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安石文风转变特色之研究 以中晚年文章为讨论中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王安石文风转变特色之研究 以中晚年文章为讨论中心](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0080706.jpg)
- 曾永义主编;沈秀蓉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78986254777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王安石文风转变特色之研究 以中晚年文章为讨论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1
第二节 「文风」的界定6
第三节 研究范围6
一、「中晚年」的年限6
二、采用文集的版本7
第四节 文献探讨8
一、台湾8
二、大陆、香港11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12
一、研究方法12
二、研究步骤13
第二章 王安石生平境遇与才性特质15
第一节 政治局势15
一、具有相同意识的改革想法15
二、存在分歧意见的革新行动18
第二节 生平经历20
一、布衣与任地方官:於地方实施改革20
二、执政中央:与神宗推行变法22
三、退居金陵:在山林研治学术27
第三节 才性习染28
一、终其一生好学28
二、为人简朴清廉29
三、个性异常坚定30
第三章 王安石中年的文风特色33
第一节 儒学思想与当代政治的发展33
一、经筵与皇权的抗衡:论坐讲34
二、政治与学术的结合:订定《三经新义》38
(一)神宗对王安石政策的支持38
(二)《三经新义》对科举学风的影响41
第二节 中年古文的分类与特色46
一、议政为主的作品:政论文47
(一)数量往论政主题集中47
(二)旨意由参政中心抽离47
(三)语气向委婉辞官接近48
二、「援经入文」的书写:学理文50
(一)援经入文的常例:引经典议礼制50
(二)援经入文的特色:融古创新51
第三节 中年的古文风格54
一、论理直截,文简气劲54
二、典重有据,推论有序55
三、集中焦点,主题明确57
四、少用虚字,节奏分明58
第四节 中年的骈文风格60
一、宋代骈文的基础风格60
二、王安石中年骈文的内容与形式61
(一)兼容情理的双重含义61
(二)平正严谨的厚重典式65
三、王安石中年骈文的独特风格68
第四章 王安石晚年的文风特色71
第一节 佛教思想与王安石的渊源72
一、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72
二、佛教思想的沉潜历程75
(一)就交游而言75
(二)就治学而言77
三、远离政坛的平复过程79
第二节 晚年古文的分类与特色80
一、重返学术的作品80
(一)公务文字减少80
(二)佛教影响浮现81
(三)论佛重见自信82
二、「重寻自我定位」的书写83
(一)淡化仕宦认知83
(二)仍尽儒者责任85
第三节 晚年的古文风格85
一、佛语增加,运用自然85
二、上书主旨简明,书信形式随意87
三、关怀亲友,流露情感88
第四节 晚年的骈文风格90
一、注视的内容:焦点由中心向边缘迁徙90
(一)对朝廷人事的关心90
(二)於感恩之馀的自伤91
二、工整的形式:对偶自骈文向古文蔓延92
(一)字词抽换92
(二)行文有法93
(三)对偶严整93
第五章 中晚年文学观与文章的常与变95
第一节 中年文学观96
一、中年文学观的特色96
(一)文尚实政96
(二)文重共识97
(三)通经致用97
二、中年文学观的承袭98
(一)早年文学观的重点98
(二)中年文学观承袭的部分102
第二节 晚年文学观103
一、晚年文学观的特色103
(一)以文字记录内心失落103
(二)诗、文创作态度有别103
(三)不求内容切用104
二、晚年文学观的转变105
(一)回顾参政的早中年105
(二)走出开创的新道路105
第三节 中晚年文章的常与变105
一、文章体类以常为主106
(一)古文书写体类减少106
(二)骈文体类多循常例106
(三)上书体类符合要求107
二、文章内容的转移109
(一)辞官内容由谈理趋向抒情109
(二)书信内容由论学趋向关怀110
三、文章风格的异同111
(一)中年至晚年文风不变之处111
(二)中年至晚年文风转变之处113
(三)并观文风、诗风转折情形114
第六章 中晚年文章的个人与时代意义117
第一节 中年书写在整体创作中的特色117
一、深感承恩重而辞官难118
二、记录神宗的支持与眷顾119
三、追效三代立法的本意122
四、关注边防战事与经营123
第二节 晚年书写在整体创作中的特色124
一、情绪趋向平缓和婉的过程124
二、「记」回到专职记叙的写法125
三、墓志回到记叙颂美的原则126
四、书信主体由事件转向人物127
第三节 中年书写在宋代显现出的共相与殊相128
一、共相:重议论的宋代文风129
二、殊相:文风介於文、道之间131
第四节 晚年书写在宋代显现出的共相与殊相132
一、共相:求平易的宋代文风133
二、殊相:和婉中带有衰疲、刚直134
第七章 中晚年的文章评价及对后代的影响137
第一节 文人对王安石中晚年文学的正面评价137
一、同时赞美其文学、德行137
二、用字淡朴140
三、文本经术141
四、文风简古142
五、自出机杼145
六、追步韩愈147
七、文风峭劲149
第二节 文人对王安石中晚年文学的负面评价151
一、宋人:批评王安石文学主张151
二、明人:反映王安石文风弱点152
三、清代及民初文人:指出王安石学韩不足153
第三节 中晚年文学对后代的影响155
一、骈文成为士子学习范本155
二、记取王文之利弊得失156
三、为文影响及於后代文人157
(一)袁枚158
(二)恽敬158
第八章 结论161
第一节 文风转变的决定因素161
一、丧子之痛161
二、疾病缠身161
三、治学对象的转移162
第二节 中晚年文学观的承与变162
第三节 中晚年文风的常与变162
一、文风的常与变162
二、诗、文风格转折比较163
第四节 中晚年文风之独创与影响164
一、融古创新164
二、文人评价164
三、影响后学165
第五节 未来研究方向165
一、研究限制165
二、未来展望165
附录:王安石文章系年167
参考书目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