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群落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群落生态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0779423.jpg)
- 李振基,陈圣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978750295163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群落生态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群落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及范围1
一、生物群落1
二、群落生态学的概念2
三、与群落生态学相关的几个学科的概念3
第二节 群落的基本特点4
一、群落的三大特点4
二、群落外貌的四个决定因素4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发展简史6
一、初始阶段7
二、近代群落生态学的发展阶段7
三、现代各国群落生态学深入阶段8
四、我国群落生态学的传承10
第四节 群落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一、与一般生物学的比较12
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2
第五节 群落生态学的任务及其发展方向13
一、任务13
二、发展方向14
第二章 群落的物种组成15
第一节 物种组成的优势成分分析——群落性质15
一、群落成员型分类15
二、不同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的优势成分17
第二节 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区系组成统计19
一、区系分析的重要性19
二、中国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9
三、植物群落的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比较24
第三节 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物种多样性27
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28
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28
三、典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32
四、物种多样性梯度33
五、决定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34
第四节 种类间的更迭关系37
第三章 群落的内部结构38
第一节 群落结构的基本要素及研究意义38
第二节 层片38
第三节 功能群41
第四节 群落的分层现象42
第五节 群落的垂直结构44
第四章 群落的外貌50
第一节 群落外貌的组成基础50
一、叶质、叶级与叶型50
二、植物构型51
第二节 生活型58
一、生活型的概念58
二、生活型的划分59
三、生活型谱65
第三节 群落的整体外貌68
一、整体外貌的视觉特征69
二、整体外貌的卫星解译70
第五章 群落的水平格局71
第一节 群落的水平配置71
第二节 复合群落72
第三节 生态交错带73
第四节 环境梯度74
一、环境梯度对群落分布的影响74
二、植被对环境梯度变化的指示作用76
第五节 大尺度的植被分布79
一、世界植被带的分布概要79
二、中国的植被分布概要80
三、植被垂直带分布概要82
第六章 植被的分区85
第一节 植被分区的原则和依据85
第二节 植被分区单位和系统86
第三节 中国各植被区简述87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域87
二、凉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89
三、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90
四、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域91
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91
六、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94
七、温带草原区域95
八、温带荒漠区域96
九、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96
第七章 群落的动态过程97
第一节 群落形成和演替的轮廓97
一、群落形成的轮廓97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98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形成102
一、裸地形成的因素102
二、繁殖体的散布104
三、定居108
四、竞争和群落形成109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112
一、动力112
二、演替系列的基本类型114
三、演替过程中的动植物区系变化126
四、演替的方向127
五、演替理论和模型129
六、研究方法及其任务132
第八章 群落的功能137
第一节 群落的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137
第二节 群落的生产力功能138
第三节 群落的气候调节功能139
第四节 群落的生态维持功能140
第九章 植被的分类途径与分类原则142
第一节 群落分类的意义142
第二节 群落分类的途径142
第三节 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149
第十章 植被分类系统151
第一节 群落的分类单位及命名151
一、群丛的定义151
二、群落类型的命名154
第二节 植被的分类系统155
一、Holdridge系统156
二、Ellenberg和Mueller-Dombois的分类系统157
三、Udvardy系统157
四、中国植被分类系统158
五、Olson系统161
六、Matthews系统162
七、Bailey系统163
八、Woodward系统165
九、Stolz系统165
十、Prentice模型166
十一、Box系统167
十二、本书的分类系统169
第十一章 地球上植被的主要类型172
第一节 热带雨林172
一、热带雨林的特点及其分布172
二、热带雨林的类型175
第二节 热带季雨林179
一、热带季雨林的特点及其分布179
二、季雨林的类型180
第三节 红树林182
一、红树林的特点及其分布182
二、红树林的类型184
三、红树林下的其他生物185
第四节 热带、亚热带海岸林186
一、亚洲沙质海岸186
二、亚洲石质海岸186
第五节 常绿阔叶林187
一、常绿阔叶林的特点及其分布187
二、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187
三、常绿阔叶林的类型188
第六节 中山苔藓矮曲林192
一、苔藓矮曲林的特点及其分布192
二、苔藓矮曲林的类型193
第七节 硬叶林194
一、硬叶林的特点及其分布194
二、硬叶林的类型195
第八节 落叶阔叶林197
一、落叶阔叶林的特点及其分布197
二、落叶阔叶林的类型198
第九节 针叶林201
一、针叶林的特点及其分布201
二、针叶林的类型202
第十节 稀树干草原205
一、稀树干草原的特点及其分布205
二、稀树干草原的类型206
三、南美拉诺斯锋树干草原207
第十一节 草原209
一、草原的特点及其分布209
二、草原的类型210
第十二节 草甸212
一、草甸的特征与分布212
二、草甸的类型213
第十三节 冻原214
一、冻原的特点与分布214
二、冻原的类型214
第十四节 水生草本群落216
一、水生植物群落的特点与分布216
二、水生植物群落的类型217
第十五节 沼泽217
一、沼泽的特点与分布217
二、沼泽的类型218
第十六节 荒漠219
一、荒漠和特点及其分布219
二、荒漠的类型220
第十二章 群落的生态恢复224
第一节 群落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224
一、生态恢复的概念和目标224
二、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224
三、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226
第二节 林窗的类型与小气候特点228
一、林窗的概念228
二、林窗的类型228
三、林窗内的小气候228
第三节 林窗与森林植物的更新230
第十三章 群落的研究方法234
第一节 群落中各种类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234
一、各种群的数量特征234
二、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241
第二节 最小表现面积的确定247
第三节 群落的调查研究方法250
一、样方法250
二、样条253
三、无样地法256
四、年轮计算法258
五、残留法259
六、方格调查法260
七、定位研究法261
八、树木生长过程研究法261
九、群落水平格局研究法261
十、时空取代法262
第四节 群落的排序263
一、群落连续指数法263
二、群落相似性比较264
三、三向定位排序法266
第五节 植被制图268
一、确定群落边界的方法268
二、比例尺的应用270
三、遥感与卫星资料应用271
第十四章 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272
第一节 群落生态学的中性理论272
一、群落中性理论的基本假设273
二、物种多度分布模式和群落中性理论274
三、群落中性理论的最新进展276
四、检验中性理论的预测278
第二节 植物群落中的功能群279
一、功能群的概念与发展279
二、功能群的类型279
三、干扰引发的植物功能群280
四、全球变化下的植物功能群响应280
五、植物功能型与生物多样性281
参考文献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