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均衡与非均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袁志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2164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77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均衡与非均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篇 非均衡经济研究3
非均衡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3
一、非均衡理论的由来3
二、非均衡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5
三、宏观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8
四、非均衡理论在计划经济分析中的应用11
五、非均衡理论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意义13
双轨经济均衡论:对一个计划配额制约下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经济的效率考察15
一、方法论16
二、模型19
三、模型的分析与结论26
转轨过程中的宏观经济非均衡模型31
一、模型的背景和假定31
二、计划总供给和计划配置32
三、非计划生产部门不同的供给水平33
四、转轨时期总需求的形成38
五、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中的均衡与非均衡41
第二篇 中国国有企业与转轨经济研究47
过渡经济中的三个理论问题47
一、制度替代还是制度革新47
二、私有化的误区50
三、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53
四、几点结论55
中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若干思考57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58
二、转轨时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59
三、建立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条件62
中国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与国有企业绩效65
一、国有工业企业隐性失业的性质分析及其测算66
二、国有企业绩效及隐性失业的互相影响69
三、总结及政策建议75
重新审视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出路79
一、引言79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上升,影响市场体系的发育80
三、国有企业垄断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内外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89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困境催生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倒逼”机制95
五、国有企业的未来改革方向100
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和中国二元经济转型103
一、技术创新对二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04
二、收入分配对二元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107
三、对当前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启示111
四、政策建议114
第三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一:宏观经济波动、城市化与全球化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经济学分析119
一、传统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及其经济增长的方式119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情况121
三、经济转轨基本到位情况下的宏观经济运行124
四、简单的结论和建议128
以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宏观经济增长131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五大动力源133
二、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深层矛盾136
三、如何分析当时的增长与矛盾141
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表现与走势144
一、2008年:新的历史起点144
二、2008年中国经济:问题何在146
三、中国经济未来之路:融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为一体154
四、金融、政府与公共服务领域:坚持改革与开放157
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162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162
二、理解本轮经济波动169
三、中国宏观经济的困境与巨大发展潜力187
四、结论192
中国经济转型与世界经济再平衡196
一、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失衡196
二、金融危机后的世界与中国经济运行199
三、中国经济的改革与转型204
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与协调机制213
一、全球化的“得”与“失”213
二、资本原则与劳动原则的矛盾219
三、单一的经济效率原则与多元政治和文化诉求的矛盾222
四、全球化需要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政治、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协调机制224
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229
一、引言229
二、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总体变化231
三、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变化情况238
四、进一步的证据:制造业产值构成的地区特征240
五、结论242
土地制度与中国城市结构、产业结构选择244
一、引言244
二、世界城市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的模式245
三、中国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及当前的城市结构246
四、“扁平化”城市结构形成的内在原因248
五、政府和市场的选择对城市结构体系形成的影响251
六、大都市圈的城市发展战略:走向新的选择与均衡25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260
一、考察经济动态效率的基本理论模型260
二、中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263
三、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原因探析267
四、对中国经济摆脱动态无效的一些思考272
融资合同、信号机制与中国金融结构改革275
一、融资结构改革的理论研究275
二、融资合同的效率比较279
三、融资结构和效率:亚洲地区的视角285
四、中国的改革路径选择290
五、结论与展望292
第四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二:消费、储蓄与房地产市场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297
一、凯恩斯消费函数中收入分配和总消费的关系297
二、生命周期假说中的收入分配和总消费298
三、对RE-PIH理论的进一步探讨305
四、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关系的计量研究308
五、结论及对中国情况的思考310
中国转轨经济中家庭消费函数的变化314
一、中国传统体制下家庭收入决定和消费函数的形成机理314
二、中国转轨时期的家庭收入决定和消费函数的形成机理318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中国经济增长324
一、引言324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325
三、转轨时期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328
四、启动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333
五、启动消费需求与长期经济增长334
收入风险对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338
一、引言338
二、文献综述340
三、数据描述346
四、计量回归350
五、稳健性检验355
六、结论357
附录 重要指标测算方法说明358
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品住宅市场需求的分析360
一、对商品住宅的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差异分析361
二、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差异的纯经济学分析362
三、如何提高商品住宅的成交量367
四、商品住宅需求也是一种投资需求369
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372
一、引言372
二、有关“泡沫”的基本经济学理论373
三、局部均衡框架下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的分析377
四、房地产泡沫实例回顾及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几点建议383
第五篇 就业理论研究391
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391
一、失业概论391
二、失业是特定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的产物392
三、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396
四、中国20世纪90年代失业的生成原因及其治理400
失业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403
一、几种主要的失业理论与失业对策403
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失业现象的诸原因剖析406
三、失业问题的几种对策和思路410
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413
一、隐性就业的界定413
二、隐性就业的规模估计和产生原因分析416
三、隐性就业现象的影响418
四、消除隐性就业现象消极影响的对策思路421
苏联、东欧国家转轨中的失业问题424
一、苏联、东欧国家失业概况424
二、苏联、东欧国家高失业率的原因425
三、促使就业增长的正面因素427
四、苏联、东欧各国对失业的治理429
五、启示432
工资上涨、刘易斯拐点与经济结构转型434
一、当前农民工短缺与“涨薪潮”是否表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434
二、如何看待农民工工资上升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437
三、依靠单一的农民工工资上涨能解决农民工的进城问题,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吗439
刘易斯模型与刘易斯拐点的研究442
一、刘易斯模型与刘易斯拐点442
二、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研究的评述444
三、发现现有研究的逻辑错误比检验数据和实证方法的正确性更为重要452
四、刘易斯模型的缺陷与刘易斯模型的再认识454
五、中国背景下刘易斯拐点的研究459
第六篇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467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467
一、引言467
二、养老保险体系理论分析的简单回顾468
三、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运行机制比较470
四、中国混合养老保险体系的运行机制474
五、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转轨及其均衡运行的几点思考477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480
一、引言480
二、叠代模型与养老保险制度482
三、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484
四、人口年龄结构与最优储蓄率486
五、对于中国的个人最优储蓄率是否为黄金律的一些思考489
六、结论和一些扩展思考492
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经济学分析495
一、养老保险体系选择与黄金律495
二、个人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收益及风险498
三、结论和一些扩展思考503
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505
一、引言505
二、代际交叠模型:自愿储蓄下的个人最优行为分析506
三、完全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内在机理分析510
四、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内在机理分析511
五、两种养老保险运作模式的福利效率比较513
六、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的实际考察516
七、结论519
第七篇 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525
知识的生产和消费525
一、有关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含义526
二、知识生产的投入与产出527
三、知识产品的性质529
四、知识生产的报酬系统532
经济增长方式:人力资本和知识536
一、经济增长新理论: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的作用536
二、人力资本和知识: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545
经济创新与企业战略550
一、创新概念的内涵550
二、创新的源泉和激励551
三、企业的创新战略557
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学分析565
一、文化艺术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566
二、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特征568
三、政府政策对促进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573
后记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