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宽带通信网与组网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翟禹,唐宝民,彭木根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2384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宽带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宽带通信网与组网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宽带通信网的现状与发展1
5.2.2 CLIP(Classical IP over ATM)技术 151
目 录1
第1章宽带通信网概述1
1.1.1宽带通信的概念2
1.1.2现有通信网络2
1.1.3 “三网合一”8
1.1.4数据宽带网络发展10
1.1.5 电信宽带网络发展11
1.1.6下一代网络13
1.2宽带通信网关键技术15
1.2.1宽带接入技术15
1.2.2数据网技术15
1.2.3传送网技术19
1.2.4交换网技术19
1.3 小结20
2.1铜线接入技术21
第2章宽带通信网接入技术21
2.1.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技术22
2.1.1 高速数字用户线(HDSL)技术22
2.1.3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技术23
2.1.4其他技术25
2.2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技术25
2.3同步数字系列(SDH)接入技术27
2.4 HomePNA接入技术29
2.4.1 HomePNA接入技术优点29
2.4.2 HomePNA标准化30
2.5 DDN数字专线接入技术30
2.6 帧中继接入技术32
2.7.2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接入33
2.7.1无线本地线路(WLL)33
2.7无线接入技术33
2.7.3 数字直播卫星(DBS)接入34
2.7.5通用分组无线接入35
2.7.4微波无线接入35
2.8 电力线接入方案36
2.8.1 电力线通信环境分析36
2.8.2 电力线通信技术发展37
2.9光纤接入技术37
2.9.1 光纤接入网(OAN)的网络结构37
2.9.2 OAN和FITL的设计目标38
2.9.3 FITL系统接入方式39
2.9.4应用类型39
2.10 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41
2.10.1 以太网接入中的主要技术问题42
2.10.2发展以太网接入技术的主要原则43
2.11 小结43
2.10.3 以太网技术应用的新进展43
第3章 宽带业务网和ATM技术45
3.1 宽带业务网基本概念45
3.1.1 ISDN基本思想45
3.1.2 ISDN协议栈49
3.1.3 ISDN与其他网络的互通54
3.1.4 ISDN在语音业务方面的应用55
3.1.5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55
3.2 ATM技术原理56
3.2.1ATM产生背景57
3.2.2 ATM网络功能58
3.2.3 ATM信元传输和格式59
3.2.4基于ATM的B-ISDN协议参考模型61
3.2.5 ATM QoS技术68
3.2.6 ATM地址69
3.2.7 ATM地址注册70
3.2.8 ATM的虚连接(Virtual Connection)70
3.2.9 ATM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71
3.2.10动态负载平衡73
3.3 ATM交换机技术74
3.3.1 宽带业务对ATM交换机的要求74
3.3.2 ATM交换机分类75
3.3.3 ATM交换机的任务76
3.3.4 ATM交换机模块77
3.3.5 ATM交换机结构79
3.4 ATM网络接口80
3.4.2 ATM网络接口结构81
3.4.1 ATM网络接口概念81
3.4.3典型ATM物理层接口介绍83
3.5 ATM网络信令84
3.5.1 ATM信令基本概念84
3.5.2基于ATM的B-ISDN信令体系86
3.5.3 ATM信令信息格式86
3.6 ATM现状及技术展望87
3.6.1 ATM面临的若干问题87
3.6.2 ATM网与吉比特以太网技术比较88
3.6.3 ATM网络与Internet融合89
3.6.4 ATM网络展望90
3.7 小结91
4.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基础93
4.1.1 网络体系结构93
第4章宽带Ip网络技术93
4.1.2网际协议(IP)96
4.1.3传输控制协议(TCP)96
4.1.4其他层协议99
4.2 IP层协议101
4.2.1 IP分组102
4.2.2 IP层的差错处理与控制功能104
4.2.3选路(Routing)107
4.2.4路由数据库的管理109
4.2.5域内路由协议112
4.2.6域间路由协议116
4.3局域网技术117
4.3.1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118
4.3.2局域网的类型120
4.3.3局域网互连设备124
4.4新一代网际协议IPv6127
4.4.1 IPv4概述128
4.4.2 IPv6结构130
4.4.3 IPv6的地址131
4.5多媒体通信网络协议132
4.5.1 实时传输协议(RTP)132
4.5.2资源预留协议(RSVP)134
4.5.3流协议ST2+136
4.6高速IP交换138
4.6.1 IP交换139
4.6.2标记交换140
4.7小结144
第5章 宽带IP组网技术145
5.1传统IP网络及其改进145
5.1.1 ATM与IP相结合的两种模型146
5.1.2基于SDH的IP传输(IPover SDH)147
5.1.3基于WDM的IP传输(IPover WDM)148
5.2 IP和ATM组网技术概述149
5.2.1 LANE技术150
5.2.3 MPOA技术152
5.2.4 IP交换153
5.2.5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154
5.3 LANE技术155
5.3.1 LANE业务和协议结构157
5.3.2 LANE的体系结构及组成158
5.3.3 LANE的实现过程159
5.3.5 ATM数字图书馆网络实例161
5.3.4 LANE特点161
5.4 IP over ATM164
5.4.1 IPOA概述164
5.4.2 IPOA的协议结构165
5.4.3 IP分组的封装167
5.4.4地址解析167
5.4.5 IPOA的工作过程168
5.4.6 IPOA的优缺点169
5.5基于ATM的多协议传输(MPOA)170
5.5.1 MPOA概述170
5.5.2 MPOA的模型结构171
5.5.3 NHRP172
5.5.4MPOA的工作过程173
5.6 IP over SDH技术173
5.6.2 支持IP over SDH技术的协议174
5.6.1 IP over SDH基本原理174
5.6.3支持IP over SDH技术的链路协议175
5.7 IP over WDM技术175
5.7.1 WDM/DWDM技术概述175
5.7.2 IP over WDM基本原理176
5.8 小结178
第6章MPLS网络技术179
6.1 MPLS简介179
6.1.1 MPLS协议的发展过程179
6.1.2 MPLS的基本概念180
6.1.3 MPLS技术发展背景181
6.1.4 MPLS的优越性182
6.1.5 MPLS的标准化现状183
6.1.6 MPLS研究状况184
6.1.7 MPLS研究热点185
6.2MPLS基本原理187
6.2.1 MPLS工作流程188
6.2.2 MPLS技术实现细节190
6.3 MPLS VPN技术194
6.3.1 VPN技术概述195
6.3.2 MPLS和VPN结合196
6.3.3 MPLS VPN体系结构197
6.3.4 MPLS VPN配置实例199
6.4 GMPLS技术202
6.4.1 GMPLS的标记和标记交换路径203
6.4.2路由与寻址204
6.4.3链路绑定和无编号链路204
6.4.5链路管理205
6.4.4 GMPLS的信令205
6.5 小结206
第7章ATM技术应用和网络解决方案207
7.1ATM解决方案概述207
7.1.1各大厂商ATM解决方案比较207
7.1.2 ATM网络升级到吉比特网络实例209
7.1.3 改造ATM校园网实例211
7.2VoATM技术应用详解213
7.2.1传统话音传送技术213
7.2.2VoATM简介214
7.2.3 VoATM协议215
7.2.4 VoATM特点217
7.2.5 VoIP、VoDSL与VoATM的关系217
7.2.6VoATM的应用实例217
7.3.1 网络设计219
7.3 ATM城域网的设计与应用实例219
7.3.2网络性能分析220
7.3.3 网络应用221
7.4 B-ISDN实验网络实例223
7.5小结224
第8章IP网络技术应用和网络解决方案225
8.1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解决方案225
8.1.1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概述225
8.1.2省级多媒体通信网技术规范227
8.1.3省级多媒体通信网互联236
8.2 ××市宽带多媒体IP网络解决方案239
8.2.1需求分析239
8.2.2网络总体结构242
8.2.3 网络总体方案244
8.2.4功能层次的方案设计248
8.2.5主干传输网络详细设计250
8.2.6编解码设备方案建议252
8.2.7 网络接入及多业务开发设计方案253
8.2.8 网络服务方式及实现257
8.3小结259
第9章下一代网络(NGN)260
9.1 NGN技术260
9.1.1 NGN的提出261
9.1.2理解NGN261
9.1.3 NGN的特点262
9.1.4 ITU-T定义的NGN主要研究领域263
9.1.5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265
9.2.1 NGN协议267
9.2 NGN网络结构和协议267
9.2.2NGN网络框架268
9.3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组网技术269
9.3.1 组网原则与应该考虑的问题269
9.3.2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方案270
9.3.3软交换网络的组网方式271
9.4 NGN的发展273
9.4.1 NGN的两种演进策略273
9.4.2下一代的服务274
9.4.3 NGN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274
9.5小结276
缩略语277
参考文献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