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书源流 插图珍藏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书源流 插图珍藏本
  • 奚椿年著;任继愈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ISBN:780643783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264页
  • 主题词:近代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书源流 插图珍藏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从中国文字的创造谈到书的产生1

结绳而后出现了文字1

文字是谁创造的1

史前期的刻画符号2

画与中国早期文字3

画怎样变为文字3

书的产生主要靠了文字之力4

文字的载体及书的源头6

文字的载体6

甲骨6

陶8

青铜8

石头9

玉10

铁11

这些文字记载是书吗11

书之源11

中国第一批著作者——史官与书13

奴隶主是文字的占有者13

著作权为奴隶主阶级所掌握13

史官所记即是书13

史官“记言”、“记事”得遵“书法”14

史官掌握着“国家图书馆”的藏书14

士得通过史官才能读到书15

史官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官吏及第一15

批著作者15

私人著作是如何出现的16

史官抱着他们收藏的典籍出亡及由此产生的几种景象16

私人著作的出现17

竹木做的书19

竹木的应用19

商代有简册吗19

竹木筒的使用始于周,至晚不晚于春秋战国20

简策(册)和版牍21

简策和版牍的形制21

筒策制度的缺点和应肯定之处23

竹木是怎样用作书写材料的23

所谓“刀笔”25

战国时的帛书28

何谓帛书28

商代有帛书吗28

春秋战国之际已有帛书、帛画28

战国时帛书的发现28

帛画的发现29

除楚国外,别国有帛书吗30

书籍最初的计量定名32

“卷”与“篇”的由来之说32

帛书未必卷,简册则无一不卷32

先秦时即有“卷”、“篇”之称33

“卷”与“篇”的区分33

“卷”与“册”含义相同34

孔子与经书35

孔子及其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35

所谓“经书”36

“经”字是什么意思37

“经书”给其它书的影响38

孔子及“六经”的后话38

子书39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9

当时的学派与著作39

“子书”得名的由来40

“子书”的特点41

吕不韦和他的《吕氏春秋》42

“子书”是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资源43

“焚书坑儒”44

扑灭“百家争鸣”的“焚书”决策44

“焚书”的导火线44

“焚书”之举非始自秦始皇45

秦始皇并没有将书全烧光45

“焚书”后书的大量缺失46

遗祸于后代的“焚书”47

“书同文”49

西周以前的文字难写难认49

战国时各国自创的小篆50

“书同文”政策的制订50

小篆与大篆的显著区别50

小篆非李斯所创50

《仓颉篇》等三本识字课本52

小篆之后的隶书及其它52

司马迁及其伟大的《史记》54

《史记》产生的社会背景54

司马迁及其写《史记》的有利条件54

《史记》取材谨严55

具有开创性的通史56

《史记》的结构和体裁56

《史记》得名之由来57

《史记》之续57

《史记》的流传57

《史记》丰富了中国书的宝库57

“挟书律”的废止和《七略》的产生61

惠帝废“挟书律”和武帝的搜书61

在搜书基础上着手校书61

为什么要校书62

刘向其人及其校书方法62

《七略》的分类63

《七略》分类法的缺点64

《七略》与经书64

汉代搜书和校书的成绩65

受到后人尊敬的刘向66

从“六经”到“十三经”67

经书的数目67

汉的“五经”、“六经”、“七经”67

唐的“九经”与“十二经”68

宋的“十三经”68

结论69

汉代经书的本子和今古文两派之争70

《诗》的本子70

《尚书》的本子70

《礼》的本子71

《易》的本子72

《春秋》的本子72

《论语》的本子72

《孝经》的本子72

今古文经两派的形成73

今古文经两派的斗争73

今古文经书之争导向某些书的产生74

汉代的“传注”76

“传注”的名称76

“传注”产生的时间76

“传注”的体例77

作“传注”必须严守师法78

由“传注”引起的问题78

“传注”的标准本《白虎通义》79

汉代“传注”传世的很少80

纬书81

何谓“纬书”81

纬书是从何而来的81

纬书有哪些82

纬书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82

对纬书的批判83

统治阶级的禁纬84

中国第一部规模庞大的石头书:《熹平石经》85

《熹平石经》的产生85

蔡邕其人85

校定《熹平石经》的本子是哪些86

《熹平石经》的政治性及其散失86

《熹平石经》的款式87

《熹平石经》的产生对后世的影响87

《论衡》:中国的第一部书评专著89

王充其人及《论衡》的产生89

王充为什么要写《论衡》89

《论衡》批评了哪些书90

《论衡》的流传90

《论衡》是中国有书以来第一部书评专著91

汉简的发现92

晋、宋就有汉简的发现92

近代居延汉简的发现92

建国后汉简的发现93

汉简的长度、字数、编道95

汉简的价值96

汉代的帛书98

古籍上记载的汉代的帛书98

汉代帛书的发现98

汉代帛书的式样99

上述汉代帛书的式样是通例吗100

纸的发明101

纸发明前书写材料的局限性101

早期的纸是用什么原料作成的101

植物纤维纸是蔡伦发明的吗102

蔡伦的功绩不应抹煞103

纸替代了竹木简和帛103

书的大批生产和毁损105

纸的利用,笔墨的改良和楷书的产生105

“经史弥盛”的南朝106

书的大批毁损107

“汲冢书”及其整理109

“汲冢书”的发现109

“汲冢书”的文字及竹筒的长度和编绳109

“汲冢书”的整理109

整理后的“汲冢书”有多少种110

“汲冢书”的研究111

“敦煌遗书”113

教煌莫高窟113

莫高窟藏书的被发现113

“敦煌遗书”的价值114

“敦煌遗书”之被盗115

“敦煌遗书”的劫后余生116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17

手抄的局限117

说法不一的印刷术发明的时间117

印刷术发明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117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18

根据实物推断印刷术发明年代118

雕版印刷免去了笔札之劳,促进了书的生产120

“经、史、子、集”分类法的确立121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确立经过121

“经”、“史”、“子”、“集”各包括了哪些书122

四部分类法中之“集”122

四部分类法为什么受到后人重视123

四部分类法的缺点124

四部分类法与政治搭上了关系124

写本书风行的唐代126

雕版印刷术未被唐统治者利用126

唐代封建统治者的抄书活动126

民间的抄书活动127

佛教徒也热衷抄书128

自抄128

手抄本的外传129

写本可贵130

唐初的四大类书131

什么叫类书131

类书产生的原因131

已佚的最早的几部类书131

唐初四大类书132

四大类书受学术工作者的欢迎133

四大类书的不足之处133

唐代的义疏134

什么叫“疏”134

唐代几种主要义疏134

义疏的写作135

唐代义疏的存没136

唐代书的装订:卷轴装、经折装、旋风叶装137

卷轴装是初期纸书的装订形式137

卷轴装的构成部分137

经折装139

旋风叶装140

雕版印刷术的初用141

印刷品的陆续出现141

唐统治者禁印日历141

民间印书业的继续发展142

具有开创性的五代政府刻书144

冯道首创刻印《九经》144

刻印《九经》和《经典释文》的划时代意义145

《九经》后典籍皆为版本145

五代的私人刻书147

五代的私人刻书147

钱弘俶: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刻书人148

五代刻本传世至今的极难见149

宋初官修的四部类书150

太宗代官修四大类书150

综合性类书《太平御览》150

小说性类书《太平广记》151

文学性类书《文苑英华》151

历史资料性类书《册府元龟》151

四大类书的功绩152

四部类书编撰目的及其倾向性153

编辑上的缺点153

宋代其它类书153

进入全盛时期的宋代刻书事业154

宋代刻书的地区154

政府刻书155

民间刻书156

宋代得书方便158

丛书159

什么叫“丛书”159

丛书的起源159

宋代的丛书159

宋代为什么会产生丛书160

丛书的价值160

丛书的发展160

丛书也有不足之处161

余音:丛书的工具书161

宋代人校书162

刻书必先校书162

朝廷及官府之校书162

私人校书164

宋代人校书粗率的一面165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宋代的校书166

宋人校书经验的总结166

宋版书167

宋代始有“版本”一词167

宋版佛经167

宋版蝴蝶装169

宋版书的用纸、用墨及字体和避讳169

注意宋版书式样的变化170

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71

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171

沈括对活字印刷的支持172

宋代有泥活字印本吗172

不知去向的泥活字下落173

毕昇发明泥活字的功绩在哪里173

元代的刻书及书的式样174

元代的书大多是雕版刻印的174

官刻174

家刻和坊刻175

元代的书是什么样子的177

木活字的发明及其使用179

木活字印刷是怎样的179

木活字是王祯发明的吗179

说王祯发明了木活字是对“创造”一词望文生义181

王祯与木活字的关系18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类书:《永乐大典》183

纂修《永乐大典》前的准备183

解缙其人及《永乐大典》纂修过程183

卷帙浩繁的类书:《永乐大典》184

《永乐大典》为后世辑佚渊薮184

《永乐大典》的散失185

人民政府重视《永乐大典》185

蓬勃兴旺的明代刻书事业188

明代的主要刻书之地188

官刻189

坊刻190

家刻191

明代刻书的几种现象192

如何看待明代的刻书194

明代的藏书家196

书籍传抄时代私人藏书量极少196

著名的明代藏书家196

明代藏书家的藏书特点197

藏书家的功过198

建国后“天一阁”藏书归国家所有199

处于辉煌时期的明代印刷201

木活字印刷201

铜活字印刷201

铅活字印刷202

套版印制202

拱花203

蜡印204

影钞和影印204

明代印刷术对后世的影响204

清代的禁书205

为什么要禁书205

求遗书205

求遗书受阻206

毁书206

禁书手段残忍207

摧残中华民族文化的罪人和杀戮汉族知识分子的刽子手208

武英殿的殿版书209

“殿版”的由来209

武英殿修书处人员配置209

武英殿的专设机构209

皇帝是殿版书总纂官210

武英殿刻书种数及其装订形式211

武英殿的“善本”212

走下坡路的“殿版”213

《康熙字典》及《字贯》冤案214

《康熙字典》前的字典214

陈廷敬与《康熙字典》214

《康熙字典》与别的字典的不同处215

字的排列和释义215

《康熙字典》的缺点215

《字贯》冤案216

对《康熙字典》不必全盘否定216

《古今图书集成》217

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的经过217

《古今图书集成》的分类和内容218

《古今图书集成》和《永乐大典》之比较218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方法和美中不足219

《古今图书集成》的续印219

《四库全书》220

《四库全书》馆的设立220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220

《四库全书》的两面观221

因修《四库全书》而被毁的书223

《四库全书》余音223

清代的藏书机构224

京内的藏书机构224

“内廷四阁”和京外三阁226

因藏档案而连及的藏书处所228

清代几种私家著述230

校勘及校勘之书230

辑佚及辑佚之书231

辨伪及辨伪之书232

考证及考证之书234

训诂及训诂之书234

版本及版本之书235

清代书的特殊流向235

风云变幻的清代印刷237

清代仍以雕版刻印为主237

各类活字印刷238

雕版印刷逐步地被活字淘汰240

与活字印刷争锋的石印240

其它印刷241

图版索引242

后记2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