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齐梁丽辞衡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齐梁丽辞衡论
  • 陈松雄著 著
  • 出版社: 文史哲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530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齐梁丽辞衡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齐梁丽辞之导因1

第一节 政治社会之紊乱1

一、政风败坏,文失载道之实2

二、明君不多,士奔艺苑之路5

三、屠戮大行,学者语多避祸8

四、社会紊乱,作家辞少歌颂9

第二节 时序自然之趋势11

一、远承魏晋雕琢之风12

二、近接刘宗追新之势15

第三节 地理环境之影响19

一、地理环境与文学20

二、南北地理环境之差异21

三、南北学术文学之比较22

四、齐梁地处江左,丽辞号称极盛28

第四节 上好下效之增华29

一、兴艺乐学,君臣藏修息游而增华30

二、以文会友,上下切磋琢磨而滋盛37

第五节 儒家学说之式微41

一、儒家学说式微之原因43

二、儒家学说式微之结果48

三、儒家学说式微对齐梁文学之影响58

第六节 宫商声律之讲求64

一、声律说之兴起65

二、齐梁声律论对文学之影响68

第七节 爱美崇文之时尚75

一、爱美之心理甚笃76

二、崇文之时尚奢泰78

第八节 文学意义之确立84

一、先秦以文学为学术之总称85

二、两汉以文学为达政之工具87

三、魏晋始重文学之生命89

四、齐梁肯定文学之意义91

第二章 齐梁丽辞之特色97

第一节 对仗排偶之精工97

一、对仗排偶之权舆98

二、对仗排偶之极盛102

三、齐梁对仗排偶之理论109

四、齐梁对仗排偶之方法111

第二节 隶事用典之繁富114

一、齐梁丽辞用典之原因115

二、齐梁丽辞用典之术方119

第三节 韵律宫商之和谐125

一、永明四声之发明127

二、沈约四声与齐梁丽辞127

三、徐庾发皇而变本加厉129

第四节 铺采摛文之绮丽130

一、刘宋极变风貌131

二、南齐文光普被133

三、萧梁挥缛采之大义135

四、徐庾实艳体之典型139

第五节 修词练字之奇特141

一、务奇以避易142

二、练词以超俗143

三、代字以翻新144

四、联边以醒目145

五、回文以见意146

六、新变以竞奇146

第六节 构思用语之轻倩147

一、轻倩作风之由来148

二、轻倩作风之表现151

第三章 南齐永明丽辞衡论155

第一节 永明声律概说156

第一目 永明以前之声律论157

一、反切合音之说157

二、自然声律之论159

第二目 永明诸子之论声律161

一、声律说勃兴之原因161

二、、永明诸子之论声律164

第三目 声律与诗学173

一、古诗之变体175

二、律诗之形成176

第四目 声律与丽辞178

一、声律所以矫阐缓之弊,而调丽辞宫商之和179

二、声律所以畅吟咏之便,而增丽辞句韵之美180

三、丽辞为广义之韵文,故受声律之影响181

四、丽辞多双叠之文字,故因声律而滋盛184

第二节 南齐丽辞衡论186

第一目 齐初文士之丽辞衡论187

一、王俭之生平及其丽辞187

二、孔稚珪之生平及其丽辞198

第二目 永明诸子之丽辞衡论209

一、王融之生平及其丽辞209

二、谢朓之生平及其丽辞224

三、沈约之生平及其丽辞234

第四章 梁武父子之丽辞衡论257

第一节 梁武帝萧衍之生平及其丽辞257

第一目 梁武帝萧衍之生平258

一、禀性淳孝,操守方正259

二、理政勤谨,持己俭约260

三、洞达儒玄,擅长释典261

四、扢扬风雅,奖掖群臣262

第二目 梁武帝萧衍之丽辞263

一、辞新不黩,调高不卑264

二、旨雅不俗,义深不浮265

三、妙援古典,制事无谬266

四、善发谈端,持论有力268

第二节 梁太子萧统之生平及其丽辞270

第一目 梁太子萧统之生平270

一、智慧聪叡,才华高超271

二、生性仁厚,器量宽和272

三、虔信释教,崇尚朴素274

四、安守天命,嗜爱山水275

第二目 梁太子萧统之丽辞276

一、太子之文学理论277

二、太子之丽辞衡论279

第三节 梁简文萧纲之生平及其丽辞285

第一目 梁简文萧纲之生平286

一、夙标聪睿,沈潜词艺287

二、礼遇文士,讨论篇籍288

三、兄弟和乐,攸摄增荣288

四、运数不偶,载离多难289

第二目 梁简文萧纲之丽辞290

一、简文之文学理论290

二、简文之丽辞衡论295

第四节 梁元帝萧绎之生平及其丽辞301

第一目 梁元帝萧绎之生平302

一、聪悟俊朗,天才纵逸303

二、矫饰猜忌,本性刻薄303

三、雅慕高名,不好声色304

四、沈潜学问,深通艺文305

第二目 梁元帝萧绎之丽辞305

一、元帝之文学理论306

二、元帝之丽辞衡论309

第五章 梁代文士之丽辞衡论317

第一节 梁初诸老之丽辞衡论318

第一目 江淹之生平及其丽辞318

一、江淹之生平318

二、江淹之丽辞321

第二目 任昉之生平及其丽辞329

一、任昉之生平329

二、任昉之丽辞332

第二节 梁代诸子之丽辞衡论339

第一目 刘峻之生平及其丽辞339

一、刘峻之生平339

二、刘峻之丽辞341

第二目 丘迟之生平及其丽辞344

一、丘迟之生平344

二、丘迟之丽辞345

第三目 庾肩吾之生平及其丽辞348

一、庾肩吾之生平348

二、庾肩吾之丽辞350

第四目 吴均之生平及其丽辞352

一、吴均之生平352

二、吴均之丽辞353

第六章 评论专家—刘勰、锺嵘之文论及其翰墨363

第一节 刘勰之文学理论及其丽辞364

第一目 刘勰之文学理论365

一、刘勰之生平365

二、刘勰之文理367

第二目 刘勰之丽辞风格404

一、力倡自然405

二、穷究本源406

三、明辨声律409

四、兼顾情采410

五、妙用事类411

六、折中丽辞412

第二节 锺嵘之文学理论及其丽辞414

第一目 锺嵘之文学理论414

一、锺嵘之生平及诗品之著作414

二、锺嵘之文论及观念之叙述416

三、诗品品第之内容422

四、诗品得失之评鉴428

第二目 锺嵘之丽辞风格431

一、思理明畅,博采而不杂431

二、议论剴切,深鉴而不疑432

三、无劳经营,而丽辞间起433

四、不事推敲,而英旨奔会434

五、反故实而不失其典雅434

六、重情感而无损于气势435

第七章 丽辞泰斗—徐陵、庾信之风格及其影响437

第一节 徐庾之生平437

第一目 徐陵之生平438

一、家世438

二、才学438

三、器识438

四、宦途440

第二目 庾信之生平441

一、家世441

二、才学442

三、志节442

四、宦涂444

第二节 徐庾丽辞之分类445

第一目 徐陵丽辞之分类446

一、书札类446

二、表启类446

三、移檄类447

四、碑志类447

五、诏策类447

六、其他447

第二目 庾信丽辞之分类448

一、俳赋类448

二、表启类448

三、铭刻类449

四、碑志类449

第三节 徐庾丽辞之特色与影响450

第一目 相同之点—文章之形式450

一、倡四六隔句为联之规450

二、立平仄相间互协之矩453

三、巧用虚词,转折裕如455

四、善用典故,隶事灵活456

五、运笔清新,而不假于雕琢457

六、属对自然,而不失其气势458

第二目 相异之处—文章之内涵459

一、理论与情感459

二、书札与辞赋464

第四节 徐庾丽辞之赏析与评鉴466

第一目 徐陵丽辞之赏析与评鉴468

一、书札类468

二、表启类470

三、移檄类471

四、碑志类472

五、诏策类475

六、其他476

第二目 庾信丽辞之赏析与评鉴478

一、俳赋类479

二、表启类488

三、铭刻类490

四、碑志类492

第八章 齐梁丽辞对后世之影响497

第一节 陈代文体,俨然前朝遗规497

一、风清意哀,同乎子山499

二、辞丽韵谐,类乎简文500

三、抽祕竞妍,具文通搜奇之才501

四、标新领异,有肩吾务巧之术502

第二节 李唐骈俪,直追齐梁馀习503

一、初唐四杰505

二、晚唐义山512

第三节 北宋西崑,间接承其风尚514

一、宏永明宫商之律515

二、抽齐梁绮谷之绪515

第四节 有清诸豪,越世准其遗则516

一、理论观念517

二、体裁风格520

主要参考及引用书目5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