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存在与本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存在与本源
  • 杨克忠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12041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存在主义-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存在与本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从老子的存在论思想说起1

1.1 老子开创了我国的本体论1

1.2 若干个词义之辨识2

1.2.1 关于“存在”的词义辨识2

1.2.2 “存在”是“是”与“在”的对立统一3

1.2.3 “存在”“自然”“实存”与“实在”5

1.2.4 “实体”与“本原”和“本因”与“本源”6

1.3 “有”与“无”及“虚”与“实”的关系8

1.3.1 “有”与“无”两个概念之诸说8

1.3.2 “有”“无”与“体”“用”9

1.3.3 “有”与“无”的相对存在性10

1.3.4 “有”与“无”的存在论意义11

1.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存在论思想12

1.4.1 “道”和“一”12

1.4.2 “道生一”析义13

1.4.3 “二”是“一”的扬弃和“二”的规定性14

1.4.4 二生三15

1.4.5 “三”和“万物”的释义15

1.4.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释义16

1.4.7 “道”与“一”就是“本因”与“本源”18

1.5 从李约瑟疑题说到重构存在论19

1.5.1 李约瑟疑题19

1.5.2 我国哲学的存在论缺失和传统思维模式之不足19

1.5.3 提出有关认识观和存在论的两个假说21

2 超越唯人观的求真26

2.1 唯人观和非唯人观26

2.1.1 唯人观及其特征26

2.1.2 提出非唯人观的理由28

2.1.3 孔学和老学中的非唯人观31

2.2 非唯人观的认识发展31

2.2.1 非唯人观并不否认认识主体是人31

2.2.2 非唯人观并不是自然主义33

2.2.3 认识发展的三个层次33

2.3 经验论、怀疑论和唯理论34

2.3.1 经验论和实在主义34

2.3.2 怀疑论和笛卡尔、休谟35

2.3.3 康德的认识论和存在观36

2.3.4 辩证法和黑格尔38

2.3.5 客观辩证法39

2.4 真和求真39

2.4.1 真实与虚幻39

2.4.2 “真”和“真理”及求真的基础40

2.4.3 “求真”的理论和判据41

2.5 感知与求真43

2.5.1 感知心理活动与求真43

2.5.2 求真必须超越感知44

2.6 理念与求真45

2.6.1 基于理念的和基于经验的求真45

2.6.2 逻辑与求真46

2.6.3 求真必须超越传统实在论48

2.7 数学与求真49

2.7.1 数学对象的存在性49

2.7.2 数学方法的能与不能50

2.7.3 对称性及其破缺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53

2.7.4 虚实对称性的存在论意义54

3 存在论58

3.1 存在论的缘起和发展58

3.1.1 “存在”和存在论概念58

3.1.2 存在论在中国缘起于老子59

3.1.3 西方存在论的缘起59

3.1.4 存在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朴素的非唯人观60

3.1.5 存在论发展的第二阶段——神学的存在观61

3.1.6 存在论发展的第三阶段——近代存在哲学62

3.1.7 存在论发展的第四阶段——现代存在哲学62

3.2 “存在”问题的探索64

3.2.1 存在问题的三个迷宫64

3.2.2 “发生”与“存在”65

3.2.3 存在观必须突破实在主义和存在主义67

3.3 存在的范畴和广义的存在69

3.3.1 存在的分类和范畴69

3.3.2 形式性的外在规定性和“道”的有无二重性71

3.3.3 存在与意义和存在性的二重性71

3.3.4 广义的存在72

3.4 存在的“纲”“目”和“性”73

3.4.1 存在的三“纲”概念的提出73

3.4.2 对三“纲”概念的初步阐述74

3.4.3 存在的“目”和“性”75

3.4.4 存在的三纲分解76

3.4.5 存在者76

3.5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78

3.5.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78

3.5.2 亚里士多德忽略了时间79

3.5.3 关于“目的因”和“目的性”81

3.5.4 形式因的次级分解:目的因、动力因、形态因83

4 存在者分析87

4.1 存在者的表示和性质87

4.1.1 存在者存在性表示的完备性87

4.1.2 存在者主谓结构分析及其二重性88

4.1.3 存在性的转化和三纲对存在者的作用89

4.1.4 现实的实在者的存在性90

4.1.5 中性存在者和存在者的相对性与层次性91

4.1.6 存在性的互补性和辩证性92

4.2 时间纲的存在者92

4.2.1 时间的存在性92

4.2.2 时间的第一种形式:曾在和将在95

4.2.3 时间的第二种形式:历时性与共时性96

4.2.4 时间的第三种形式:内时间性和外时间性及时间的性质分析97

4.2.5 时间的相对独立性和时间性投射及存在性投射99

4.3 质料纲的存在者101

4.3.1 实在者与虚在者的存在性101

4.3.2 实在者和虚在者中的对称性103

4.3.3 实在者和虚在者的独立性104

4.3.4 一切现实的存在者都是虚实复合性的105

4.3.5 虚实对称性和质料性投射106

4.4 形式纲的存在者107

4.4.1 在境和不同在境中的显在者107

4.4.2 潜在者与显在者的关系108

4.4.3 潜—显转化、潜—显变换和形式投射110

4.4.4 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性都是盖然的111

4.4.5 潜、显、虚、实四种存在性之间的可变性和存在论的承诺112

4.4.6 形式性、质料性和时间性的相互独立性113

4.4.7 潜在者与虚在者的关系114

4.5 形式性分析116

4.5.1 形式性分析的意义116

4.5.2 目的性的存在性117

4.5.3 形态性的存在性117

4.5.4 动力性的存在性和目的性与动力性对存在者存在性的影响118

4.6 一些重要的存在者的存在性119

4.6.1 事物、事件、经历的存在性以及事件与事实、事态的区别119

4.6.2 物质的存在性120

4.6.3 空间的存在性121

4.6.4 运动和能量、质量的存在性122

4.6.5 功能和结构的存在性123

4.6.6 意识的存在性和名实之辩124

4.6.7 量纲的存在性124

4.7 存在者的多样性、互补性、层次性和在境对存在者的存在性的影响125

4.7.1 对象存在者存在性的多样性和在境125

4.7.2 不同存在性的互补性126

4.7.3 存在性和存在者的层次性127

4.7.4 在境中存在者的存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128

4.8 本体和本原129

4.8.1 本体和本原的概念129

4.8.2 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和自因性130

4.8.3 布鲁诺提出的“本原”二重性观132

4.8.4 “道”的本体论意蕴132

4.8.5 本因和本源的概念133

5 可能世界141

5.1 可能世界的观念141

5.1.1 老子的二元世界观141

5.1.2 柏拉图的二世界和三世界说141

5.1.3 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及其意义142

5.1.4 怀特海的二世界说142

5.1.5 普朗克的三世界说143

5.1.6 波普尔的三世界说及其进一步细分144

5.1.7 邬焜的四世界说145

5.1.8 卡斯蒂的三世界说145

5.1.9 可见、可测、可知的世界和虚拟世界145

5.2 世界决定于存在者的存在性147

5.2.1 存在性和存在者的表示147

5.2.2 由不同的存在者构成不同的世界147

5.2.3 可能世界的存在来自超越现在、实在和显在的存在性149

5.2.4 由存在性决定的多种类世界149

5.3 实存世界和价值世界150

5.3.1 实存世界和实在者世界150

5.3.2 物质世界和显在者世界151

5.3.3 建立在象征意义说上的价值世界152

5.3.4 潜在价值和潜在的价值世界153

5.4 非实存世界153

5.4.1 曾在者世界和将在者世界153

5.4.2 虚在者世界和虚拟世界154

5.4.3 潜在者世界和可能世界155

5.5 多宇宙说155

5.5.1 世界、在境和宇宙155

5.5.2 恩格斯的宇宙学原理156

5.5.3 刘易斯的多宇宙观156

5.5.4 现代的多宇宙观的三种基本证明157

5.5.5 “多世界诠释”和无限多宇宙模式158

5.6 对实存宇宙的自然观及其拓展158

5.6.1 自然观和它的二次拓展——由宏观拓展出微观和宇观158

5.6.2 钱学森的渺观、徼观说和冯达甫的“玄之又玄”解160

5.6.3 徼观和渺观是实存宇宙自然观的第三次扩展161

5.6.4 透过世界帷幕看宇宙163

6 实存的存在者之形成:构成、化成和生成166

6.1 实存的存在者和它之形成问题166

6.1.1 实存的现实世界和实存存在观166

6.1.2 实存的存在者的特征和种类167

6.1.3 实存的存在者的形成问题167

6.1.4 传统的构成论和对它的超越168

6.2 结构主义和它的启发意义170

6.2.1 构成观的扩展170

6.2.2 结构主义和皮亚杰的构成论观170

6.2.3 后结构主义给予构成论的启发和广义结构概念172

6.3 化成性形成的存在者173

6.3.1 化成性形成的存在者173

6.3.2 化成与构成两种形成的主要差别173

6.3.3 构成性形成的存在论缺陷和超越175

6.3.4 构成者与生成者最基本的差别表现在时间性176

6.4 生死观与生成论177

6.4.1 西方的生死观177

6.4.2 中国古代的生死观178

6.4.3 西方哲学中的生成观179

6.4.4 生物体的存在性特征180

6.5 演化、进化与生命182

6.5.1 演化与进化182

6.5.2 有神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辩和引出的实存问题182

6.5.3 生命科学的崛起183

6.5.4 生命体的存在性184

6.5.5 生物生成过程可能源于一种对称性破缺185

6.6 衰亡性及它与时间性的关系187

6.6.1 克尔凯郭尔生死观的有限性观念及其存在论意义187

6.6.2 海德格尔的“必死性”和“向死的存在”的意义188

6.6.3 以“衰亡性”取代“必死性”概念189

6.6.4 衰亡和生成的三纲内在的自因性推动190

6.7 存在是生成与衰亡的统一191

6.7.1 生成的一般意义和基本类型191

6.7.2 生成与衰亡的存在性和并协性193

6.7.3 自组织性和在生成与衰亡中的作用194

6.7.4 生成与构成的区别和联系195

7 关系、中介和语言199

7.1 关系199

7.1.1 关系和关系境域199

7.1.2 关系的性质200

7.1.3 关系的类别201

7.1.4 作为哲学基本命题的三个关系202

7.2 中介和工具203

7.2.1 中介的性质及其与关系的比较203

7.2.2 中介的类别和中介世界205

7.2.3 技术—工具的存在性206

7.3 符号、数字与语言208

7.3.1 符号和数字208

7.3.2 语言的存在性209

7.3.3 弗雷格对“数”和“思想”的存在性的观点210

7.3.4 语言与言语211

7.3.5 语言的中介性213

7.4 中介的进化、发展和革命214

7.4.1 中介的进化214

7.4.2 语言的发展问题215

7.4.3 中介的抽象化、数字化发展216

7.4.4 中介革命218

8 思维221

8.1 思维活动221

8.1.1 大脑和心理学概念的初步分析221

8.1.2 思维的存在性初探及其二重性表述223

8.1.3 大脑和思维在存在论层面上的特征224

8.1.4 记忆和本能及意识和遗忘225

8.1.5 思维活动的整体特征228

8.1.6 思维空间问题229

8.2 思维能力231

8.2.1 思维能力和内显在231

8.2.2 潜虚抉择的生成和它在思维活动中的关键作用232

8.2.3 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以及集体无意识235

8.2.4 思维的存在性分析237

8.3 若干心理活动的存在性分析237

8.3.1 理性认识及其缺陷的存在论分析237

8.3.2 非理性认识和思维概念的扩延238

8.3.3 回忆与沉思239

8.3.4 学习和实践240

8.3.5 知识与命题态度242

8.4 思维的自我超越243

8.4.1 思维进化的存在性特征243

8.4.2 想象和自我意识245

8.4.3 意志、幻想和灵感246

8.4.4 自我超越意味人的继续进化248

9 信息和虚拟252

9.1 信息的性质252

9.1.1 信息的传统意义252

9.1.2 唯人观的信息和信息的价值253

9.1.3 信息的存在和特征254

9.1.4 信息的存在性254

9.1.5 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差异和它的拟在性255

9.1.6 存在者的内在信息性和外在信息传递的存在性特征256

9.2 “实存”的信息意义257

9.2.1 “实存”的性质257

9.2.2 事实现实和虚拟现实258

9.2.3 信息的形式性259

9.2.4 数字化发展260

9.3 虚拟实在和拟在者261

9.3.1 模拟与虚拟的存在性差别261

9.3.2 虚拟实在的意义262

9.3.3 虚拟现实与物质实在的区别263

9.3.4 虚拟的三个层次和多世界264

9.3.5 虚拟现实的意义和特征265

9.3.6 虚拟实在的有效性266

9.4 虚拟认识和主体性问题267

9.4.1 虚拟思维、虚拟认知和虚拟抉择267

9.4.2 虚拟认知的局限与突破269

9.4.3 虚拟中的存在性变换和拟在者世界271

9.4.4 拟在世界中自我的存在性问题272

9.4.5 自我异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和良性自我异化的效果273

10 因果问题和时间性现象276

10.1 因果性和因果律问题276

10.1.1 因果问题和休谟等人的因果观276

10.1.2 因果的时间性279

10.1.3 因果性的存在性源于内时间性279

10.1.4 因果性、因果关系和因果律的存在性和三者的关系280

10.1.5 “第一因”问题和本原的自因性282

10.2 观测、概率和或然性283

10.2.1 观测的可靠性问题283

10.2.2 观测与三观的关系284

10.2.3 概率解释的探索285

10.2.4 或然性的存在论起源285

10.2.5 概率的意义287

10.2.6 或然性的存在是因为存在者具有时间性288

10.3 不可逆性、有序性和自组织性的存在性分析289

10.3.1 实存世界的基本原理之一——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存在性289

10.3.2 不可逆性的存在性分析291

10.3.3 有序性和自组织性的存在性特征292

10.4 统计关联和量子力学中若干问题的探析294

10.4.1 相互作用网络和因果网络294

10.4.2 观测对微观客体的存在性的影响295

10.4.3 波粒二重性问题和互补原理296

10.4.4 真空和真空元的存在论解释297

11 真、善、美的存在论意义300

11.1 真、善、美的存在性300

11.1.1 真、善、美是“本因性”的价值判据300

11.1.2 善的存在性301

11.1.3 美的存在性304

11.1.4 真的存在性307

11.2 真、善、美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308

11.2.1 真、善、美三者之间的相关性308

11.2.2 真、善与美的相关关系309

11.2.3 真、善、美的独立性及其本因性意义311

11.3 信仰与哲学311

11.3.1 信仰和宗教的起源311

11.3.2 科学信仰和信仰感情312

11.4 真、善、美的终极探求313

11.4.1 至真、至善、至美的存在性313

11.4.2 只有成功的存在论才能使宗教回归哲学315

12 时间和生成性——传统存在论三大缺失的进一步探索320

12.1 “有生于无”的意义320

12.1.1 进一步探索传统存在论三大缺失的必要性320

12.1.2 《老子》第四十章 的重要性320

12.1.3 “有生于无”在于“是”向“在”的展开321

12.1.4 “弱者道之用”的存在论意义321

12.1.5 “反者道之动”的存在论意义322

12.2 存在性分析方法322

12.2.1 存在者的种类和可分析性322

12.2.2 存在性分析方法323

12.2.3 存在性投射和正反虚实投射的不对称性324

12.3 时间起源问题327

12.3.1 对时空的总体看法327

12.3.2 时间观问题328

12.3.3 关于时间起源的若干论说329

12.3.4 由大爆炸和存在者共同创生的时间起源说331

12.3.5 普利高津的时间起源的共生模型和徼观中的宇宙332

12.3.6 怀特海和海德格尔的泛起说333

12.4 有关宇宙创生的若干问题和ABC共生模型334

12.4.1 既在的宇宙创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334

12.4.2 场的存在性336

12.4.3 体现“有生于无”的ABC三纲共生模型336

13 以基元作为本源性存在者的探索341

13.1 粒子生成观的思想基础341

13.1.1 本源的存在性特征和本源性要求341

13.1.2 对基元的本因性要求是三个本源性要求和价值性指向342

13.2 基元的性质342

13.2.1 对象存在者的初步设定和思路342

13.2.2 基元的“个数”和本源的终极性特征343

13.2.3 以夸克作为基元的本源性343

13.2.4 求索中的主要问题344

13.3 夸克作为生成粒子的基元的假设345

13.3.1 传统粒子模型的理论缺陷345

13.3.2 一切存在者都具有内时间性的推测和广义生成的意义346

13.4 玻尔的能级与跃迁假说347

13.4.1 将玻尔的电子能级与跃迁原理推广至夸克的设想347

13.4.2 夸克能级假说的意义348

13.5 粒子的生成性349

13.5.1 对质量起源问题的思考349

13.5.2 夸克生成强子的交并模型350

14 真空的性质和粒子生成统一描述之可能353

14.1 宇宙和真空的性质353

14.1.1 宇宙的存在性与终极性意义353

14.1.2 宇宙就是夸克世界353

14.1.3 宇宙中自由夸克的稳定性354

14.2 真空及其二元性假说354

14.2.1 真空的存在性和麦克斯威尔的真空概念354

14.2.2 真空元及其二元性假说355

14.2.3 宇宙空际中真空的分类356

14.2.4 绝对真空的存在性357

14.2.5 真空比的存在论意义357

14.3 粒子的夸克组合形式358

14.3.1 强子的夸克组态所遵循的原理358

14.3.2 由夸克的宇称决定重子的夸克组合359

14.4 重子和夸克的质量推测360

14.4.1 对强子的质量形式的推测360

14.4.2 对强子的能级系数的推测360

14.4.3 夸克的最可几质量361

14.4.4 电子质量的导出362

14.4.5 基础重子的质量方程及其质量谱362

14.4.6 真空元和交事件假说及对应原理的有效性问题讨论364

14.5 重子的结构方程及其意义365

14.5.1 由真空元构成的重子结构方程365

14.5.2 为什么最轻的轻子和重子——电子和质子是稳定的365

14.5.3 对“夸克囚禁”问题的进一步说明366

14.5.4 对波粒二重性问题的解释367

15 本然常数370

15.1 本然常数的意义370

15.1.1 探索自然常数起源的必要性370

15.1.2 作为基本关系的度只能是常数370

15.2 无量纲的本然常数372

15.2.1 两个常用的常数π和e的本源性372

15.2.2 基础夸克的质量比等于黄金分割率的存在性373

15.2.3 真空比、精细结构常数和黄金分割率的意义374

15.2.4 质子、中子、电子相互之间的质量比375

15.2.5 由“3”的本然性到混沌常数的意义376

15.3 若干重要的有量纲的本然常数377

15.3.1 再论电子的存在论意义377

15.3.2 轻子质量方程的探索和μ/e质量比的导出378

15.3.3 普朗克常数与光速的并协性意义379

15.3.4 小结380

16 宇宙起源的存在性探索383

16.1 宇宙大爆炸时的夸克世界383

16.1.1 大爆炸前夕的夸克世界383

16.1.2 粒子在大爆炸中的生成383

16.2 ABC共生模型383

16.2.1 ABC共生和存在者内时间的意义383

16.2.2 宇宙时间和真空的起源384

16.3 引力场的本源性质385

16.3.1 真空对物质世界的影响385

16.3.2 万有引力与斥力的存在性386

16.3.3 宇宙平衡条件386

16.4 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设想387

16.4.1 光和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性387

16.4.2 对暗物质、暗能量与重子物质的关系的理解387

16.4.3 对暗物质的一种可能的解释388

16.4.4 对暗能量的一种可能的解释388

16.5 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与宇宙起源的设想389

16.5.1 反宇宙的存在性389

16.5.2 宇宙物质不对称性、萨哈罗夫条件和宇宙大爆炸起源的设想390

附录393

1 有关微观物理观念的摘要393

2 本书中的物理量符号401

3 本书涉及的和推算的若干自然常数401

4 部分外国人名录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