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通信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承恕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0549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通信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总论1
1.1 通信网的组成、功能和网络体系结构1
1.1.1 通信网概念及其发展过程1
1.1.2 通信网的组成和功能2
7.1.1 引言 (3Q3
1.1.3 通信网的网络体系结构6
1.2 网内通信业务分析29
1.2.1 通信业务量理论29
1.2.2 排队论概论及网内通信业务分析31
1.2.3 M/M/1排队模型(等待系统)39
1.2.4 网内业务量性能指标41
1.2.5 立接制交换线群44
1.2.6 缓接制交换线群49
1.2.7 提高系统效率措施52
1.3 路由选择、流量分配与控制53
1.3.1 路由选择53
1.3.2 流量分配与控制60
1.4 多址接入62
1.4.1 概述62
1.4.2 固定分配方案63
1.4.3 随机接入技术64
1.4.4 集中式按需分配76
1.4.5 分布式按需分配80
1.4.7 接入网概念82
1.4.6 混合方案82
2.2.1 电路交换系统组成87
第2章 交换87
2.2 电路交换87
2.1 引言87
2.2.2 电路交换工作过程88
2.3 分组交换92
2.3.1 数据交换方式92
2.3.2 分组交换原理93
2.3.3 分组交换网96
2.3.4 虚电路模型97
2.3.5 分组交换网中的流量控制问题98
2.4 宽带交换102
2.5 帧中继(FR)103
2.6 交换多兆比特数据业务(SMDS)108
2.7 快速分组交换111
2.7.1 Banyan基结构113
2.7.2 不相交路径拓扑图交换结构117
2.8 ATM118
2.8.1 信元结构119
2.8.2 B-ISDN的分层结构120
2.8.3 B-ISDN用户-网络接口121
2.8.4 ATM传输原理122
2.8.5 ATM交换原理124
2.8.6 ATM网组成126
2.9 IP over ATM技术和IP over SDH技术127
2.9.1 IP over ATM127
2.9.2 IP over SDH129
2.9.3 IP over ATM与IP over SDH比较131
2.10 软交换132
2.10.1 概述132
2.10.2 软交换概念132
2.10.3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133
2.10.4 会话控制协议(SIP)135
2.10.5 软交换网络的路由设计137
2.10.6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软交换的未来138
第3章 网络安全139
3.1 接入控制139
3.2 客户/服务器网络安全142
3.2.1 客户/服务器网络142
3.2.2 程序接口143
3.2.3 简单联机143
3.2.4 工作站安全145
3.3 防火墙145
3.3.1 防火墙基本概念145
3.3.2 防火墙构成146
3.3.3 防火墙的安全级147
3.3.4 防火墙的分类148
3.3.5 防火墙位置的设置150
3.4 入侵审计、追踪及检测技术150
3.4.1 审计、追踪150
3.4.2 入侵检测151
3.4.3 分布式入侵检测153
3.5 网络病毒与防治154
3.6 可信赖网络系统156
3.7 网络加密与密钥管理157
3.8 网络安全的多层防护159
3.9 安全管理技术简介160
第4章 计算机通信网和互联网162
4.1 计算机通信网概述162
4.2 局域网(LAN)163
4.2.1 局域网拓扑结构163
4.2.2 局域网参考模型164
4.2.3 IEEE 802.2逻辑链路控制166
4.2.4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167
4.2.5 IEEE 802.3标准和以太网169
4.2.6 IEEE 802.5标准和令牌环网178
4.2.7 IEEE 802.4标准和令牌总线网180
4.2.8 无线局域网(WLAN)——下一代无线接入网181
4.3.1 引言187
4.3.2 信息高速公路187
4.3 互联网(Internet)187
4.3.3 Internet188
4.3.4 下一代Internet——IPv6互联网205
5.2 蜂窝移动通信网224
5.2.1 综述224
5.1 概述224
第5章 移动通信网224
5.2.2 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第一代蜂窝系统(1G)226
5.2.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2G)232
5.2.4 GPRS/WAP(2.5G)243
5.2.5 宽带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第三代蜂窝系统(3G)250
5.3 下一代无线蜂窝网257
5.3.1 概述257
5.3.2 正交频分复用(OFDM)258
6.1 引言265
第6章 卫星通信网265
6.2 FDMA卫星通信网267
6.3 TDMA卫星通信网267
6.4 SDMA卫星通信网269
6.5 分组通信卫星通信网270
6.6 VSAT网272
6.6.1 VSAT概述272
6.6.2 第一代VSAT网273
6.6.3 第二代VSAT网277
6.6.4 VSAT网的发展278
6.7.1 引言282
6.7 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网(MSSN)282
6.7.2 陆地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系统283
6.8 CDMA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系统284
6.8.1 全球卫星系统(Globalstar System)284
6.8.2 漫游系统(Odyssey System)286
6.9 中国卫星通信网287
6.10 卫星IP——下一代无线接入网289
6.10.1 基于卫星的Internet简介289
6.10.2 卫星通信在Internet中的应用290
6.10.3 多址接入控制(MAC)292
6.10.4 卫星TCP/IP协议293
6.10.5 卫星Internet架构299
6.10.6 评定301
第7章 光通信网303
7.1 本代有线电通信网——电缆/光缆通信网303
7.1.2 光纤通信关键技术303
7.1.3 从WDM向OTN的演进310
7.2 下一代有线电通信网——光通信网络310
7.2.1 光传送网(OTN)310
7.2.2 全光传送网(AOTN)311
7.2.3 光路交换光网络312
7.2.4 光互联网——光Internet313
7.2.5 光网络的生存性317
7.2.6 全光网317
第8章 城域网(MAN)327
8.1 概述327
8.1.1 引言327
8.1.2 城域网的定义328
8.1.3 构建城域网的基本技术329
8.1.4 宽带IP网络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330
8.1.5 IP网与光网络整合330
8.2 城域网结构331
8.1.6 PoS与以太网自愈技术331
8.3.1 IP城域网技术332
8.3.2 城域以太网技术332
8.3 城域网技术332
8.3.3 光城域网技术333
8.4 光以太城域网342
8.4.1 光以太城域网概念342
8.4.2 光以太城域网业务342
8.5 QoS343
8.5.1 QoS的分层实现343
8.6 城域网发展趋势344
8.5.2 IP语音时延344
第9章 广播电视网346
9.1 有线电视网(CATV)346
9.2 光纤同轴混合电视网(HFC)347
9.2.1 HFC网的频谱分配348
9.2.2 HFC的网络结构348
9.2.3 HFC网协议350
9.3 CATV网的将来351
附录 书中主要缩写英文通信网词汇词义352
参考文献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