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聊城文化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政协聊城市委员会编;马亮宽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832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56页
- 文件大小:357MB
- 文件页数:714页
- 主题词:文化史-聊城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聊城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绪论3
一 自然环境3
二 行政区划沿革4
三 市情概况7
四 文化贡献与地位9
第一章 聊城上古文化与夷夏东西文化的交流11
第一节 聊城上古文化11
一 聊城区域大汶口文化遗存11
二 聊城区域龙山文化遗存14
第二节 夷夏文化在聊城的交流与碰撞19
一 大汶口文化时期多元文化的融合19
二 龙山文化时期夷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20
三 上古重要人物在聊城活动的足迹21
第三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聊城方国文化26
一 夏朝的建立及权力之争26
二 商代的文化遗存及聊城区域的部族地望28
三 西周时期的聊城31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域文化在聊城的冲突与融合33
第一节 春秋时期聊城与相邻国家的关系33
一 春秋时期在聊城的会盟33
二 春秋时期诸侯争战对聊城的影响35
三 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与聊城36
四 早期鲁文化在聊城区域的传播40
第二节 战国时期聊城区域文化的融合41
一 战争促进了区域文化的融合42
二 聊城区域文化融合中的代表人物44
三 聊城对周边诸国文化的兼容51
第三章 秦汉时期政治一统与文化趋向53
第一节 秦西汉时期聊城区域文化的发展53
一 秦朝时期聊城区域的社会状况53
二 尹齐:西汉前期的执法实践者55
三 西汉时期儒学在聊城的发展56
第二节 东汉时期聊城文化的振兴59
一 东汉世族文化的初步发展59
二 正直刚烈的李云、谢弼60
三 注重教化的乙瑛、贾琮62
四 东汉墓葬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象64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聊城区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67
第一节 曹魏经营北方与聊城区域文化地位的提升68
一 曹操在聊城的活动和对地方世家大族的笼络68
二 华歆及其家族的文化贡献75
三 程昱:曹魏忠实谋士79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聊城区域经济文化的地位85
一 东晋十六国时期聊城区域的民族矛盾与文化融合85
二 碻磝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91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聊城世族的兴起及文化发展95
一 刘寔及其家族的文化影响96
二 崔氏家族及其他世族的兴衰100
三 张邱建与《张邱建算经》107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聊城的传播及影响109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聊城的区域文化114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聊城区域的文化土壤与文化风貌114
一 领先的经济与繁荣的教育114
二 区域文学的新气象116
三 博学尚儒、尊贤尚功、侠义与理性并存的文化传统117
第二节 文化家族与家族文化118
一 魏州观城刘氏118
二 路氏两家族120
三 博州武水孙氏124
第三节 寒门才子吕才127
一 吕才与初唐雅乐127
二 吕才的学术与著述129
三 吕才的无神论133
第四节 唐五代聊城文学名家135
一 孙逖的山水诗及其在唐代文坛的地位135
二 梁载言的叙事志书与诗139
三 魏万的诗歌交往与最早的李白诗文集139
四 路氏家族的赋与诗141
第五节 卓异特立的政治文化142
一 直面官场积弊143
二 非世俗的政治认知与选择143
三 正直与仁爱兼备144
第六章 宋元时期地处民族斗争前沿的聊城区域文化147
第一节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47
一 金朝入主山东与王友直抗金147
二 元好问避居聊城著华章151
三 茌平骄子贾铉154
第二节 宋代三槐王氏家族156
一 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157
二 三槐王氏家族的姻亲文化161
三 不辱使命的南宋使臣王伦163
第三节 宋金时期聊城士人的文化品格166
一 三元榜首王岩叟166
二 东阿贤良张万公170
三 金朝名士侯挚172
四 医方之祖成无己175
第四节 济济多士显聊城177
一 李志常与《长春真人西游记》177
二 高唐儒臣阎复180
三 张养浩在聊城182
第七章 大运河贯通与聊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186
第一节 大运河纵贯聊城186
一 会通河的开挖与聊城段运河的贯通186
二 运河管理机构190
三 河道疏浚挑挖192
四 运河闸坝194
五 黄河改道北徙与聊城段运河的衰败196
第二节 运河漕运与临清钞关198
一 运河沿线的水次仓198
二 漕粮运输200
三 临清钞关205
第三节 商业繁荣与产业结构的变化209
一 以运河城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体系209
二 商业的繁荣212
三 漕船夹带与南北贸易216
四 产业结构的变化218
第八章 明清时期聊城思想文化的繁荣222
第一节 聊城文化事业的昌盛222
一 刻版印刷及藏书业的发达222
二 民间艺术绚丽多彩226
三 世俗小说与文人笔记228
第二节 文学名著与聊城231
一 水浒文化在聊城231
二 “没有临清就没有《金瓶梅》”232
三 《老残游记》对聊城的记述234
四 谈迁《北游录》中的聊城235
五 《聊斋志异》中的聊城人和事236
六 外国人著述中的聊城237
第三节 明末陆王心学在聊城的传播238
一 陆王心学的北传238
二 心学传人穆孔晖240
三 茌邑三先生241
第四节 文学才士247
一 布衣诗人谢榛247
二 中朝使者朱之藩251
三 一代才士刘琰253
第九章 明清时期聊城的文化家族与士绅文化258
第一节 城市文化家族258
一 开代文章第一家的傅氏家族259
二 由武转文的任氏家族265
三 “御史傅”家族的文化承续267
四 文武同向发展的邓氏家族272
五 一门六进士的朱氏家族275
六 忠义传家的耿氏家族277
七 对文化族群的认识和评价280
第二节 乡村士绅文化282
一 士绅与士绅文化282
二 聊城区域士绅家族简述284
第十章 近代聊城文化的发展与转型298
第一节 近代聊城的社会动荡298
一 太平军激战聊城298
二 捻军转战聊城301
三 黑旗军反清武装起义302
第二节 士绅、游民与乡村的“江湖化”304
一 科举低落与士绅力量衰退304
二 聊城游民社会的兴起305
三 习武组织与乡村的“江湖化”307
第三节 秘密教门与西方宗教的矛盾冲突309
一 清同光年间的秘密教门组织309
二 基督教在聊城的扩张311
三 秘密教门与义和团运动兴起聊城313
第四节 近代聊城教育的发展315
一 晚清时期聊城教育的延续与变革315
二 民国初期聊城教育的发展319
第五节 一代学人傅斯年323
一 傅斯年生平323
二 书生报国324
三 傅斯年的学术成就与贡献328
四 傅斯年与齐鲁文化研究331
五 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333
第十一章 民族民主革命与聊城人民革命意识的塑造33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聊城的实践与传播337
一 五四运动在聊城337
二 聊城进步青年奔赴黄埔接受革命思想339
三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340
四 聊城武装革命的风暴——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342
第二节 聊城抗日烽火与民族意识的觉醒346
一 中共争取团结范筑先开创鲁西北抗战新局面346
二 抗战初期聊城的抗日救亡宣传与文教事业的发展351
三 临清走出的抗日名将张自忠353
四 鲁西根据地的抗日文化建设358
第三节 民主革命斗争与人民政治文化的形成359
一 以土改为中心的农民政治运动360
二 支援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强渡黄河362
三 干部南下北上和百姓踊跃参军365
四 新政权下的人民政治文化建设368
第十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聊城文化的发展371
第一节 各级政权建立和巩固371
一 聊城人民民主政治和文化的确立371
二 聊城地区社会主义文化的曲折发展383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398
一 “文革”初期的聊城红卫兵运动399
二 “教育革命”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0
三 “批林批孔”运动对聊城教育的影响402
四 十年动乱时期聊城文化事业遭受的严重挫折404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聊城文教事业的发展405
一 改革开放与聊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405
二 聊城文教事业的推进与发展414
第四节 聊城撤地建市后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418
一 聊城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418
二 科教兴聊战略的深入实施425
三 “江北水城”品牌文化的树立439
下编455
第一章 古迹遗址455
第一节 古遗址455
一 分布概况455
二 茌平尚庄遗址的挖掘456
三 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址的发掘459
四 阳谷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址460
第二节 古墓葬461
一 大汉口文化时期墓葬461
二 阳谷县景阳冈春秋墓462
三 阳谷县吴楼汉墓463
四 东阿汉画像石墓464
五 高唐县东魏房悦墓465
六 莘县唐代张弘墓清理概况468
七 山东高唐虞寅墓的清理468
第二章 曹植与曹植墓471
第一节 曹植在东阿的活动与影响471
一 曹植封东阿472
二 曹植在东阿的行踪诗迹475
第二节 梵呗音乐的创作与传播482
一 曹植创作梵呗音乐482
二 鱼山梵呗的传播及影响486
第三节 曹植墓及《隋曹植碑》的文化价值488
一 曹植墓的发掘488
二 《隋曹植碑》的文化价值490
第三章 运河城镇492
第一节 聊城:区域政治中心城市492
一 建置沿革492
二 城市格局及特点492
三 光岳楼494
四 山陕会馆496
第二节 临清:商业中心城市499
一 兴盛与衰落499
二 城市空间结构及特点502
三 名胜古迹505
第三节 三界首张秋及其他小城镇508
一 三界首张秋508
二 阿城、七级、周店、李海务509
三 梁家浅、魏家湾、戴家湾512
第四章 海源阁514
第一节 杨氏家族及其海源阁藏书楼的崛起514
一 杨氏家世与传略514
二 杨氏海源阁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518
三 杨氏藏书的源流522
四 杨氏藏书的管理与保护529
第二节 海源阁藏书与刻书的特色532
一 海源阁藏书特色532
二 海源阁刻书特色536
第三节 海源阁藏书的散佚与归宿538
一 海源阁屡遭劫难539
二 海源阁藏书的散佚543
三 海源阁藏书的归宿546
四 海源阁的毁坏548
第四节 海源阁的地位和影响549
第五章 武训行乞办义学553
第一节 清代的义学553
第二节 武训行乞兴学556
一 少年时代557
二 行乞集资560
三 办学三县564
第三节 武训义学的历史影响569
一 清廷褒奖与武训事迹的传播569
二 民国时期纪念学习武训的活动571
三 武训精神573
第六章 民间技艺575
第一节 东昌府木版年画575
一 田园风尚与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兴起575
二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形式与内容578
三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社会影响580
第二节 民间艺术遗产582
一 茌平民间中堂画与剪纸582
二 东昌府葫芦雕刻582
三 冠县郎庄面塑582
第三节 戏剧文化583
一 清末民初聊城戏剧的兴起与发展583
二 清末民初聊城的戏剧文化遗产585
第四节 杂技与竞技588
一 聊城杂技588
二 冠县查拳589
三 临清肘捶594
第七章 聊城大学与聊城区域文化发展598
第一节 聊城大学的发展历程598
一 山东师范学院迁居聊城598
二 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筹建599
三 聊城师范学院扎根鲁西603
四 聊城大学成立后的跨越发展605
第二节 校地合作助推聊城文化发展609
一 校地合作层面的推进609
二 聊城大学助推地方文化发展612
第三节 聊大对区域文化的贡献616
一 培养人才,充实社会文化各个领域617
二 大学文化交流与地方的融合618
三 大学引领和助推地方文化发展619
第八章 东阿阿胶620
第一节 东阿阿胶的历史沿革620
第二节 东阿阿胶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623
第三节 东阿阿胶的功效与文化底蕴626
第九章 新时代文化精英与楷模631
第一节 聊城走出的国学大师季羡林631
一 季羡林生平631
二 季羡林学术成就634
三 季羡林与聊城文化发展636
第二节 国画大师李苦禅640
一 李苦禅的艺术之路640
二 李苦禅的艺术风格与成就642
三 李苦禅的高尚品格及其与家乡的情缘644
第三节 干部楷模孔繁森646
一 孔繁森生平646
二 区域文化与孔繁森精神的形成649
三 孔繁森对聊城地域文化的影响653
后记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