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0876320.jpg)
- 木子,林枫杉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 ISBN:756012885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3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6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语音1
第一节汉语拼音字母1
目录1
第二节声母2
一、声母表2
二、声母的书写、笔顺及记忆歌谣2
三、零声母7
第三节韵母7
一、单韵母笔顺、发音及记忆歌谣8
发音9
二、复韵母的读音及9
三、鼻韵母的读音及发音10
四、特别韵母11
第四节声调11
一、声调与种类11
二、声调的标法12
三、省写13
第五节音节的拼读和拼写13
一、音节的拼读13
二、音节的拼写15
一、轻声16
第六节轻声和儿化16
二、儿化18
第七节变调19
一、“一”、“不”的变调19
二、语气词“啊”的音变20
第八节语调21
一、停顿21
二、重音22
三、句调23
第一节汉字的特点及学习要求25
一、汉字25
第二章汉字25
二、学习要求26
第二节汉字的笔画和26
笔顺26
一、笔画26
二、笔顺26
第三节汉字的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29
一、偏旁29
二、部首29
三、汉字的间架结构31
第四节多音字33
一、多音字的几种情况33
二、小学常见的多音字注音组词35
一、同音字40
第五节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40
二、形近字42
三、形声字47
第六节避免读错音、写错别字48
一、防止读错音48
二、防止写错别字52
第七节汉字的演变56
一、字的形体56
二、古文字阶段57
一、象形文字59
第八节汉字造字法59
二、指事60
三、会意61
四、形声61
第九节汉字的改革62
一、汉字改革的必要性62
二、汉字改革的任务63
三、汉字改革的步骤64
第十节查字典68
一、音序查字法68
二、部首查字法69
三、笔画查字法71
四、四角号码检字法72
第十一节常用字典和73
词典73
一、《说文解字》73
二、《康熙字典》74
三、《中华大字典)75
四、《新华字典》75
五、《辞源)76
七、《汉语大辞典》77
六、《辞海》77
八、《现代汉语辞典》78
九、《四角号码新词典》78
第三章词汇79
第一节词79
一、什么是词79
二、确定词的方法80
第二节词的构成81
一、词的形式81
二、合成词的构成82
三、缩略语83
第三节词义85
一、词义的性质86
二、词义的分类88
第四节正确理解词语90
第五节多义词和同音词92
一、多义词92
二、同音词94
第六节同义词95
一、什么是同义词95
二、同义词的作用97
三、同义词辨析98
一、反义词的性质及类型101
第七节反义词101
二、反义词与多义词、同义词的交叉关系102
三、反义词的作用103
第八节词语种类104
一、古语词104
二、外来词105
三、方言词语106
四、专用词语107
第九节成语108
一、成语的特征108
二、成语的来源109
附:生僻成语注释111
谚语格言116
一、惯用语116
第十节惯用语歇后语116
二、歇后语117
三、谚语117
四、格言118
第十一节词语的归类118
第十二节掌握“的、地、得”和“着、了、过”的用法119
一、“的”、“地”、“得”的用法119
二、“着”、“了”、“过”的用法120
结构121
一、什么是句子121
第四章句子121
第一节句子的概念及121
二、句子的结构122
第二节句类123
一、陈述语气123
二、疑问句124
三、祈使句124
四、感叹句125
第三节特殊句式125
二、“被”字句126
一、“把”字句126
三、几种比较复杂的单句127
第四节句式变换128
第五节扩句与缩句130
一、扩句130
二、缩句130
第六节认识复句132
第七节造句134
一、句子结构完整135
二、句子结构搭配得当135
三、词序要合理136
五、选好内容,表达健康的思想137
四、关系要明确137
第八节修改病句138
一、病句产生的原因138
二、常用的修改符号147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148
四、修改病句的方法149
第九节句群150
一、什么是句群150
二、句群的特点150
三、句群与复句151
六、句群内部关系152
四、句群与段落152
五、句群的结构方式152
七、句群的扩展154
八、句群的运用154
九、句群与复句互换154
方法154
第十节理解句子155
第十一节整理句序157
第五章语法158
第一节语索158
一、语素的分类158
第二节词160
附:词的语法构成方式简表160
一、名词161
二、动词162
三、形容词164
四、数词166
五、量词167
六、代词168
七、副词170
八、介词171
九、连词172
十、助词173
十一、叹词174
十二、拟声词175
十三、兼类词175
十四、词的话用176
第三节短语176
一、短语结构类型分类176
二、复杂短词的层次划分179
第四节句子179
二、句子成分180
一、句子分类180
第五节单句185
一、主谓句185
二、非主谓句189
三、复杂单句的分析方法190
第六节复句192
一、复句与单句的区别192
二、复句类型192
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95
第二节学习修辞的目的195
二、修辞的含义195
一、修辞195
第一节什么是修辞195
第六章修辞195
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197
三、提高语言文字的197
鉴别力197
第三节比喻198
一、比喻198
二、比喻的作用198
三、比喻的类型199
四、比喻的要求200
第四节拟人202
一、拟人202
二、拟人的分类202
三、拟人的作用202
四、运用拟人的要求202
五、比喻和拟人的区别203
第五节夸张204
一、夸张204
二、夸张的作用204
三、夸张的分类204
一、排比205
第六节排比205
四、夸张的方式205
五、夸张的运用205
二、排比的构成207
三、排比的作用208
四、排比的运用208
第七节设问209
一、设问209
一、设问的作用209
第八节反问210
一、反问210
第九节对偶211
二、对偶的分类211
一、对偶211
三、反问的作用与运用211
四、设同与反问的区别211
二、反问的类型211
三、对偶的运用212
四、对偶的作用212
第十节对比213
一、对比213
二、对比的种类213
三、对比的修辞作用213
二、借代的种类214
一、借代214
四、运用对比应注意的问题214
第十一节借代214
三、借代的作用215
四、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215
第十二节映衬216
一、映衬216
二、衬托216
三、对衬216
第十三节反语217
一、风趣性反语217
二、讽刺反语218
第七章标点符号219
第一节标点的作用219
第二节正确使用标点220
符号220
第三节标点符号的分类222
第四节点号的用法223
一、句号223
二、逗号223
三、顿号224
四、分号225
六、问号226
五、冒号226
七、感叹号227
第五节标号的用法228
一、引号228
二、括号229
三、省略号230
四、破折号231
五、连接号232
八、着重号233
七、间隔号233
六、书名号233
第六节标点的书写234
一、标点的位置234
二、直行文稿的标点235
符号235
第七节标点的运用235
一、分句间的标点235
二、句与句间的标点236
三、引号与点号连用236
第一节语音的运用237
一、声韵的选择237
第八章语言的运用237
二、声调的配合238
三、音节的调整239
第二节词语的选用240
一、词语选用的要求240
二、同义词的选用240
三、同音词的选用243
四、反义词的选用244
五、成语的选用245
六、歇后语的选用247
七、谚语的选用248
八、格言的选用249
第三节句子的变化与249
选择249
一、一般句式与特殊句式250
二、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251
三、陈述语气变成反问语气252
四、祈使语气变成疑问语气252
五、肯定说法与否定说法252
六、长句与短句253
七、句子的整散254
八、句子的松紧254
一、联用255
第四节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255
二、兼用256
三、套用256
第九章朗读与背诵257
第一节朗读的作用257
第二节朗读的要求258
第三节朗读的功能260
一、朗读的理解功能260
二、朗读的表意功能261
三、朗读的益智功能261
第四节提高朗读能力的方法262
第五节朗读好的标准264
第六节新理念要求的266
朗读266
第七节复述的作用268
第八节复述的几种类型269
一、故事描述型269
二、导游介绍型270
三、即兴表演型270
第九节复述的方式270
第十节背诵271
熟读背诵271
附1.《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古诗篇目272
附2.诗词简介275
第十章听话和说话277
第一节对听话者的要求277
一、抓住中心,把握要点277
二、理清思路,掌握线索277
三、揣摩意图,品味感情278
四、养成听话的良好习惯278
第二节对听话者的能力训练278
一、注意力的训练278
三、记忆力的训练279
四、反应力的训练279
二、理解力的训练279
第三节说话训练的重280
要性280
第四节谈话者的形象281
一、说话者要显得有广博的知识281
二、说话者的个人品格282
三、思维一定要敏捷282
第五节说话能力的构成283
一、表达能力283
二、发送能力284
三、演示能力284
第六节谈话的类型285
第七节说话的艺术286
一、交谈如何开头287
二、话题的选择287
三、话题的展开288
四、谈话的结束法289
第八节谈话的顾忌290
第九节怎样培养说话292
能力292
一、以听促说292
二、以读促说292
第十节情景对话293
三、以写促说293
第十一节口语交际296
一、口语交际的提出296
二、口语交际的训练形式299
三、口语交际的训练方法301
四、口语交际训练的注意事项302
第十一章阅读304
第一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304
第二节阅读的作用305
一、学习知识305
二、提高能力307
三、受到教育309
第三节阅读的方式310
一、精读310
二、略读310
三、浏览311
四、跳读311
五、速读311
六、默读312
七、朗读312
八、点评助读312
二、层次和段落313
一、自然段和意义段313
第四节阅读训练的基础313
三、段落和段落314
四、内容和思想315
五、主要和次要315
六、原因和结果316
七、外表和内心316
八、静态和动态317
九、过渡和照应317
十、实在事物和联想318
十一、事物间联系318
第五节阅读程序319
第六节阅读训练的主要方法321
一、理解词、句、段、篇321
二、划分层次322
三、划分段落322
四、概括段意323
五、概括主要内容324
六、概括文章中心326
七、列小标题326
八、回答问题327
第七节记叙类文章的阅读内容328
第八节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内容333
第九节阅读的特殊要求334
一、学会圈点画评334
二、学会写读书笔记335
三、阅读促进观察336
第十节写人记事文章的阅读方法337
一、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338
二、阅读“记事”文章的方法339
第十一节写景状物文章的阅读方法341
一、写景文的阅读方法341
二、状物文的阅读方法342
一、阅读寓言的方法344
第十二节寓言、童话的阅读方法344
二、阅读童话的方法345
第十三节课外阅读346
一、课外阅读346
二、语文课外阅读必须重视346
三、语文课外网读的347
特点347
四、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347
阅读习惯348
六、养成良好的课外348
形式348
五、语文课外阅读的348
第十四节读写结合350
一、读写结合的意义350
二、读写结合的方法350
三、作用351
第十二章写作基础352
第一节开头352
一、开篇点题353
二、引用开头353
开头354
四、人物描写开头354
三、用设问或感叹句354
五、环境描写开头355
六、场面描写开头355
第二节结尾356
一、自然性结尾356
二、总结归纳式结尾357
三、抒情议论结尾357
四、呼应开头式结尾358
五、引用式结尾358
一、词语过渡359
第三节过渡359
二、句子过渡360
三、段落过渡360
第四节照应361
一、照应的作用与运用361
二、首尾照应361
三、前后照应362
第五节结构类型363
一、总分式结构363
二、分总式结构363
三、总分总式结构363
四、事件、时间、空间顺序结构364
五、倒叙式结构365
一、主次与详略366
二、详写与略写的原则366
第六节详略366
第七节线索367
一、两条线索367
二、以人为线索367
五、以物为线索368
六、以事件为线索368
七、以情感为线索368
四、以时间为线索368
三、以空间为线索368
第八节叙述369
一、叙述的作用369
二、叙述的分类369
三、叙述要求369
四、记叙的要素370
五、顺序370
六、倒叙370
七、插叙371
八、补叙372
三、分类说明373
二、举例说明373
一、下定义说明373
第九节说明373
四、比喻说明374
五、对比说明374
六、数字说明375
第十节描写375
一、描写的要求375
二、景物描写377
三、场面描写377
四、人物描写378
五、人物描写方法379
第十一节抒情380
一、抒情的要求380
二、抒情的种类381
第十二节语言382
一、语言要通畅382
二、语言要明确382
三、语言要简洁383
四、语言要准确384
五、语言要鲜明385
六、语言要生动385
一、观察的必要性386
第十三章写作的一般规律第一节观察386
二、观察的态度387
三、怎样观察388
四、观察的方法391
五、观察能力的培养391
第二节命题392
一、命题应当遵循的392
原则392
二、命题应当注意的392
问题392
三、命题的方法392
一、审题的方法393
第三节审题393
二、审题的内容394
三、命题作审题395
四、看图作文审题395
五、话题作文审题396
第四节立意397
第五节选材399
一、选材的原则399
二、选材的标准399
三、选材的要求401
三、腹稿构思法402
二、随想随记构思法402
一、大体轮廓构思法402
第六节构思402
第七节布局403
一、布局的原则403
二、布局的方法403
第八节编写提纲404
一、编写提纲的要求405
二、编写提纲的方法405
第九节起草405
一、怎样起好草406
二、起草应注意问题407
三、起草方式407
第十节修改409
一、文章为什么要修改409
二、怎样修改410
第十四章文体写作414
第一节看图作文414
一、看图方法415
二、发挥想象416
第二节怎样写人419
二、人物动作描写420
一、人物肖像描写420
三、人物语言描写421
四、人物心理活动描写422
五、用具体事例来写人423
六、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425
第三节怎样记事428
一、写好一件事429
二、写好几件事431
第四节怎样写活动434
二、抓重点,写好活动场面435
一、按顺序,写清活动过程435
第五节怎样写静物437
一、按顺序观察437
二、抓住特点观察438
三、写出喜爱之情438
第六节怎样写景物440
一、按一定顺序观察441
二、抓住特点观察441
三、抓住时间变化写景441
四、抓住动态静态抒情441
第七节怎样写动物443
三、写出动物的生活习性444
二、写好动物的动态和静态特点444
特点444
一、写好动物的外形444
四、写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445
第八节怎样写植物446
一、抓住植物的外形特点447
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448
三、写出植物的象征意义448
第九节怎样写游记450
第十节话题作文453
第十一节怎样写想象文458
二、寓言459
一、童话459
三、科幻故事460
第十二节怎样写日记462
一、观察日记463
二、生活日记464
第十三节写读后感465
(观后感)465
第十四节应用文468
一、书信468
二、通知471
三、计划472
五、条据473
四、总结473
六、读书笔记474
第十五章必知著名作家作品第一节李白476
第二节杜甫477
第三节白居易478
第四节欧阳修479
第五节苏轼480
第六节陆游481
第七节鲁迅481
第八节叶圣陶483
第九节冰心484
第十节老舍485
第十一节巴金486
第十二节魏巍487
第十三节契诃夫488
第十四节安徒生488
第十五节列夫·托尔斯泰489
第十六节文学常识489
一、唐初四杰489
二、山水田园派诗人490
三、唐宋八大家491
第十七节四大名著494
一、《三国演义)494
四、杨万里与中兴四大诗人494
二、《水浒传》496
三、《西游记》498
四、《红楼梦》500
第十六章应了解的著名作家作品第一节现当代作家503
第二节先秦作家514
第三节汉代作家516
第四节魏晋作家517
第五节南北朝作家518
第六节隋唐五代作家519
第七节宋代作家524
第八节元明作家526
第九节清代近代作家529
第十节外国作家532
第十一节作品简介537
第十二节课文人物及名人简介550
第十七章文化常识563
第一节历法563
第二节天文568
第三节地理571
一、世界之最571
二、我国之最573
九、地球上的四大洋575
十、地球五带575
八、地球上的七大洲575
十一、我国行政区划知多少575
三、我国的三大平原575
六、祖国的心脏575
五、我国的四大盆地575
四、我国的四大高原575
七、祖国的宝岛575
十二、神州三宝歌576
十三、区名577
十四、政区名578
十五、山川关隘名580
第四节考试分级580
第六节服饰582
第五节饮食582
第七节年龄称谓585
第八节节日的由来585
第九节其他597
一、世界三大主要宗教及创始人597
二、四大文明古国597
三、世界四大文化名人597
四、我国民间四大传说597
六、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598
五、世界史上三个阶段的“七大奇迹”598
七、纪元、公元、世纪、年代599
八、世纪称“父”的科学家600
第十八章书法603
第一节书法的分类603
一、什么是书法603
二、为什么要学习书法603
三、书法的分类604
第二节书法字体604
一、我国毛笔书法字体的演变604
二、书体简介605
第三节书法名家简介606
第四节毛笔文具的使用和保管608
一、笔608
二、墨609
三、砚610
四、纸610
五、水瓶611
第五节毛笔字的书写611
一、书写的要求611
二、习字的方式和程序613
三、笔画615
四、结构617
五、成篇字的写法619
第六节硬笔书法620
一、什么是硬笔书法620
二、硬笔书法的执笔621
方法621
三、硬笔书法文具的保管和使用621
附录623
中国神话传说人物623
开天辟地的盘古623
炼石补天的女娲624
逐日英雄夸父625
撞断天柱的共工626
猛志常在的刑天628
衔石镇海的精卫628
铜头铁额的蚩尤629
发明八卦的伏羲630
射日英雄羿631
错奔月宫的嫦娥632
治水救灾的大禹633
为父报仇的眉间尺634
挖山不止的愚公635
哭倒长城的孟姜女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