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0835497.jpg)
- 张之恒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0993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史前考古学1
一 考古学年代和考古学文化2
二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关系2
三 史前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2
(一)体质人类学3
(二)考古动物学3
第二节 史前时代的分期4
(三)考古植物学4
一 旧石器时代5
二 中石器时代5
三 新石器时代6
四 铜石并用时代7
五 青铜器时代8
六 早期铁器时代8
第三节 生态环境对史前文化的影响9
一 生态环境在史前文化发展中的作用9
二 生态环境对史前文化区系的影响10
三 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12
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和分期及文化特征14
一 华北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文化15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15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16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17
二 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18
三 长江流域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18
四 华南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19
五 青藏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20
一 古代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和论争23
第一节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23
第二章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23
二 进化论与特创论的斗争25
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起源理论的确立27
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诞生28
一 欧洲近代考古学对中国近代史前考古学的影响28
二 1949年前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31
三 1921—1949年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33
第三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37
一 北京人遗址的继续发掘和研究37
二 全国性的发掘和研究40
三 现代科学技术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的应用46
第三章 旧石器的考古方法49
第一节 旧石器制作与分类49
一 旧石器制作49
(一)预备石料50
(二)旧石器制作53
二 旧石器的分类68
三 旧石器各种器型的分类72
(一)第一类工具72
(二)第二类工具74
(三)非成品的分类83
第二节 旧石器研究84
一 石制品属性84
(一)石材和石质84
(二)石材表面形状84
(三)表面性状85
二 石片分析85
三 石片石器分析94
(一)构成石器的诸属性94
(二)石器属性的归纳98
(一)复原剥片技术99
四 剥片技术分析99
(三)细微石片疤的分析99
(二)剥片技术发挥的作用101
五 石制品的拼对102
六 旧石器绘制方法103
第三节 打制石器的制作使用与使用痕迹研究104
一 打制石器的制作与使用调查104
二 使用痕迹研究107
第四节 旧石器辨伪108
一 自然力形成的伪石器108
二 如何识别伪石器110
一 太古代至元古代116
二 古生代116
第四章 地史和古生物116
第一节 人类产生前生物的演化116
三 中生代117
四 新生代118
第二节 人类产生后生物的演化119
一 早更新世的动物群120
二 中更新世的动物群120
三 晚更新世的动物群120
第三节 第四纪冰期对古生物和古人类的影响122
第四节 生物演化的规律123
第五章 人类的产生124
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124
一 进化的证据125
二 进化的过程125
第二节 关于人类产生的几个问题127
一 人和猿的界限是什么127
二 关于劳动的涵义127
三 从猿到人的过渡127
一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分期130
第一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述130
第六章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30
二 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的流动和扩散133
三 直立人(猿人)的体质形态、文化特征、社会经济和社会形态134
(一)体质形态134
(二)文化特征、社会经济和社会形态134
第二节 华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38
一 元谋人138
二 观音洞文化140
三 百色文化142
(二)石制品的特征143
(一)百色地区的地理概况和出土石器的层位143
(三)百色地区石器的年代145
四 万寿岩灵峰洞出土的石器145
第三节 长江中上游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46
一 建始县高坪的人牙化石147
二 郧西县白龙洞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147
三 郧县梅铺和曲远河口的直立人化石148
(一)梅铺人牙化石148
(二)青曲镇曲远河口的两具颅骨化石148
四 石龙头文化遗存150
五 沅江和澧水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151
六 关于巫山龙骨坡发现的人类化石及石器问题152
(一)龙骨坡发现的化石与石制品152
(二)学术界对龙骨坡人类化石的评论152
(三)对巫山龙骨坡出土石制品的评述153
第四节 长江下游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53
一 水阳江两岸发现的石器地点群154
二 江苏句容放牛山石器地点156
三 安徽繁昌人字洞出土的石、骨器及其争议157
(一)人字洞动物群的时代和性质157
(二)人字洞出土的石、骨器及其争议158
(一)南京人化石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发现经过162
第五节 长江下游的晚期直立人162
一 南京人162
(二)地层堆积163
(三)人化石163
(四)南京人的体质特征167
(五)南京人的地质时代和年代168
二 和县人169
(一)和县人的体质特征170
(二)和县人的地质时代和年代170
(三)和县猿人时期的生态环境171
第六节 黄河中下游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71
二 西侯度文化172
一 豫西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172
三 匼河文化174
四 鲁中南山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76
第七节 秦岭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76
一 蓝田人(公王岭蓝田人)177
(一)地质时代和生态环境177
(二)人类化石178
(三)文化遗物178
二 陈家窝人180
(一)旷野地点发现的石器182
三 洛南人182
四 洛南盆地的旧石时代早期文化182
(二)洞穴遗址183
第八节 洛河下游(大荔、?城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84
一 地层堆积和时代184
二 石制品186
(一)DT18地点的石制品186
(二)DY15地点的石制品187
三 文化分期、文化时代与文化性质191
(一)文化分期、文化时代191
(二)文化性质192
第九节 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3
一 岑家湾遗址、半山遗址、霍家地遗址193
(一)岑家湾遗址193
(二)半山遗址194
(三)霍家地遗址195
二 小长梁遗址196
(一)地质时代和年代196
(二)石制品196
三 东谷坨遗址198
(一)石器的地质时代和年代199
(二)石制品的特征200
第十节 北京人及其文化203
一 地层堆积、地质时代和年代204
二 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207
(一)头骨特征208
(二)牙齿特征209
(三)肢骨特征209
三 文化遗存211
(一)石制品211
四 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218
(二)骨、角器218
(三)用火遗迹218
第十一节 中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219
一 金牛山文化219
二 庙后山文化221
(一)地层堆积和时代221
(二)人类化石221
(三)文化遗存221
(四)生态环境224
一 关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划分的不同意见及存在的问题230
第七章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230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和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230
二 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分布232
三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特征233
(一)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境内的生态环境233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特征233
四 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234
第二节 华南地区的早期智人及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235
一 桐城人、水城人及其文化235
(一)桐城人及其文化235
二 马坝人237
(二)水城人及其文化237
第三节 长江流域的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238
一 沅江和澧水流域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238
(一)沅江流域的旧石器238
(二)澧水流域的旧石器239
(三)沅江和澧水流域旧石器的共同特征和区别240
二 长阳人、巢县人241
(一)长阳人241
(二)巢县人242
(一)地层堆积和时代243
三 鸡公山文化(下文化层)243
(二)文化遗存244
第四节 泾、渭河流域的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247
一 泾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247
(一)姜家湾和寺沟口石器地点247
(二)窑头沟和鸭儿沟的文化遗存247
二 大荔人及其文化248
(一)大荔人的时代和体质特征248
(二)大荔人文化250
第五节 丁村人及其文化253
一 地层堆积、地质时代和年代254
二 丁村人的体质特征255
三 文化遗物256
四 社会生产和生活环境258
第六节 许家窑人及其文化259
一 地层堆积、地质时代和年代259
二 许家窑人的体质形态260
三 文化遗物261
(二)文化遗物265
(一)地层堆积、地质时代和年代265
一 周口店第15地点265
四 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265
第七节 北京地区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265
二 周口店第4地点(新洞)269
(一)洞穴堆积、地质时代和年代269
(二)新洞人类牙齿化石270
三 马家坟石器地点271
第八节 东北地区的鸽子洞文化271
一 地层堆积和地质时代272
二 文化遗存272
三 生态环境274
一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层堆积之特征277
(一)生态环境和地层堆积277
第八章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77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特征277
(二)文化堆积之特征278
二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280
三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特征282
四 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和社会形态283
第二节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84
一 东南沿海地区晚期智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概述284
二 柳江人285
四 福建三明万寿岩船帆洞遗址286
三 白莲洞遗址286
五 台湾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88
(一)左镇人288
(二)长滨文化289
(三)网形文化290
第三节 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90
一 贵州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91
二 云南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95
三 青藏高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295
(二)夏达错东北岸旧石器地点296
(一)小柴达木湖遗址296
(三)哈东淌、却得淌旧石器地点297
(四)苏热石器地点297
(五)卢令石器地点298
(六)多格则与扎布地点的旧石器299
第四节 长江上游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301
一 资阳人301
二 富林文化302
三 铜梁文化304
四 烟墩堡的旧石器306
一 燕儿洞的晚期智人化石和文化遗存307
第五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307
二 鸡公山文化遗存(上文化层)308
三 仙人洞和吊桶环文化遗存309
四 莲花洞的智人化石和动物群310
五 三山文化310
第六节 泾、渭河流域的晚期智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314
一 泾河、渭河上游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314
二 洛河流域的育红河文化314
(一)动物化石和地质时代315
(二)石制品315
第七节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317
一 小南海文化318
二 下川文化、丁村7701地点和灵井文化遗存320
(一)下川文化320
(二)灵井文化遗存324
三 薛关文化遗存327
第八节 北方草原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330
一 小石器文化传统331
(一)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331
(二)峙峪文化333
(三)小南海文化336
(四)虎头梁文化遗存338
第九节 华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存340
一 水洞沟文化341
二 薛关文化遗存343
第十节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347
一 洞穴堆积和时代347
二 体质特征和种族348
三 文化遗物349
四 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352
五 原始宗教信仰353
一 辽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354
第十一节 中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354
二 松花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355
三 嫩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358
四 黑龙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360
附录Ⅰ 人类骨骼的鉴定365
一 鉴定人类骨骼的重要意义365
二 人类骨骼的结构和形态365
(一)人体骨骼的一般概念365
(二)人体骨骼的形态特征366
三 人体骨骼的性别鉴定378
(一)头颅骨的男女性别特征379
(二)下颌骨的男女性别特征380
(三)骨盆的性别特征380
四 人体骨骼的年龄估计383
(一)从牙齿的发育和磨耗程度估计年龄383
(二)根据颅骨骨缝愈合程度估计年龄387
(三)从四肢骨骨骺的愈合估计年龄388
附录Ⅱ 古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390
一 能人(Homo habilis)390
二 匠人(Homo ergaster)391
三 直立人(Homo erectus)392
四 智人(Homo sapiens)395
附录Ⅲ 第四纪常见哺乳动物化石的鉴定396
一 哺乳动物的特征与分类396
(一)哺乳动物的特征396
(二)哺乳动物的分类396
二 哺乳动物的骨骼构造398
(一)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398
(二)哺乳动物的骨骼构造399
三 哺乳动物化石鉴定409
(一)哺乳动物化石鉴定步骤409
(二)第四纪常见哺乳动物化石鉴定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