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1902-201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1902-2012](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0698303.jpg)
- 赵济,朱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6693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515页
- 主题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校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1902-201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沿革3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至优级师范学堂(1902~1912年)3
一、全国最早的地理系科3
二、课程与考核5
三、教师队伍9
四、教育救国育英才10
第二节 民国后的奠基与发展(1912~1928年)11
一、社会变革中的艰难发展11
二、陆续完善的学制与课程13
三、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15
四、科学研究蔚然成风16
五、俊彦云集18
第三节 独立建制的地理系(1928~1937年)19
一、课程设置20
二、科学研究21
三、广揽人才23
四、人才辈出24
第四节 在社会动荡中艰难求索(1937~1949年)26
一、颠沛流离,弦歌不辍26
二、复员北平与迎接解放28
三、一支有凝聚力的学术队伍29
四、优秀学子29
第五节 初步改造与新教学体系的建立(1949~1956年)31
一、地理系初步改造时期(1949~1952年)31
二、全面学习苏联阶段(1952~1956年)33
第六节 探索教育革命的道路(1956~1966年)35
一、教育大革命阶段(1956~1961年)35
二、调整教学秩序阶段(1961~1966年)36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1966~1977年)38
一、“文化大革命”的破坏38
二、重压之下耕耘不止38
三、招收工农兵学员39
第八节 在调整中恢复、发展(1977~1993年)40
一、拨乱反正,艰难起步40
二、教学工作的恢复41
三、科研工作重新起步42
四、环境科学研究所建立43
五、国际交流逐步开展44
第九节 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3年)45
一、人才培养成绩卓著45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齐头并进46
三、师资力量显著增强47
第十节 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2年)48
一、全方位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48
二、机构、学科与科研三维并举,优势凸显49
三、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51
四、新的起点52
附1 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沿革简图53
附2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机构示意图54
附3 历届院系行政领导一览表55
附4 历届系主任/院长57
附5 历届党组织领导成员一览表61
附6 历届党总支/党委书记62
附7 历届团总支/团委书记一览表65
附8 历届工会主席一览表66
附9 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大事记(1902~2012年)67
第二章 学科发展77
第一节 概述77
一、西方地理学影响下的地理学科初创(1902~1949年)7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地理学科变革与发展(1949~1978年)79
三、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发展与开拓创新(1978年至今)80
第二节 地理教育82
一、初创时期的地理教育(1902~1949年)82
二、地理教育的发展与调整(1949~1977年)83
三、地理教育恢复发展(1977~1990年)84
四、地理教育全面发展与开拓创新(1990~2012年)86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98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98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101
三、水文学和海洋地理104
四、生物地理学107
五、土壤地理学108
六、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113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115
一、西学引入下的人文地理学发展(1902~1949年)115
二、苏联体系影响下的人文地理学(1949~1978年)116
三、改革开放后的人文地理学复苏(1978~1993年)118
四、人文地理学新生代发展时期(1993年以来)119
第五节 区域地理127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区域地理(1902~1949年)127
二、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区域地理(1949~1977年)128
三、区域地理稳步发展(1977~1998年)129
四、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快速发展(1998~2008年)132
五、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与全面发展(2008年以来)135
第六节 古地理学和环境演变137
一、开创(20世纪50~70年代)137
二、发展(20世纪80~90年代前期)138
三、传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140
第七节 化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141
一、化学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41
二、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42
三、主要研究成果143
第八节 地图学147
一、历史沿革147
二、研究方向149
第九节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154
一、遥感技术运用及课程建设的开端(20世纪50~70年代)154
二、联合国内高校推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156
三、高层次学科平台的建设与发展(21世纪以来)159
第十节 全球环境变化科学168
一、学科背景168
二、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169
三、科学研究169
第三章 人才培养173
第一节 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173
一、1902~1928年:史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173
二、1928~1949年:渐趋完整的地理学教学体系175
三、1949~1977年:调整与变革中的探索与发展177
四、1977~1993年:全面恢复与提高的多层次人才培养180
五、1993~2003年:强化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培养183
六、2003~2006年:宽口径厚基础——专业化的培养模式187
七、2006~2012年:全面发展与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192
第二节 实验室的发展历程212
一、教学实验室雏形初现(20世纪50年代以前)212
二、教学实验室成熟,研究实验室发展(20世纪50~80年代)213
三、强化信息技术,科研实验室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219
四、全面系统建设,实验室体系初步完善(21世纪以来)219
第三节 野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发展224
一、地理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225
二、地理系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226
三、野外实践教学的配套资源——实习教材与网络平台247
第四节 图书资料的积累与管理249
一、地理系资料室(地学分馆)的发展历程249
二、地学分馆的建立与发展254
第四章 人物风采261
第一节 教授261
一、离退休(含调离)教授261
二、兼职教授292
三、在职教授296
第二节 系友风采311
一、高校及研究机构311
二、基础教育界负责人及特级教师316
三、政府机关、企业、出版与传媒界326
第五章 学海情缘343
第一节 与高校地理学相关学科的联系343
一、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343
二、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系)343
三、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学系)344
四、北京大学地理系344
五、中山大学地理系345
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研究室(区域经济研究所)346
七、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346
八、宁夏大学地理系347
九、湘潭师范学院地理系347
第二节 与学术团体及地理研究机构的联系349
一、中国地学会349
二、中国地理学会349
三、北京地理学会351
四、中国地理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351
五、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353
六、地学界前辈354
第三节 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联系355
第六章 成果荟萃359
第一节 教学成果359
第二节 科研成果369
附录399
附录1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在职职工名录(2013年)399
附录2 北京师范大学史地部、地学系、地理系教职员名录(1902~1949年)402
附录3 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离退休/离院教职工名录(1949~2012年)403
附录4 博士后名录412
附录5 校友名录415
本科生415
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435
双证专业学位教育硕士442
单证专业学位教育硕士443
同等学力硕士444
研究生课程班445
博士研究生447
气象班、水利班450
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地理系1982届(1978级1978~1982年)451
夜大生452
大专生453
函授生454
后记459
历届毕业生合影461
本科生461
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484
博士研究生490
其他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