区:立“民胞物与”高标,实现“弱人本主义”166

第三章 地理与人文172

第一节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地理环境172

一、“心智决定论”与“地理唯物论”173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失足处176

三、地理环境:构制文化的物理要素179

四、社会生产: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中介181

五、人文因素是文化发展的选择动力——以运河开掘、桥梁修建为例183

第二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成的地理环境192

一、诸古文明空间条件比较193

二、环境丰富性:中国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前提条件195

三、腹地广阔提供文化中心转移纵深——兼议京师迁徙和南方崛起199

四、中国文化的地域展开207

五、汉字文化圈与中华元素213

第四章 大陆与海洋226

第一节 自成格局的陆疆226

一、中华“四至”227

二、城址选择230

三、陆向形势231

四、地理隔离与文化独特性237

五、“平天下”:中国人的世界主义249

第二节 开辟“丝绸之路”252

一、军事外交推动“凿空西域”252

二、亚欧大商道258

三、传道弘法之路262

四、人类文化交流史上最恢弘的陆上大动脉267

第三节 经略海上268

一、东亚形势:负陆面海、陆呈板块268

二、中西海洋观比较271

三、海上丝路·海上瓷路276

四、郑和七下西洋281

五、郑和之后何以无“第二郑和”282

六、明清“海禁”及近人海洋意识觉醒286

七、通向大洋: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289

第五章 农耕与游牧303

第一节 两种前现代文明类型304

一、气候之别与生活方式之异304

二、农耕文明307

三、游牧文明314

第二节 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与融会317

一、对垒317

二、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御屏障323

三、农耕—游牧互补融会335

四、古代文学表现的汉胡关系——“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与“杨家将”、“说岳”340

第六章 领主制—地主制递变352

第一节 封建“领主制”·非封建“地主制”352

一、农耕时代的两种土地所有制353

二、殷商、西周:土地王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领主经济阶段355

三、周秦之际:土地制度变革360

四、两汉—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经济阶段366

第二节 地主经济下的历史宿命376

一、城乡经济同一,城市依赖农村376

二、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381

第三节 乡村式文化旨趣388

一、尚农重本389

二、重实黜玄393

三、安土乐天395

四、兼容并包399

五、圜道循环400

六、求久顺变403

七、中庸调和405

八、自然节奏406

第七章 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409

第一节 16世纪以前引领群伦410

一、农业与农学410

二、采矿与冶炼技术418

三、炼丹术与陶瓷术424

四、医药学429

五、天文观测与地震测定431

六、科学发现434

七、数学成就437

八、中技西传443

九、“四大发明”的世界性贡献445

第二节 农耕文明优势终结456

一、商品经济发展迂缓,小农业裹足缓行457

二、16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459

三、近人对农耕文明历史地位的认识461

四、新生转进:城镇化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融合4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