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1](https://www.shukui.net/cover/9/30717914.jpg)
- 本社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18394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51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1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部分 低碳经济:从理念到行动第一章 探索中前行的低碳经济11
第一节 低碳经济内涵与外延11
一、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11
二、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13
三、低碳经济外延的辨析15
第二节 探寻低碳经济发展方式18
一、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18
二、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19
参考文献21
第二章 低碳经济行动进展23
第一节 国际行动与中国的立场23
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进程23
二、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成果26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33
四、未来气候谈判展望34
第二节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行动35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行动35
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行动40
三、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行动的经验47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行动展望48
参考文献50
第二部分 低碳统计:指标体系与竞争力评价第三章 低碳经济统计体系与可持续发展55
第一节 低碳经济统计体系发展脉络55
一、统计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55
二、能源统计体系56
三、能效统计体系61
四、循环经济统计体系64
五、低碳经济统计体系69
第二节 低碳经济统计体系研究现状70
一、国外相关指数体系70
二、国内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综述73
三、国内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与国外的差距76
参考文献77
第四章 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排名78
第一节 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78
一、低碳效率指标体系79
二、低碳引导指标体系83
三、低碳社会指标体系93
第二节 2005—2009年中国省域低碳竞争力分析98
一、低碳竞争力排名98
二、低碳竞争力区域划分100
第三节 中国高中低碳地区竞争力排名比较101
一、低碳地区竞争力分析101
二、中碳地区竞争力分析105
三、高碳地区竞争力分析107
第四节 低碳试点省份和城市竞争力分析110
一、低碳效率指标分析110
二、低碳引导指标分析111
三、低碳社会指标分析112
四、低碳统计体系急需完善113
参考文献113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114
第一节 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概览114
一、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理114
二、全球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115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评价117
一、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117
二、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排名稳中有跌118
三、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中各子竞争力变化平稳119
第三节 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中四项子竞争力评价120
一、中国低碳效率亟待提升120
二、中国能耗效率出现回落124
三、中国低碳社会构建有待完善129
四、中国低碳引导领域显劣势134
第四节 国内外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140
第五节 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综合竞争力比较143
一、WEF、IMD全球竞争力与低碳经济竞争力排名比较143
二、造成全球竞争力与低碳经济竞争力排名差异的因素145
三、各国低碳竞争指数与WEF竞争指数排名的综合分析146
参考文献147
第三部分 低碳市场:体系构建与政策驱动第六章 低碳经济的市场运行及体系构建151
第一节 低碳经济的市场运行基本理论151
一、高碳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151
二、减碳的成本—收益分析154
第二节 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构建157
一、低碳经济市场体系的内涵和特征158
二、低碳经济市场体系的组成要素与架构158
三、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市场体系的建议160
参考文献163
第七章 低碳市场的政策驱动164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及其启示164
一、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164
二、发达国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对中国的启示171
第二节 中国各行业低碳政策清单173
一、农业领域173
二、林业领域174
三、工业领域175
四、建筑与交通领域179
五、新能源领域180
第三节 中国低碳政策评析182
一、中国的低碳政策所取得的成效182
二、中国低碳政策的不足之处184
第四节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186
一、构建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186
二、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189
三、开展教育和培训,培养群众的低碳意识和低碳就业能力189
参考文献190
第四部分 低碳金融: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第八章 低碳金融市场形成及其创新195
第一节 低碳金融的产生与发展195
一、低碳金融概念的形成195
二、低碳金融的功能与参与主体196
第二节 传统金融业的低碳创新196
一、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推动传统金融业变化196
二、低碳银行创新197
三、低碳保险创新200
四、低碳投资创新202
参考文献203
第九章 碳市场的演化:新金融创新204
第一节 碳市场的产生与交易产品204
一、碳交易的定义与碳市场的兴起204
二、碳市场上的交易产品205
第二节 世界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05
一、世界碳市场现状概述205
二、世界碳市场结构与参与者207
三、世界碳市场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212
第三节 中国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14
一、中国主导清洁发展机制供应方214
二、中国建立碳市场的探索216
三、中国不能再丧失全球碳市场的话语权218
第四节 碳排放权定价研究219
一、碳排放权定价研究的背景219
二、碳排放权动态定价模型220
三、用GMM方法对碳排放权定价221
四、碳排放权定价的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222
第五节 欧盟碳市场的波动性研究223
一、碳市场波动性研究的背景223
二、碳市场波动性研究模型与数据224
三、碳市场波动性实证结果及分析228
四、碳市场波动性研究的政策建议232
参考文献232
第五部分 低碳技术:引领低碳产业发展第十章 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产业发展概况239
第一节 低碳技术与低碳产业的内涵和分类239
一、低碳技术的内涵与分类239
二、低碳产业的内涵与分类240
第二节 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开发更清洁的能源241
一、太阳能技术与产业241
二、风电技术与产业242
三、核电技术与产业243
四、潮汐能技术与产业244
第三节 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44
一、低碳技术与工业244
二、低碳技术与建筑业246
三、低碳技术与交通运输业248
第四节 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展望249
一、低碳技术发展展望249
二、低碳产业发展展望250
参考文献251
第十一章 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252
第一节 核电技术与产业发展252
一、中国核电技术从引进吸收向自主研发迈进252
二、中国核电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53
三、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是关键254
第二节 太阳能技术与产业发展257
一、全球市场经历快速增长后开始放缓257
二、中国市场需求严重不足259
三、中国太阳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261
四、补贴政策仍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62
第三节 风电技术与产业发展状况264
一、全球风电产业增长势头不减264
二、中国风电跃居世界第二265
三、制定风电产业政策仍需理性267
参考文献270
第十二章 清洁煤技术与相关产业发展状况271
第一节 清洁煤技术是中国低碳化的根本出路271
一、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需要大规模发展清洁煤技术271
二、清洁煤技术相关产业发展成效并不明显272
第二节 清洁煤技术战略方向274
一、煤基多联产技术是新型煤化工的发展方向274
二、CCS技术是长期战略方向278
参考文献279
第十三章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状况280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280
一、新能源技术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280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层出不穷282
三、短期内混合动力汽车将引领发展方向284
四、跨国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战略284
第二节 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286
一、各国技术路径差异化极大286
二、产业扶持政策至关重要287
第三节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290
一、纯电动汽车是战略导向290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构建仍需漫长过程291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避免急于求成294
参考文献295
第六部分 低碳竞争力:国家、区域、企业创新样板第十四章 国际低碳竞争力创新样板299
第一节 奥地利:“自产自销”的绿色成长之路299
一、奥地利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动力和框架299
二、奥地利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潜力301
三、对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借鉴作用309
第二节 日本: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会310
一、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战略310
二、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经验314
三、日本低碳模式的借鉴意义320
参考文献322
第十五章 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创新样板323
第一节 长三角低碳发展标杆:苏州工业园区323
一、低碳发展的优势与机遇324
二、低碳发展的问题与挑战329
第二节 苏州工业园区碳排放收支分析330
一、园区2005—2009年CO2排放评估330
二、园区2005—2009年碳汇现状336
三、园区CO2收支状况评估337
第三节 苏州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竞争力评价339
一、园区建立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339
二、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的指标完成情况340
第十六章 企业低碳竞争力创新样板344
第一节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低碳能源开发的先行者344
一、绿色中石油344
二、建立中国第一家碳排放权交易所346
三、积极开发清洁能源346
第二节 联想集团——IT行业的低碳先锋348
一、联想集团的低碳发展路径348
二、联想的绿色低碳行动348
三、联想低碳行动的经验353
第三节 华能集团——引领煤电产业低碳发展354
一、华能的低碳行动354
二、华能低碳行动的经验和启示357
第四节 IBM——智慧中国的推动者358
一、智慧地球理念358
二、超前的低碳战略359
三、绿色ICT解决方案360
第五节 皇明集团——全方位的微排解决方案供应商362
一、皇明的低碳技术创新362
二、皇明的微排发展理念364
第六节 宇宙集团——中国生物质能零碳发展的拓荒者366
一、宇宙集团的零碳样板367
二、生物质空腔型煤——解决工业锅炉节能减排问题368
三、宇宙集团的经验和启示369
第七节 其他企业低碳创新案例369
一、国家开发投资公司369
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370
三、远大集团371
四、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371
附录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相关数据一、中国省域低碳经济指标374
二、国际低碳经济指标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