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旱地农业节水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旱地农业节水技术
  • 马耀光,张保军,罗志成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926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干旱区-农业工程-节约用水-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旱地农业节水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旱地农业概述1

1.1 旱地农业及其主要特点1

1.1.1 旱地农业的概念1

目录1

1.1.2 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

1.1.3 我国旱农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5

1.1.4 旱地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8

1.2 中国旱地农业的类型分区11

1.2.1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11

1.2.2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划分13

1.2.3 旱农地区不同类型分区的战略发展方向17

1.3.1 旱地农业规律的探索18

1.3.2 旱地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18

1.3 旱地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开发战略18

1.3.3 可持续发展——北方旱农地区的开发战略选择19

参考文献20

第2章 中国旱地农业区的水资源21

2.1 水资源的数量与分布21

2.1.1 旱地区水资源的构成21

2.1.2 水资源的分布22

2.1.3 水资源的形成与转化关系24

2.1.4 北方旱区水资源的概略评价25

2.1.5 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27

2.2 旱地农业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利用条件30

2.2.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30

2.2.2 降水资源的农业利用条件与利用现状32

2.3.2 农田水分转化规律33

2.3.1 旱地农业区的作物结构33

2.3 农田水分平衡与作物需水33

2.3.3 水分平衡与作物需水35

2.3.4 节水理论与水分调控36

2.4 降水生产潜力及估算方法38

2.4.1 降水生产潜力39

2.4.2 降水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40

2.5 节水量与节水潜力43

2.5.1 节水量及其组成43

2.5.2 节水潜力的估算44

2.5.3 节水的生产潜力与开发45

参考文献46

3.1 集水保水工程在旱地农业中的地位48

3.1.1 雨水农业利用的主要途径48

第3章 旱地农业集水利用工程技术48

3.1.2 集水保水技术在旱地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49

3.2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49

3.2.1 基本资料的收集50

3.2.2 需水计划50

3.2.3 集流场规划52

3.2.4 蓄水工程规划53

3.2.5 供水用水规划设计53

3.2.6 工程建设投入产出分析53

3.2.7 工程实施的规划53

3.3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设计与施工54

3.3.1 集流工程54

3.3.2 截流输水工程60

3.3.3 蓄水工程63

3.4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74

3.3.4 水窑辅助工程74

3.4.1 作物需水规律75

3.4.2 点式灌溉76

3.4.3 抗旱坐水种77

3.4.4 膜上灌78

3.4.5 滴灌78

3.4.6 小管出流灌水技术81

3.4.7 渗灌82

3.4.8 果园穴渗灌83

3.4.9 喷灌84

3.5 集水工程管理86

3.5.1 水质管理86

3.5.2 工程管护88

3.6.1 隔坡梯田聚水增墒技术89

3.6 农田雨水蓄保工程技术89

3.6.2 地膜覆盖90

3.6.3 抗旱丰产沟耕作法93

参考文献94

第4章 旱地农业土壤保墒技术95

4.1 农业蓄水保墒机制95

4.1.1 农田土壤水分状态95

4.1.2 农业蓄水保墒机制96

4.1.3 农田蓄水保墒的特点97

4.2 旱地土壤的蓄水技术98

4.2.1 翻耕法99

4.2.2 深松耕100

4.2.3 水平等高耕作101

4.2.4 修建梯田101

4.2.5 等高垄沟耕种法102

4.2.6 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103

4.2.7 川台地垄沟种植法103

4.2.8 少耕免耕技术103

4.2.9 轮作及种植结构调整技术105

4.3 旱地土壤的保水技术106

4.3.1 耙耱保墒106

4.3.2 镇压保墒及提墒107

4.3.3 中耕保墒109

4.3.4 覆盖保墒109

4.3.5 保水剂保墒115

4.3.6 抗蒸腾剂117

4.3.7 土面保墒增温剂(土壤结构改良剂)118

4.3.8 钙-赤合剂119

参考文献120

第5章 旱地农田水分、养分的相互作用121

5.1 以水调肥的效应及机理121

5.1.1 增加养分有效性122

5.1.2 促进养分迁移123

5.1.3 提高养分吸收123

5.1.4 促进养分向经济产品分配124

5.1.5 改良产品结构124

5.1.6 提高肥料效果和产量125

5.2 以肥调水的效应及机理126

5.2.1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26

5.2.2 促进根系发育126

5.2.3 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取、转运、利用能力129

5.2.4 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131

5.2.5 提高作物蒸腾,减少蒸发133

5.2.6 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134

5.2.7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36

5.3 水肥的相互作用139

5.3.1 在低肥力土壤上140

5.3.2 在中肥力土壤上141

5.3.3 在高肥力土壤上141

5.4 水肥相互作用模型141

5.5 结束语143

参考文献144

6.2 秸秆覆盖栽培技术150

6.2.1 秸秆覆盖及其方法150

6.1 覆盖栽培技术在旱地农业区的应用与发展150

第6章 覆盖栽培技术150

6.2.2 秸秆覆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151

6.2.3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调控作用152

6.2.4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剖面的影响153

6.2.5 秸秆覆盖对土壤的培肥作用153

6.2.6 秸秆覆盖的节水增产作用154

6.3 塑料薄膜覆盖技术156

6.3.1 地膜覆盖栽培的原理156

6.3.2 地膜覆盖栽培的生物学效应159

6.3.3 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160

6.3.4 地膜覆盖栽培的方法160

6.4 砂石覆盖栽培技术166

6.4.1 砂石覆盖的作用166

6.4.2 砂田的种类和建设167

6.5.1 保水剂168

6.5 化学保水技术168

6.5.2 保水剂的应用效果169

6.5.3 保水剂的使用方法170

6.5.4 抗蒸腾剂170

6.5.5 抗蒸腾剂的应用效果171

6.5.6 土表化学覆盖剂172

参考文献172

第7章 旱地农业补充节水灌溉技术174

7.1 旱地农业节水的主要特点和增产机理174

7.1.1 旱作物对农田水分的基本要求174

7.1.2 旱作物生长对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基本要求176

7.2 地面节水灌溉技术176

7.2.1 地面灌水方法简介177

7.2.2 评估地面灌溉节水技术的主要指标177

7.2.3 畦灌技术及其改进180

7.2.4 沟灌技术190

7.2.5 涌流灌溉195

7.2.6 节水型沟灌技术196

7.2.7 果园地面灌溉197

7.2.8 地膜覆盖灌水技术200

7.3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203

7.3.1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类型与组成204

7.3.2 系统规划与布置205

7.3.3 管网规划布置212

7.3.4 田间灌水系统布置215

7.4 喷灌技术217

7.4.1 喷灌的特点217

7.4.2 喷灌系统的组成和分类217

7.4.3 喷灌的发展概况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218

7.4.4 规划设计基本资料220

7.4.5 喷灌工程规划设计227

7.5 微灌技术233

7.5.1 灌水定额与灌水周期233

7.5.2 微灌系统设计235

7.5.3 设计灌溉制度237

7.5.4 系统工作制度的确定238

7.5.5 系统流量计算239

7.5.6 管道水力计算240

7.5.7 支、毛管设计243

7.5.8 保护地蔬菜滴灌系统设计249

7.5.9 设计实例250

7.6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259

7.6.1 概述259

7.6.2 渠道防渗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规定262

7.6.3 防渗渠道的设计264

7.6.4 土料防渗272

7.6.5 砌石防渗272

7.6.6 膜料防渗工程设计272

7.6.7 沥青混凝土防渗体的结构设计278

7.7 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水预报技术281

7.7.1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281

7.7.2 灌溉预报技术285

参考文献288

第8章 旱地农业提高土壤水分生产率的途径289

8.1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289

8.1.1 裸地土壤水分动态289

8.1.2 非裸地土壤水分动态292

8.2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平衡298

8.2.2 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299

8.2.1 主要农作物耗水规律299

8.3 旱地耕作改制与农林牧综合发展301

8.3.1 旱农区农业结构分析301

8.3.2 旱农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技术途径305

8.4 耐旱高产良种的选用及品种搭配308

8.4.1 选用与当地自然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品种308

8.4.5 合理配置作物品种309

8.4.7 及时管理、适时收获309

8.4.6 提高作物播种质量309

参考文献309

8.4.4 注意开发和利用水资源309

8.4.3 制定适应的种植制度309

8.4.2 注意提纯复壮当地品种309

第9章 作物品种资源节水途径与技术311

9.1 作物进化与品种资源311

9.1.1 作物及其品种在生态环境中产生、适应、演变、进化311

9.1.2 节水耐旱是作物进化中形成的重要适应性312

9.1.3 作物抗旱的基本机理与类型312

9.1.4 依靠作物品种资源进行节水栽培的重要意义313

9.2 耐旱作物品种资源与节水栽培途径314

9.2.1 小麦314

9.2.2 谷子与糜子320

9.2.3 甘薯与马铃薯323

9.2.4 高粱327

9.2.5 荞麦328

9.2.6 大豆与杂豆331

参考文献3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