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前沿研究丛书 翻译诗学 汉、英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前沿研究丛书 翻译诗学 汉、英](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0008558.jpg)
- 刘华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1356174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74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193页
- 主题词:诗歌-文学翻译-研究-汉、英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前沿研究丛书 翻译诗学 汉、英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翻译诗学的当代回归1
第二章 追寻另一处诗意栖居地:诗歌翻译的本体论8
2.1 意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翻译的意义观8
2.2 说不可说——翻译对不在场的超越11
2.3 神思与想象——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运思取向13
2.4 原文与译文的相同和相通15
2.5 在遮蔽中澄明——在翻译中寻找另一处诗意栖居地18
第三章 “一体万化”:诗歌翻译的通变论20
3.1 诗歌翻译中的“正”与“变”20
3.2 由“正变”到“通变”:诗歌翻译的变易模式及其特点22
3.2.1 诗歌翻译的变易模式22
3.2.2 诗歌翻译的变易特点23
3.2.3 诗歌翻译通变过程的核心:生成性25
3.3 结论26
第四章 诗歌翻译的现象学考察:诗歌翻译的意向论28
4.1 诗歌翻译的意向性28
4.2 诗歌翻译的意向性内容30
4.3 作为结果的诗歌翻译的意向性关系34
4.4 结论:诗歌翻译意向性的现象学总体描述35
第五章 玄言、禅趣和佛理:诗歌翻译的焦虑论36
5.1 三种类型的古典汉诗及其英译36
5.1.1 玄言诗、佛理诗和禅趣诗的英译36
5.1.2 玄言诗37
5.1.3 佛理诗38
5.1.4 禅趣诗38
5.2 诗歌的跨语错位表达39
5.2.1 禅趣诗译为玄言诗40
5.2.2 禅趣诗译为佛理诗40
5.2.3 禅趣诗译为哲言诗41
5.3 诗歌的跨语表意策略42
5.3.1 汉诗英译的玄化42
5.3.2 汉诗英译中的禅化和诗化43
5.4 诗歌的跨语表意策略背后的语言哲学理念45
5.4.1 玄化:得意忘象45
5.4.2 禅化和佛化:不说破与说破46
5.4.3 诗化:文字的立与不立47
5.5 结论48
第六章 格物、感物和体物:诗歌翻译的物我论49
6.1 引子49
6.2 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49
6.2.1 诗歌翻译和格物49
6.2.2 诗歌翻译和感物52
6.2.3 诗歌翻译和体物54
6.3 结论57
第七章 言意之辨与象意之合:诗歌翻译的意象论59
7.1 言与象:两种符号体系的对比60
7.2 言与意:象表述加入言表述的必要性61
7.3 象与意:言的式微与象的凸显——汉诗英译的意象主义主张63
7.4 结论:“通夷狄之言者曰象”66
第八章 诗歌模子的移植:诗歌翻译的差异论68
8.1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种差异翻译诗学68
8.2 叶维廉的诗歌模子论69
8.3 模子论对叶维廉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影响70
8.3.1 叶维廉翻译诗学中的传释学70
8.3.2 叶维廉翻译诗学的语言观71
8.3.3 叶维廉翻译诗学的主客关系73
8.4 结论76
第九章 从“点化”到“夺胎换骨”:诗歌翻译的活法论78
9.1 引言78
9.2 诗歌翻译的“活法”79
9.2.1 诗歌翻译的“点化”法79
9.2.2 诗歌翻译的“夺胎”法和“换骨”法85
9.2.3 诗歌翻译的“活法”87
9.3 结论91
第十章 从意象到事件:诗歌翻译的化境论92
10.1 引言92
10.2 中国诗学中的“境界”及其在诗歌翻译中的意涵94
10.3 汉诗英译中的化境与事件化96
10.3.1 汉诗英译中的事件化96
10.3.2 汉诗英译中化境的事件化处理方式例释101
10.4 汉诗英译中事件化对境界转化的审美影响104
10.5 结论106
第十一章 物身化和心身化:诗歌翻译的体现论108
11.1 诗歌翻译的再现论、表现论和印象论108
11.2 诗歌翻译的体现论:心身化和物身化110
11.2.1 诗歌翻译中的心身化(somatization)111
11.2.2 诗歌翻译中的物身化(embodiment)115
11.3 结论119
第十二章 “观译”和“看译”:诗歌翻译的观看论120
12.1 “以大观小”:中国古典山水诗的本体论基础及其翻译效应120
12.2 “观译”与“看译”: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两种取向123
12.2.1 “假山”之译与“真山”之译125
12.2.2 “散点”之译与“焦点”之译126
12.2.3 “动点”之译与“静点”之译127
12.2.4 “远距”之译与“近距”之译130
12.3 结论:“观”译的翻译审美效果132
第十三章 自感为体和感人为用:诗歌翻译的感应论133
13.1 诗歌翻译的感应形式——外感和内感133
13.2 诗歌翻译的感应内容——志、情和道135
13.3 诗歌翻译的感应目的——自感和感人136
13.4 诗歌翻译的感应结果——感觉、感知、感动和感悟139
13.5 汉诗英译的审美感应过程还原140
13.6 结论142
第十四章 象、兴、格、圆:诗歌翻译的范畴论143
14.1 诗歌翻译中的对象论范畴——象144
14.2 诗歌翻译中的发生论范畴——兴146
14.3 诗歌翻译中的标准论范畴——格149
14.4 诗歌翻译中的目的论范畴——圆151
14.5 结论153
第十五章 器用与言说:诗歌翻译的距离论154
15.1 引子:从翻译的零度说起154
15.2 诗歌翻译过程中审美距离的变化155
15.2.1 物与言:先后之离155
15.2.2 近譬与远譬:远近之离156
15.2.3 之谓与谓之:主客之离160
15.2.4 器与用:有无之离163
15.2.5 明辨与忘言:言象之离165
15.3 结论166
参考文献167
后记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