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关于创新型城市的要素与机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关于创新型城市的要素与机理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0080892.jpg)
- 吴尤可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54265246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城市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关于创新型城市的要素与机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
一 研究的历史背景1
二 研究的意义9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1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25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26
一 研究思路26
二 创新点27
第一章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类型28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28
一 新经济增长理论28
二 创新理论34
三 系统科学相关理论40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分析45
一 创新型城市的定义45
二 创新型城市的特征48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的类型50
第四节 本章小结52
第二章 创新型城市要素研究53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要素构成53
第二节 创新资源54
一 创新资源的含义54
二 创新人才资源55
三 创新经费资源65
四 创新知识资源75
五 创新信息资源79
第三节 创新机构81
一 创新机构的组成81
二 创新机构的作用84
三 官产学研合作方式及冲突解决93
四 国外创新机构建设实践及启示105
第四节 创新机制107
一 激励机制107
二 竞争机制112
三 评价监督机制113
第五节 创新环境115
一 城市创新环境的内涵和作用115
二 城市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分类118
三 软环境120
四 硬环境136
第六节 本章小结137
第三章 创新型城市机理研究140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基础140
一 产业集群演化为创新集群140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65
三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74
四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189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的区域环境营造212
一 区域背景212
二 理论基础213
三 以城市群为基础的RIS共生要素分析215
四 基于城市群共生的RIS进化分析223
五 基于城市群的RIS建设建议225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的政策支持227
一 蚁群理论228
二 政策过程231
三 蚂蚁群体智能的创新型政策扩散分析233
四 政策建议237
第四节 创新型城市的系统特征239
一 耗散系统的定义及条件240
二 耗散系统演化的熵值特征242
三 基于耗散理论的创新型城市特征分析244
第五节 创新型城市演化机理研究248
一 耗散系统演化的条件248
二 创新型城市系统中的流和力251
三 基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演化机理252
四 基于耗散结构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262
第六节 本章小结265
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构建研究266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择266
一 国外评价指标体系回顾266
二 国内评价指标体系回顾268
三 简评272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构建273
一 指标体系选择原则273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274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评价方法研究276
一 基于熵值法的多个城市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277
二 多个主要城市评价方法研究279
三 基于灰关联熵的单个城市创新型进程评价模型构建296
四 单个创新型城市评价方法研究297
第四节 本章小结301
第五章 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案例研究302
第一节 深圳城市发展现状302
第二节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过程306
一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306
二 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实践分析308
三 深圳经济发展阶段特征313
四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挑战316
第三节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优势320
一 创新资源321
二 创新机构323
三 创新机制325
四 创新环境327
第四节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建议329
一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330
二 大力推进企业创新331
三 加强风投体系建设334
四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335
五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338
第五节 本章小结340
结论与展望341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341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