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鼠标上的舞蹈 青少年互联网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鼠标上的舞蹈 青少年互联网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0761656.jpg)
- 雷雳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8042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因特网-影响-青少年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鼠标上的舞蹈 青少年互联网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第一节 背景2
一、互联网的破茧与起飞2
二、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发展状况4
第二节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8
一、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9
二、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理论观19
第三节 网络心理的理论观28
一、关于上网28
二、关于网络人际沟通32
三、关于“网络成瘾”37
四、关于网上偏差行为40
第二章 青少年上网与其自我中心思维43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44
一、自我中心思维可影响青少年的上网行为44
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独树一帜45
三、分离一个体化让青少年迈向独立47
四、自我中心思维助分离一个体化顺水行舟49
五、研究方法49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52
一、青少年的假想观众更易促发网络成瘾52
二、分离一个体化可对网络成瘾推波助澜54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57
一、研究结论57
二、对策建议58
三、问题展望59
第三章 青少年上网与其学习适应性61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62
一、学习生活伴随互联网乃必然趋势62
二、学习适应性可促进学习及心理健康63
三、互联网使用与学习适应性关系并非单纯64
四、研究方法65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67
一、上网历史不短上网娱乐较突出67
二、上网未对学习适应性产生明显影响70
三、网络成瘾者学习适应性存在缺陷71
四、网龄长及成瘾者学习适应性受损72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74
一、研究结论74
二、对策建议74
三、问题展望75
第四章 青少年上网与其自我的发展77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78
一、互联网是青少年表现自我的新舞台78
二、互联网的特点让虚拟自我如鱼得水79
三、人格特点虽有异虚拟自我却趋同81
四、网络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有谋有略82
五、网络交往对自我认同利弊两可83
六、研究方法84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87
一、青少年的虚拟自我聚焦于心理状态87
二、热衷虚拟自我的青少年易坠网络成瘾89
三、青少年网络交往中自我表现策略特点鲜明91
四、网络老手的自我表现策略运用自如93
五、面对陌生人的自我表现策略更显心机95
六、自我认同完成者的自我表现策略更张扬96
七、自我认同完成有助于抑制“网络成瘾”97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98
一、研究结论98
二、对策建议99
三、问题展望100
第五章 青少年上网与其依恋关系101
第一节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102
一、互联网恐成青少年的又一依恋对象102
二、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异曲同工103
三、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可相得益彰105
四、互联网在满足依恋上或越俎代庖106
五、研究方法107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109
一、母子疏离可致青少年网络成瘾109
二、父子疏离可致青少年网络成瘾111
三、同伴疏离可致青少年网络成瘾112
四、男生网恋超女生年级高低无分别114
五、网恋倾向受制母子依恋及同伴依恋115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117
一、研究结论117
二、对策建议117
三、问题展望118
第六章 青少年上网与其心理性别121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122
一、先天生就男女身虚拟世界或可变122
二、心理性别定型过程始于婴幼儿期123
三、心理性别定型在青少年期尘埃落定124
四、心理性别定型路上有人“另辟蹊径”126
五、研究方法127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127
一、男性化青少年对竞技游戏情有独钟127
二、男性化青少年更热衷在网游中交友129
三、男性化青少年排斥在网游中扮女性130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132
一、研究结论132
二、对策建议132
三、问题展望133
第七章 青少年上网与其心理健康问题135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136
一、互联网的普及是福是祸引人关注136
二、青少年上网恐致某些心理健康问题137
三、暴力网络游戏或是攻击性的催化剂138
四、暴力网络游戏可致青少年麻木不仁139
五、研究方法141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143
一、青少年上网与否并不影响心理健康143
二、网络成瘾者难免心理健康问题之扰144
三、逗留网络时间越长,心理健康问题越重145
四、男生更喜暴力游戏,不同年级相差无几146
五、网络游戏不分暴力均可催生身体攻击147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149
一、研究结论149
二、对策建议149
三、问题展望150
第八章 青少年的网上亲社会行为151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152
一、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社会同样需要道德152
二、网上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相比形异而神似153
三、网上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自成一格155
四、网络道德的表现自主开放且多元156
五、网络道德或可决定网上亲社会行为158
六、研究方法159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161
一、青少年网上亲社会行为表现令人欣慰161
二、网上亲社会行为随年级递增而衰减162
三、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积极向上未堕落164
四、网络道德可促进网上亲社会行为165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166
一、研究结论166
二、对策建议166
三、问题展望167
第九章 青少年的网上偏差行为169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170
一、虚拟世界已是偏差行为表现的新天地170
二、网上偏差行为的界定暂无共识171
三、网上偏差行为形形色色花样翻新172
四、网络道德或为偏差行为的止泄阀175
五、研究方法176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178
一、网上偏差行为聚焦过激、色情与欺骗178
二、网上网下多种因素促发网上偏差行为179
三、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仅露端倪181
四、男生网上偏差行为明显超女生182
五、网上过激行为随年级增长而衰减183
六、积极的网络道德可阻网上偏差行为184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186
一、研究结论186
二、对策建议186
三、问题展望187
第十章 青少年的网上音乐使用189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190
一、网上音乐青少年情有独钟190
二、网上音乐经济快捷又丰富191
三、网上音乐使用更能调节情绪192
四、诸多因素影响网上音乐使用193
五、研究方法194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196
一、青少年网上音乐使用首推音乐欣赏196
二、网上音乐使用无关男女但长幼不同197
三、人格不同,网上音乐使用和孤独感也不同199
四、网上音乐使用可调节人格和孤独感的关系200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203
一、研究结论203
二、对策建议203
三、问题展望204
第十一章 青少年的网上购物意向205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206
一、虚拟世界中的购物消费方兴未艾206
二、网上购物意向有赖网店产品及服务207
三、网上购物意向亦受消费者特征影响207
四、信任及风险知觉对网上购物举足轻重209
五、网上购物意向与主观规范关系紧密210
六、研究方法211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213
一、曾经网上购物的青少年会“得寸进尺”213
二、风险知觉与主观规范的影响背道而驰215
三、金融风险与心理社会风险共阻网上购物216
四、产品种类对主观规范、风险知觉的影响218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219
一、研究结论219
二、对策建议219
三、问题展望220
第十二章 青少年的互联网信息焦虑221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222
一、包罗万象的互联网信息可致人如坠烟云222
二、互联网信息焦虑可谓信息焦虑的加强版223
三、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可舒缓互联网信息焦虑224
四、研究方法225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227
一、青少年互联网信息焦虑总体体验适中227
二、高中生互联网信息焦虑“力压”初中生229
三、互联网自我效能感与信息焦虑此消彼长230
四、混合式搜索策略可减少互联网信息焦虑231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233
一、研究结论233
二、对策建议234
三、问题展望234
第十三章 青少年的互联网服务偏好237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238
一、虚拟世界中社交娱乐信息服务任人挑选238
二、外向性神经质人格与网上社交关系密切239
三、网上娱乐及信息服务使用也显人格变奏240
四、网上社会支持看似无形却有特殊益处241
五、研究方法242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243
一、网上社交女生更爱且随年级而增加243
二、外向性神经质青少年钟情网上社交244
三、社会支持善利用,网上娱乐靠边站246
四、互联网信息服务偏好随年级而增加247
五、开放性人格的青少年更爱信息服务248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250
一、研究结论250
二、对策建议250
三、问题展望251
第十四章 青少年上网的某些影响因素253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254
一、纷繁复杂的因素均可影响上网行为254
二、着眼未来,积极应对者无缘网络成瘾255
三、生活压力可使青少年逃入网络空间256
四、心理弹性高对网络成瘾可能有免疫257
五、研究方法258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260
一、注重当前及幻想发泄者难逃网络成瘾260
二、高责任心青少年会因网络社交而成瘾262
三、高神经质青少年网络社交娱乐均致瘾263
四、高宜人性青少年会因网络社交而成瘾264
五、主观压力催化网络社交与成瘾心理弹性有缓冲266
六、主观压力催化网络娱乐与成瘾心理弹性有缓冲267
七、主观压力催化网络信息与成瘾心理弹性有缓冲269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270
一、研究结论270
二、对策建议271
三、问题展望272
第十五章 青少年的健康上网273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274
一、健康上网可让青少年如虎添翼274
二、互联网之双刃剑可趋利避害275
三、研究方法276
第二节 研究发现与分析278
一、青少年健康上网包含八类表现278
二、健康上网有标准健康时限十小时279
三、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可分四形态281
四、教育指导、经验引导、心理参照护航健康上网283
五、消极社会影响与青春期问题不利健康上网286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286
一、研究结论286
二、对策建议287
三、问题展望288
第十六章 青少年上网心理的评估289
第一节 与互联网应用相关的心理评估290
一、青少年的互联网服务偏好290
二、青少年的互联网信息焦虑291
三、青少年的网上音乐使用293
四、青少年的网上购物风险知觉295
五、青少年的网上购物主观规范296
第二节 与上网行为相关的心理评估298
一、青少年的网上自我表现策略298
二、青少年的网恋倾向300
三、青少年的网络道德301
四、青少年的网上亲社会行为303
五、青少年的网上偏差行为305
六、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307
参考文献311
附录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