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0834643.jpg)
- 金泰廙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621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3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73页
- 主题词:劳动卫生;职业病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2
二、职业性病损3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6
四、职业卫生服务6
第二节 职业生命质量8
一、职业生命8
二、职业生命质量8
三、提高职业生命质量9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1
第三节 职业生理学11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6
三、劳动负荷的评价18
四、作业能力24
第四节 职业心理学29
一、社会心理因素30
二、职业紧张32
三、心身疾病36
第五节 职业病理学39
一、生产性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39
二、职业性病损的基本病理变化40
三、职业性病损的病理学诊断43
一、职业流行病学特点与应用44
第六节 职业流行病学44
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45
三、职业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7
四、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49
五、混杂和偏倚因素及其控制51
第七节 职业毒理学52
一、职业毒理学的研究内容52
二、职业毒理学的研究方法54
三、职业毒理学的实际应用55
第八节 职业工效学56
一、合理用力56
二、人体测量及应用58
三、机器设备和工具60
四、作业环境62
五、劳动组织63
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65
第一节 概述65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66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66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66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67
四、毒物在体内的过程68
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69
六、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70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72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72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72
三、生产性粉尘体内过程74
四、生产性粉尘对健康影响75
五、生产性粉尘的控制75
六、常见的生产性粉尘77
第四节 物理性有害因素79
一、高温作业80
二、低温作业81
三、异常气压82
四、噪声82
五、振动88
六、非电离辐射91
七、电离辐射93
第五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95
一、致病微生物95
二、寄生虫98
三、动物和植物99
第六节 心理因素99
一、单调作业99
二、夜班作业100
三、物理因素作业101
四、生产性毒物作业102
五、粉尘作业102
六、脑力作业103
第七节 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103
一、矿山103
二、冶金105
三、机械制造108
四、化学工业109
五、纺织工业110
六、农业劳动111
七、高新技术产业112
第三章 职业与健康115
第一节 神经、精神系统115
一、病因116
二、发病机制116
三、病理改变118
第二节 呼吸系统119
一、病因119
二、发病机制120
三、病理改变122
第三节 血液系统123
一、造血器官的解剖和功能123
二、引起血液系统损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125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血液系统的毒作用126
第四节 消化系统127
一、口腔病变128
二、胃肠病变128
三、中毒性肝损害129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131
一、毒理学特点131
二、致病因子131
三、职业性心血管系统损害132
第六节 肌肉骨骼系统133
一、致病因子134
二、病理改变135
三、损伤机理136
四、常见病损137
五、预防措施138
第七节 泌尿系统139
一、肾脏生理139
二、肾脏对毒物的易感性140
三、中毒性肾损伤的选择性141
第八节 生殖系统142
一、生殖过程142
二、生殖系统的生理调节142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与生殖健康143
第九节 感官系统144
一、生理和解剖144
二、致病因子144
三、病理改变145
四、主要职业性病损146
第十节 皮肤146
一、病因147
二、发病机制149
三、病理改变150
第十一节 免疫系统155
一、免疫学基础155
二、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57
三、职业性超敏反应158
四、诱导职业性超敏反应的变应源159
五、多重化学物过敏160
六、职业性超敏反应的处理161
第四章 职业病的诊断与防治162
第一节 职业中毒概述162
一、临床类型162
二、主要临床表现162
三、职业中毒的诊断164
四、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165
第二节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166
一、常见金属与类金属167
二、其它金属与类金属175
一、概述180
第三节 刺激性气体中毒180
二、氯气185
三、氮氧化物187
四、氨189
五、光气191
六、氟化氢192
第四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193
一、概述193
二、一氧化碳196
三、氰化氢198
四、硫化氢201
第五节 有机溶剂中毒203
一、概述203
五、甲烷203
二、苯205
三、甲苯、二甲苯209
四、二氯乙烷210
五、正己烷212
六、二硫化碳214
第六节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216
一、概述216
二、苯胺220
三、三硝基甲苯221
第七节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中毒224
一、概述224
二、氯乙烯225
三、丙烯腈227
四、含氟塑料228
五、二异氰酸甲苯酯230
六、二甲基甲酰胺232
第八节 农药中毒233
一、概述233
二、有机磷酸酯类农药236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43
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245
五、百草枯246
第九节 尘肺248
一、矽肺249
二、煤工尘肺255
三、硅酸盐尘肺257
四、其它尘肺262
五、有机粉尘及其引起的肺部疾患267
第十节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272
一、不良气象条件272
二、噪声283
三、振动289
四、电离辐射296
五、非电离辐射302
第十一节 职业性传染病305
一、炭疽(anthrax)305
二、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307
三、森林脑炎307
一、煤焦油和煤焦沥青所引起的皮肤病308
第十二节 职业性皮肤病308
二、石油及其分馏产品引起的皮肤病311
三、橡胶业职业性皮肤病313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损害314
五、合成树脂所致职业性皮肤病318
第十三节 职业性肿瘤321
一、职业性致癌因素321
二、常见的职业性肿瘤327
三、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329
第十四节 职业性五官疾病331
一、职业性眼病331
二、职业性耳鼻咽喉疾病340
三、职业性口腔疾病344
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346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347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及危险度评定347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350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355
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355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监测356
三、车间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359
四、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359
第三节 生物监测360
一、生物监测的特点361
二、常见生物监测类别362
三、生物监测策略363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364
四、生物接触的卫生标准364
第四节 作业场所卫生安全评价364
二、有害作业分级评价369
第五节 作业场所通风与照明372
一、作业场所的通风372
二、作业场所采光与照明390
第六节 个人防护用品397
一、防护头盔397
二、防护服398
三、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399
四、呼吸防护器400
五、防噪声用具401
七、复合防护用品402
六、皮肤防护用品402
八、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与保养403
第六章 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404
第一节 职业卫生服务404
一、职业卫生服务概念404
二、职业卫生服务内容405
三、职业卫生服务模式405
四、我国的职业卫生服务特点407
第二节 健康监护408
一、医学监护408
二、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411
三、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413
第三节 作业场所健康促进416
一、作业场所健康促进意义417
二、职业卫生与安全419
三、作业场所健康促进规划与评价422
第七章 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426
第一节 职业病防治法426
一、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化的发展426
二、职业病防治法427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429
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429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430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431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433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435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437
七、其他配套法规438
第三节 职业卫生标准439
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439
二、生物接触限值444
三、化学致癌物职业接触“限值”445
四、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445
第四节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446
一、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446
二、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448
四、事故处理与卫生监督449
三、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监督与管理449
第五节 国际职业卫生法规与管理450
一、国际性职业安全卫生机构450
二、德国职业安全卫生的历史、法规与体制451
三、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的法规与体制454
第八章 职业安全457
第一节 概述457
一、职业安全的意义和任务457
二、职业伤害的范围、分类458
四、车辆伤害461
三、高处坠落461
五、电击伤害461
一、物体打击461
第二节 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461
二、机械伤害461
六、操作事故所致伤害462
第三节 职业伤害流行病学463
一、职业伤害分布特征463
二、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464
三、职业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65
四、职业伤害的调查与评估467
第四节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事故预防对策469
一、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政策470
二、职业安全事故预防对策与措施471
第一节 职业卫生监督的内容475
一、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475
第一章 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475
第二部分 实习部分475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处理476
三、卫生行政处罚476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分析477
一、某鞋业有限公司正己烷中毒事故477
二、某电镀厂三氯乙烯中毒事故479
第三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级管理480
第二章 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审查482
第一节 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审查程序482
一、审查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计划任务书482
二、审查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482
八、竣工验收483
六、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效果鉴定483
七、审批“三同时”竣工验收审批表483
四、审批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审批表483
三、审查初步设计和工业卫生篇章483
五、施工的监督检查483
第二节 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审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484
一、可行性研究阶段485
二、初步设计阶段485
三、施工设计和施工阶段485
四、竣工验收阶段485
第三节 现场测试486
第四节 竣工验收标准486
一、测试项目的达标率及超标率486
二、测试项目综合评价指标487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488
第三章 职业卫生调查488
第一节 职业卫生调查形式488
二、职业卫生专题调查489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490
第二节 职业卫生调查步骤490
一、准备阶段490
二、实施阶段492
三、总结阶段492
第三节 职业卫生调查示例493
一、机械制造工业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493
二、铅接触效应早期检测指标的筛选495
二、样品的采集499
一、检测前的准备499
第一节 生产环境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的质量保证499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中化学有害因素检测499
三、样品的运输和保存500
四、样品的预处理500
五、分析测定500
六、计算501
第二节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表示方法与计算501
一、气体体积换算法501
二、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501
三、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计算502
第三节 空气中几种有害物质测定方法502
一、铅502
二、镉505
三、苯、甲苯、二甲苯506
四、对硫磷(1605)511
第五章 生产环境中粉尘的检测513
第一节 粉尘浓度的测定513
一、总粉尘浓度测定(滤膜质量法)513
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514
第二节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溶解涂片法)516
第三节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517
一、焦磷酸质量法518
二、X线衍射测定法519
第四节 石棉纤维计数测定(滤膜/相差显微镜法)521
第六章 物理因素及其对人体作用的检查526
第一节 气象条件及其对人体作用的检查526
一、气象条件的测定526
二、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反应的检查535
第二节 噪声测量及听力测定537
一、作业环境噪声的测量537
二、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测定540
第三节 振动及其对人体影响的检查542
一、振动的测量542
二、振动作业工人体检546
第四节 射频辐射测量548
一、微波辐射的测量549
二、超高频辐射的测量550
三、高频电磁场场强的测量550
第五节 物理因素测定结果的分析与评价551
第七章 工效学评价方法553
第一节 人体测量553
第二节 动作分析560
第八章 职业生理检查方法564
第一节 体力劳动能力与负荷的常用指标564
第二节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方法566
第九章 工业通风系统的测定与评价573
第一节 评价目的及内容与步骤573
一、目的573
二、内容与步骤573
第二节 局部通风除尘排毒系统效果评价581
一、排风罩的评价581
二、通风管道的评价582
三、通风机的评价582
四、净化装置的评价583
一、样品的收集584
第十章 生物材料中有害物(代谢物)或生化指标测定584
第一节 样品的收集与贮存584
二、样品的贮存585
第二节 测定方法与检测指标的选择586
一、样品的预处理586
二、检测方法587
第三节 质量控制588
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588
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588
二、“未检出值”的判断与处理590
三、实验结果的正确表达590
四、结果的统计分析590
一、有效数字和数据的取舍590
第四节 生物材料测定结果的分析590
第五节 生物材料中常见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的测定591
一、铅591
二、镉593
三、甲苯593
四、三氯乙烯597
五、一氧化碳600
六、有机磷农药601
七、尿中肌酐602
主要参考文献604
附录1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编号与名称605
附录2 法定职业病名单610
附录3 职业接触限值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