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
  • 徐玖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0829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救灾-系统工程-研究;地震灾害-灾区-重建-系统工程-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导论1

1.1地震应急预案管理1

1.2地震预报预测预警12

1.3救援·恢复·重建方法论18

第Ⅰ篇 震灾救援系统工程25

第2章 救援系统分析25

2.1整体特性25

2.2框架结构26

2.3组织框架27

2.4运行模式29

第3章 应急决策系统31

3.1基本方略31

3.2决策机构33

3.3指挥框架36

第4章 应急处置系统42

4.1地震预防体系42

4.2地震烈度评定49

4.3救灾行动准备50

4.4救援运行体系53

第5章救援保障系统61

5.1应急资源保障61

5.2医疗卫生保障64

5.3药材供应管理79

第6章 技术支撑系统87

6.1人员救援技术87

6.2伤员救治技术95

6.3各类救援工具100

第7章 心理应对系统103

7.1受灾群众心理援助103

7.2救援人员压力管理109

第8章 不同情境救援策略112

8.1城市地震对策112

8.2乡村地震对策117

8.3矿山工程对策119

8.4重大工程抗震122

第9章 救援应对案例128

9.1珊溪水库诱发地震128

9.2日本柏崎刘羽核电站震害130

9.3巴基斯坦地震131

9.4伊朗巴姆地震135

9.5印度尼西亚海啸地震138

9.6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140

9.7汶川大地震142

第Ⅱ篇 震后恢复系统工程155

第10章 恢复系统特征155

10.1系统整体特性155

10.2恢复框架结构156

10.3恢复运行结构157

第11章 基本生活恢复161

11.1应急生活的安置161

11.2正常生活的恢复170

11.3心理援助的建立177

第12章生命线工程恢复182

12.1交通设施抢通182

12.2水电设施抢修187

12.3通信设施恢复191

第13章 生活安全保障199

13.1震区生活安全的保障199

13.2安置点消防安全保障201

13.3废弃物排放安全保障205

第14章 救灾财物管理208

14.1救灾财物的统筹分配208

14.2救灾财物的综合使用211

14.3救灾财物的集成监督214

第15章 重点生产恢复221

15.1恢复任务与原则221

15.2恢复重点工业生产223

15.3恢复重点农业生产226

第16章 次生灾害预防234

16.1城市次生灾害的防治234

16.2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243

16.3地震次生水灾的预防249

16.4地震堰塞湖的预防253

第17章 恢复案例263

17.1唐山地震263

17.2帕岩一海城地震272

17.3丽江地震273

17.4海城地震275

17.5通海地震276

17.6汶川地震277

第Ⅲ篇 灾后重建系统工程289

第18章 重建研究进展289

18.1研究文献分析289

18.2灾后重建系统290

18.3灾后重建技术293

18.4灾后重建实践298

第19章 灾害分析评估302

19.1系统特征303

19.2系统分析307

19.3综合评估310

第20章 非均衡态控制318

20.1灾区经济系统次协调318

20.2灾区社会系统亚稳定324

20.3灾区生态系统弱平衡333

第21章 对口援建系统341

21.1集成体系分析341

21.2援建体系分析345

21.3迎建体系分析348

21.4援建保障系统351

第22章 NGO援建体系354

22.1相关问题分析354

22.2援建系统特征357

22.3系统模式框架363

22.4 NGO联动援助366

22.5协调机制保障367

第23章 灾后生态重建369

23.1地震生态环境破坏369

23.2重建生态环境修复370

23.3城镇典型环境污染373

23.4农村典型生态失衡375

23.5生态重建对策措施377

第24章 产业集群调整379

24.1资源承载力甄别379

24.2产业集群评价分析380

24.3新型产业集群构建382

第25章 典型产业重建389

25.1一般产业重建389

25.2民营企业重建390

25.3文化产业重建404

第26章 灾后社区重建413

26.1模式创新413

26.2学校教育422

26.3社会体育432

26.4文化重建441

26.5就业援助446

第27章 政府职能转变448

27.1特殊受灾群体服务职能448

27.2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职能450

27.3政府服务供给转型451

27.4政府服务职能优化453

第28章 重建案例456

28.1阪神地震456

28.2洛杉矶地震461

28.3亚美尼亚地震464

28.4唐山地震465

28.5丽江地震466

28.6台湾地震466

28.7汶川地震471

第Ⅳ篇 汶川震后田野调查477

第29章 汶川震后田野调查477

29.1调查目标477

29.2调查方法478

29.3问卷分析479

29.4结论建议500

参考文献506

附录:中国地震救援·恢复·重建法规政策522

跋5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