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与发展
  • 王焕校,常学秀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3259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27页
  • 主题词:环境生态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目录1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3

第一节 环境3

一、定义3

二、分类4

三、环境问题4

第二节 环境保护6

一、定义6

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7

三、中国的环境保护8

二、研究内容、范围、分支学科10

第三节 环境科学10

一、定义10

三、研究目的和任务12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13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13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14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4

(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5

(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15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6

一、定义18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18

第一节 概述18

二、生态学发展趋势19

第二节 生态系统20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20

二、生态系统组成20

三、生态系统功能21

(一)能量流动21

(二)物质循环22

(三)信息传递23

第三节 生态平衡24

(一)氧化塘26

(二)土地处理系统26

第四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6

一、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治理环境污染26

二、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27

三、利用生态学原理监测环境质量29

(一)生物监测的定义和作用29

(二)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29

四、生态农业31

(一)生态农业的内容31

(二)生态农业的模式33

一、概述35

第三章 人口问题35

第一节 人口数量35

二、中国人口特点37

(一)人口分布不均匀,东西地区差异大37

(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37

三、人口容量37

(一)当代悲观主义人口论38

(二)乐观主义人口论38

(三)中间派的人口容量观39

(二)人均收入水平下降40

(一)扩大了有限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40

四、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40

(三)劳动力过剩,竞争激烈,资源破坏加剧41

(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压力41

五、我国的人口政策41

第二节 人口素质42

一、人口素质内容43

(一)人均寿命43

(二)文化程度43

(三)残疾人44

(四)道德品质44

(一)原因45

二、人口素质低的原因及后果45

(二)后果47

三、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8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49

第四节 城市化问题50

第四章 森林问题53

第一节 概述53

第二节 森林破坏,后果严重54

一、水土流失54

(一)森林破坏的第一个严重后果是水土流失54

(二)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56

(二)灾害频发59

二、自然灾害增加59

(一)降水量减少59

三、森林破坏原因分析60

第三节 森林的生态作用和生态效益61

一、生态作用61

(一)降低自然灾害61

(二)调节温度和湿度62

(三)保障人体健康62

二、生态效益66

第四节 重建森林屏障,恢复生态平衡66

(五)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67

(四)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67

(六)在重点地区建设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67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67

(二)“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67

一、国务院批准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67

(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67

二、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68

第五章 资源69

第一节 概述69

一、自然资源69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69

一、概况71

第二节 矿产71

二、中国矿产资源72

(一)矿种多,储量较丰富72

(二)矿产资源质量差74

(三)人均资源量少74

(四)浪费严重74

三、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74

(一)污染环境75

(一)节约矿产资源76

四、对策措施76

(二)开发新矿源76

(四)引发地质灾害76

(三)水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76

(二)挤占耕地76

第三节 能源77

一、概况78

(一)能源分类78

(二)能源储量和分布78

(三)能源的消费82

二、我国能源特点84

(一)人均占有量少84

(二)浪费严重85

(一)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86

三、解决能源短缺的措施86

(二)节约能源89

第四节 耕地89

一、概况89

(一)耕地质量差、产量低89

(二)人均耕地少90

(三)耕地变化分析91

二、耕地减少原因分析92

(一)城市扩大92

(二)“开发热”、“房地产热”大量占用土地94

(三)土葬占用不少土地95

(四)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减退95

(一)热量和食物量96

三、粮食问题96

(五)农田沙化96

(六)农田污染96

(二)粮食生产98

(三)提高粮食产量98

第五节 水资源100

一、概况100

二、中国水资源特点102

(一)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102

(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102

(三)时间上分配不均匀102

三、水资源亏缺的严重后果104

四、浪费严重106

五、解决水资源亏缺的措施107

(一)节水107

(二)依法治水107

(三)调节水价108

(四)水源工程建设108

(五)中水回用108

(六)利用海水109

(七)跨流域调水109

(八)水污染治理110

一、大气污染111

第六章 环境污染问题111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严重111

二、水污染112

(一)概况112

(二)主要水系水质状况113

(三)大型湖泊水质状况114

三、土壤污染114

(一)污水灌溉114

(二)矿山开采、冶炼114

(三)施用含有重金属的垃圾堆肥115

(四)施用化肥、农药116

四、作物117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20

一、无机污染物与人体健康121

(一)氟121

(二)镉121

(三)汞121

(四)铅121

(五)砷122

(六)铬122

(二)N-亚硝基化合物123

二、有机污染物与人体健康123

(一)多环芳烃(PAH)123

(三)卤化烷类124

(四)农药124

三、生物污染物与人体健康124

四、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125

(一)微量元素与胎儿生长发育和儿童健康126

(二)微量元素与疾病126

(三)微量元素与衰老和癌症126

(四)微量元素与地方病127

(二)维生素B128

(一)维生素A128

五、维生素与人体健康128

(三)维生素C129

(四)维生素E129

六、居室污染与人体健康129

第七章 温室效应131

第一节 温室效应概述131

一、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131

二、主要温室气体131

(一)二氧化碳(CO2)132

(二)甲烷(CH4)133

(四)氯氟烃(CFC)及替代物134

(三)氧化亚氮(N2O)134

(五)臭氧(O3)135

(六)氢氟碳化合物、高氟碳化合物和六氟化硫135

三、温室效应的简单预测方法136

(一)按人口增加预测136

(二)按燃烧化石燃料产生CO2来预测137

第二节 温室效应的生态后果138

一、全球温暖化138

二、海平面上升140

三、降水量变化140

(二)不利影响141

(一)有利影响141

四、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供给的影响141

五、对气候带和植被分布的影响142

六、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42

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43

第三节 温室效应的防治对策143

一、控制人口,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143

二、保护森林,造林绿化143

三、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144

四、履行国际公约,加强全球合作144

第四节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同假说146

一、全球气候变暖说146

(五)“间冰期”147

(四)“气温恒温器”147

三、全球气候波动说147

二、全球气候变冷说147

(三)太阳黑子理论147

(二)“冰箱效应”147

(一)“阳伞效应”147

第八章 酸雨149

第一节 概况149

一、基本概念149

(一)酸雨与酸性沉降149

(一)频率高,酸度大150

二、我国酸雨的主要特点150

(四)酸雨控制区150

(三)酸雨区150

(二)酸雨率150

(二)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151

(三)属于硫酸型(煤烟型)酸雨151

第二节 酸雨形成机理152

一、污染物及来源152

(一)天然来源152

(三)被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吸附和催化,形成硫酸烟雾153

(一)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153

(二)大气中有充足的氧153

二、形成机理153

(二)人工排放源153

三、形成过程154

(一)成雨过程154

(二)冲刷过程154

四、影响因素154

第三节 酸雨的危害155

一、跨国界的大气污染155

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56

(一)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156

(二)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157

(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60

(四)对各种材料的影响160

第四节 酸雨的防治160

一、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以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的排放161

(一)燃烧前脱硫161

(二)燃烧中脱硫161

(三)燃烧后脱硫161

二、筛选指示植物和抗酸雨植物161

(一)筛选对酸雨敏感的指示植物161

(二)筛选抗酸雨植物161

(一)大气臭氧165

一、大气臭氧及臭氧层165

第九章 大气臭氧层减薄165

第一节 大气臭氧层减薄165

(二)臭氧层的形成166

(三)臭氧层的作用166

二、大气臭氧层减薄状况166

(一)臭氧衰减的发现166

(二)20世纪80年代臭氧层的变化167

(三)近期臭氧层变化167

第二节 大气臭氧层减薄的原因及机理168

一、原因168

二、机理169

一、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171

第三节 紫外线B辐射对生物的影响171

二、UV-B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172

三、UV-B辐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73

(一)UV-B辐射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173

(二)UV-B辐射对营养循环的影响173

(三)UV-B辐射对能量流动的影响174

四、UV-B辐射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174

第四节 大气臭氧层的保护及变化趋势174

一、蒙特利尔公约174

二、臭氧层变化趋势175

(一)生物多样性定义177

一、生物多样性177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下降177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科学177

(二)生物多样性等级178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178

(一)概况178

(二)特点180

三、生物多样性科学181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81

二、生态价值182

(三)提供工业生产原料和能源182

(二)提供药物资源182

(一)提供食物182

一、经济价值182

三、社会价值183

四、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经济估算183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下降及其原因186

一、生物多样性下降186

(一)生态系统受损严重186

(二)物种及遗传多样性丧失加剧186

二、生物多样性下降原因分析187

(三)外来生物入侵188

(一)掠夺式利用生物资源188

(二)生境的破坏188

(四)环境污染189

(五)农、林、牧业的扩张189

(六)全球气候变化189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190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190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190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措施191

(一)就地保护191

(二)物种迁地保护192

(三)离体保护193

四、成果194

五、展望194

第十一章 中国环境问题根源及对策196

第一节 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196

一、认识论根源196

(一)错误自然观——“人是自然的主宰”196

(二)错误资源观——“资源无限”196

(三)错误价值观——“资源无价”197

(四)错误经济发展模式——“凯恩斯发展模式”197

二、法制根源197

(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足198

(二)产业定位失误198

三、政策失误198

(一)政府行为失范198

四、公众参与性差199

五、教育导向根源199

第二节 我国环境问题对策199

一、继承“天人合一”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重塑环境价值观和认识论199

(一)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

(二)优秀历史传统环境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伦理学200

二、继承我国优秀民族传统环境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文化202

(二)加强环境立法及执法力度——控制环境污染203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破坏203

三、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建设203

(三)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204

(四)把环境好坏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204

(五)增加环保投入205

(六)转变发展模式,将资源型发展转变为技术型发展模式205

(七)建立适度消费观念205

(八)综合利用206

四、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206

主要参考资料2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