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毒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毒理学
  • 周启星,孔繁翔,朱琳主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224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毒物与毒理学1

一、毒物及其分类1

二、毒理学及其发展3

第二节 环境毒物与生态毒理效应5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毒物5

二、环境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21

三、环境污染的人体健康效应24

第三节 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框架27

一、学科定义与内涵27

二、学科来源及发展28

三、分支学科及其相互关系31

四、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4

一、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意义36

第四节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展望36

二、今后研究展望37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39

第一节 基本概念39

一、毒物暴露与不良效应39

二、生物毒性与生态毒性39

三、半数致死剂量与半效应浓度41

四、最大允许浓度与临界浓度范围46

五、无作用浓度与安全极限48

六、蓄积毒性与BCF49

第二节 基本原理51

一、环境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原理51

二、环境毒物的结构-活性相关原理53

三、毒理作用的多层次效应原理56

四、毒理生态动力学原理61

五、环境毒物的生态适应性原理63

一、复合污染的基本内涵68

二、毒物浓度组合关系的直接支配作用68

第三节 联合效应广义理论68

三、对生物种类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影响71

四、生物作用部位的影响72

五、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矢量特性74

第三章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76

第一节 常规毒性试验76

一、急性毒性试验76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81

三、蓄积毒性试验86

四、毒性试验的方式及其标准化88

一、微宇宙法简介92

二、水生微宇宙毒性试验92

第二节 微宇宙毒性试验92

三、土壤微宇宙毒性试验96

第三节 分子及细胞生态毒理方法97

一、PCR-SSCP技术97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101

三、DNA损伤试验105

四、基因芯片技术114

五、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118

六、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119

七、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120

八、RAPD技术在DNA损伤检测中的作用123

第四节 生物致突变效应检测124

一、概述124

二、体外基因突变试验125

三、细胞遗传学试验127

四、体内基因突变试验130

第四章 污染暴露途径与作用模式133

第一节 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毒害过程133

一、毒害过程133

二、环境毒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毒害过程134

第二节 生态系统污染暴露及其途径140

一、污染暴露的类型140

二、环境毒物暴露途径141

第三节 毒作用机理143

一、形态变异143

二、细胞结构受损143

三、与细胞组分的化学结合144

四、影响酶活性145

五、遗传物质损伤146

一、毒物的转运151

第四节 毒作用的一般模式151

二、毒物对靶分子的作用155

三、毒性产生与表现过程158

第五章 污染的分子毒理与生态效应161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标志物161

一、概述161

二、细胞色素P450164

三、金属硫蛋白174

四、应激蛋白质182

五、第二阶段酶189

六、以氧化为介质的反应195

七、血红素和卟啉206

八、污染对酶的抑制作用207

九、脱氧核糖核酸(DNA)变化210

十、生物标志物的讨论212

一、对细胞的影响217

第二节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217

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219

第三节 个体及种群水平的毒性效应与评价220

一、对个体及种群的毒理效应221

二、污染对种群毒性的评价方法与应用230

三、种群分析的方法231

四、污染的种群毒性的评价应用236

五、毒性数据与种群模型之间的联系241

六、种群模型与主要环境问题的关系243

第四节 污染的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243

一、概述243

二、生态系统水平的效应试验249

三、基于生态系统水平试验数据的评价254

四、生态系统模型259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266

第五节 景观生态系统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66

二、生态毒理学对景观认识的必要性267

三、景观毒理学发展268

四、用计算机模拟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工具269

五、生态毒理学中的景观指示物269

第六章 污染物的毒激活及其影响因素275

第一节 污染物的形态转化与生物有效性275

一、污染物的生物转化与生物活化275

二、第一阶段反应276

三、第二阶段反应277

四、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278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激活过程279

一、毒激活的机理279

二、致癌物在体内的激活方式280

三、几种常见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281

一、温度284

第三节 环境因子的作用284

二、湿度285

三、光照285

四、环境pH值286

五、环境氧化-还原电位287

第四节 生物因子的作用287

一、植物287

二、动物288

第五节 营养因素的作用295

一、蛋白质295

二、脂质296

三、维生素类和无机盐类296

第六节 多因子的联合作用297

五、禁食297

四、糖类297

一、非生物因子联合作用298

二、生物因子的联合作用298

三、多种因子的联合作用299

第七节 污染物的联合作用300

一、毒物联合作用的类型301

二、联合作用类型的判断303

三、联合作用的机理304

四、联合作用研究实例305

第七章 重金属污染生态毒理学306

第一节 砷306

一、暴露途径与界面过程306

二、毒作用机理与生态毒性效应308

三、生态毒理效应及调控312

一、暴露途径与界面过程316

第二节 铅316

二、毒作用机理与生态毒性效应318

三、生态化学毒性效应及调控322

第三节 汞325

一、暴露途径与界面过程325

二、毒作用机理与生态毒性诊断327

三、生态化学毒性效应及调控331

第四节 镉334

一、暴露途径与界面过程334

二、毒作用机理与生态毒性诊断336

三、生态化学毒理效应及调控339

第五节 铜344

一、暴露途径与界面过程344

二、毒作用机理与生态毒性诊断346

三、生态化学毒性效应及调控350

一、环境污染源353

第八章 有机污染的生态毒理学353

第一节 农药353

二、毒性作用机理355

三、毒性效应361

四、调控措施364

第二节 环境激素366

一、环境污染源与作用机理366

二、确定环境激素的研究方法369

三、毒性效应370

四、调控措施371

第三节 多环芳烃372

一、环境污染源372

二、毒性作用机理375

三、环境归趋377

四、毒性效应378

一、环境污染源379

第四节 多氯联苯379

二、环境归趋380

三、毒性作用机理383

四、毒性效应385

五、调控措施386

第五节 酞酸酯类387

一、环境污染源387

二、毒性作用机理388

三、毒性效应389

四、调控措施391

第六节 兽药392

一、环境污染源392

二、毒性效应393

三、调控措施396

一、环境污染源398

第九章 无机气体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398

第一节 硫氧化物398

二、污染作用机理399

三、毒理效应400

第二节 氮氧化物402

一、氮氧化物的形式与形成过程402

二、对生物的影响402

第三节 臭氧404

一、环境污染源404

二、对生物的影响405

第四节 碳氧化合物407

一、环境污染源407

二、毒理效应408

三、污染物的作用机理408

一、环境来源和形成409

第五节 氟化物409

二、对生物的毒理效应410

第十章 污染生态风险评价412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412

一、环境激素与其他化学品污染问题412

二、生态风险及其特点413

第二节 风险评价的生态毒理学基础414

一、概述414

二、毒理学数据的作用414

第三节 生态风险评价及其程序415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史415

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417

第四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422

一、生态风险评价展望422

二、计算生态风险的新方法425

三、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430

第五节 五氯酚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研究431

一、五氯酚的暴露评价431

二、五氯酚的危害评价432

三、五氯酚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表征432

第六节 生态风险管理435

一、生态风险管理435

二、生态风险管理与生态风险评价的关系435

第十一章 污染生态毒理学研究展望436

第一节 新概念与研究方法改进436

一、联合毒性效应:“互作态”的新概念436

二、毒性试验:方法的可比性与标准化问题437

第二节 今后研究重点与展望439

一、新型疾病与环境污染的关系439

二、致毒过程与分子机理及生物标记441

三、污染环境的脱毒与缓解机理442

主要参考文献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