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理论
  • 陈文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2603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学科: 高等学校) 文学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1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6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13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17

第一编 文学本体23

第一章 文学本质特征23

第一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23

一、“文学”辨析23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26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29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特性33

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33

二、文学的特殊对象38

三、文学的审美形式43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艺术52

一、文学艺术的分类52

二、文学是语言艺术54

三、汉语与汉语文学61

第一节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66

一、“二分法”与“层次论”66

第二章 文学作品结构66

二、中西作品层次论70

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72

第二节 文学语言73

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73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要素74

三、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78

四、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81

第三节 文学形象85

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85

二、文学典型87

三、文学意境92

四、文学象征95

第四节 文学意蕴98

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98

二、文学意蕴的特点99

三、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100

第三章 文学作品类别103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103

一、文学体裁的划分103

二、文学体裁的意义104

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06

第二节 叙事文学106

二、叙事主体108

三、叙述内容110

四、叙事话语113

第三节 抒情文学117

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17

二、抒情文学的特征118

三、抒情文学的手法121

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25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125

第四节 戏剧文学125

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129

第五节 影视文学133

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33

二、影视文学的特征134

三、影视文学的结构136

第二编 文学创作141

第四章 文学创作过程141

第一节 文学创作基础141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141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145

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147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149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50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153

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157

第三节 文学创作原则159

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159

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162

第四节 文学价值生成165

一、审美理想与文学价值166

二、文学价值的基本内涵169

一、文学风格的界定173

第五章 文学创作风格173

第一节 风格的审美特性173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76

三、文学风格的形成179

四、文学风格的功能183

第二节 风格的审美形态184

一、抒情风格的形态184

二、叙事风格的形态199

第三节 风格的文化形态207

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207

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208

三、风格的地域性与地域风格211

四、风格的民族性与民族风格213

五、风格的时代性与时代风格216

第三编 文学接受221

第六章 文学欣赏221

第一节 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221

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221

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223

第二节 文学欣赏性质224

一、文学欣赏的特点224

二、文学欣赏的条件227

三、文学欣赏的意义230

第三节 文学欣赏过程232

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232

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234

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241

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244

第四节 文学欣赏效果248

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248

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250

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253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256

第七章 文学批评256

第一节 文学批评性质256

二二、文学批评的基础257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261

第二节 文学批评标准264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界定264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形成264

三、文学批评标准的内涵267

四、文学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270

一、文学批评方法的构成271

第三节 文学批评方法271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272

三、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276

四、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279

第四编 文学史285

第八章 文学发生发展285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285

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285

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288

三、原始文学的特点291

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292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进步292

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294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297

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298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300

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304

第四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308

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308

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310

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314

一、文学体裁演变进程318

第九章 文学发展进程318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演变318

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320

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322

第二节 文学思潮的演进325

一、文学思潮的性质325

二、文学思潮的演进327

三、文学思潮史研究333

第三节 文学地域的拓展334

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334

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338

第四节 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342

一、文学的文化形态342

二、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349

第十章 文学史研究357

第一节 文学史的性质357

一、文学史的形成357

二、文学史的性质361

三、文学史的任务365

第二节 文学创作史368

一、个体创作史368

二、国别文学史371

第三节 文学作品史373

一、作品史划分373

二、文体史373

三、主题史374

四、风格史376

第四节 文学接受史377

一、接受史的提出377

二、接受史的途径379

附录:简要书目383

后记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