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春秋 上 第4版增订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民国春秋 上 第4版增订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948320.jpg)
- 陈鉴波著 著
- 出版社: 三民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711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7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民国春秋 上 第4版增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1
第一章 历史的意义1
第二章 中华民国春秋的研究范围2
第二篇 满清政府末叶时代的政情5
第一章 绪言5
第二章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5
第一节 鸦片战争5
第二节 南京条约9
第三章 英法联军之役与天津条约12
第一节 英法联军之役12
第二节 天津条约17
第四章 英法联军入京与北京条约26
第一节 英法联军入京26
第二节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29
第五章 俄国的侵略与中俄条约31
第一节 中俄瑷珲条约32
第二节 中俄天津条约34
第三节 中俄北京条约37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兴亡45
第一节 洪秀全的起事45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46
第三节 曾国藩奉命剿匪纪要49
第四节 太平天国政治的规划57
第五节 太平天国败亡的平议62
第七章 甲午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63
第一节 中韩日关系纪要63
第二节 甲午中日之战66
第三节 马关条约68
第四节 台湾同胞的英勇抗日74
第五节 俄法德三国劝告日本放弃辽东半岛76
第八章 戊戍变法77
第一节 戊戍变法纪要77
第二节 戊戍政变的发生82
第三节 德宗的密诏暨袁世凯的告密85
第一目 德宗的密诏85
第二目 谭嗣同访袁世凯的经过85
第三目 袁世凯告密的经过87
第四节 康有为出京与六君子的处决89
第九章 义和团之乱与辛丑条约90
第一节 义和团的起源及演变90
第二节 惩办祸首与辛丑条约101
第一目 惩办肇事祸首101
第二目 辛丑条约102
第十章 满清末叶的立宪运动110
第一节 制颁宪法大纲111
第二节 制颁宪法十九信条113
第十一章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16
第一节 法国方面116
第二节 德国方面118
第三节 英国方面119
第四节 俄英的协定120
第三篇 辛亥革命建立民国123
第一章 武昌起义123
第一节 武昌起义的缘由123
第二节 建立临时军政府125
第二章 武昌起义后清廷的应变行动126
第三章 各省相继光复127
第四章 中华民国建立130
第一节 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30
第二节 孙中山先生当选临时大总统132
第三节 成立临时参议院135
第五章 清帝退位民国统一136
第一节 袁世凯盗国136
第二节 清帝退位暨优待清室条件141
第六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43
第四篇 国父与中华民国151
第一章 国父的事略151
第二章 国父的领导革命153
第一节 满清时代国父领导革命纪要153
第二节 国民党的成立157
第三节 中华革命党的成立159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的成立161
第三章 国父的护法救国运动161
第一节 二次革命162
第一目 二次革命的起因162
第二目 二次革命的经过164
第二节 讨袁运动165
第三节 建立军政府166
第四节 就任非常大总统171
第五节 成立大元帅府173
第四章 国父的联俄容共与孙越宣言174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76
第一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要义176
第二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177
第一目 发表改组宣言177
第二目 遴派大会筹备人员178
第三目 选举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78
第三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总理的致词179
第四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82
第五节 中国国民党章程188
第六节 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9
第七节 大会闭幕总理的致词200
第八节 全会后中央党部的改组205
第六章 建立黄埔军官学校205
第七章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207
第一节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宣言207
第二节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208
第八章 成立中央政治委员会211
第九章 国父的北上与逝世212
第一节 国父的北上212
第二节 国父逝世纪实214
第三节 国父遗嘱的奉行217
第十章 国民政府表扬国父勋绩218
第五篇 北京政府时代的政情219
第一章 袁世凯的叛国219
第一节 袁世凯的事略219
第二节 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221
第一目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221
第二目 国父遵守诺言举袁继任总统222
第三节 发动兵变与首都改设北京223
第四节 袁世凯宣誓就职与组织内阁224
第一目 袁世凯宣誓就职224
第二目 组织内阁225
第五节 正式国会成立226
第一目 众议院的选举226
第二目 参议院的选举227
第三目 国会政党的分析227
第四目 国会政党的演变229
第六节 宋教仁被刺231
第七节 袁世凯当选正式总统与熊希龄组阁232
第一目 熊希龄组阁232
第二目 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233
第三目 中国与各国建立正式邦交233
第八节 违法解散国会234
第九节 制颁中华民国约法237
第一目 召开政治会议237
第二目 召开约法会议238
第十节 改革省制裁撤各省都督239
第十一节 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240
第十二节 袁世凯叛国称帝244
第一目 袁世凯的帝制运动244
第二目 袁世凯帝制运动的失败247
第十三节 袁世凯逝世253
第十四节 袁世凯叛国称帝迅速崩溃的分析254
第二章 黎元洪总统时代的政情256
第一节 黎元洪的事略256
第二节 恢复民元约法及国会与改组内阁257
第三节 革新省制与惩办帝制祸首258
第一目 革新省制258
第二目 释放政治犯与惩办帝制祸首259
第四节 府院之争与徐州会议259
第一目 府院之争259
第二目 徐州会议260
第五节 段祺瑞殴打议员辱詈国会及胁迫总统261
第六节 督军团叛变与解散国会263
第七节 溥仪复辟264
第八节 讨平叛逆与黎总统辞职266
第九节 溥仪复辟迅速覆灭的分析268
第三章 冯国璋总统时代的政情269
第一节 冯国璋的事略269
第二节 惩办叛国祸首与改组内阁270
第三节 冯段失和与内阁改组271
第四节 段祺瑞对德宣战暨借款扩军272
第五节 新国会与改选总统274
第四章 徐世昌总统时代的政情277
第一节 徐世昌的事略277
第二节 和平会议与内阁改组278
第一目 和平会议278
第二目 内阁改组281
第三节 五四运动282
第一目 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82
第二目 五四运动的经过283
第三目 五四运动的影响286
第四节 第二次内阁改组287
第五节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暨成果288
第一目 中国对巴黎和会的提案288
第二目 要求德国将山东权利直接交还我国288
第三目 取消帝俄时代所订不平等条约的措施290
第四目 收回中东铁路的行政权及护路权290
第五目 修订管理中东铁路合同292
第六目 签订中德平等协约294
第七目 华盛顿会议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295
第八目 解决山东悬案,收回已失的权利299
第六节 直皖战争302
第一目 直皖战争发生的原因302
第二目 直皖战争的经过305
第三目 惩办祸首与第三次改组内阁306
第七节 徐奉合作改组政府307
第八节 直奉战争308
第一目 直奉战争发生的原因308
第二目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经过310
第三目 直奉战争后的善后处理311
第九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演进312
第一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12
第二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行动方针的演变317
第十节 徐世昌总统被迫辞职320
第一目 徐世昌总统被迫辞职的原因320
第二目 徐世昌总统被迫辞职的经过321
第五章 黎元洪总统复职时代的政情323
第一节 黎元洪总统复职的经过323
第二节 改组内阁健全政府323
第三节 广东问题的处理导致北京政府的分裂326
第四节 恢复旧国会327
第五节 黎元洪总统的任期问题328
第六节 黎元洪总统被迫离职329
第六章 曹锟总统时代的政情333
第一节 曹锟的事略333
第二节 曹锟贿选总统335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十二年宪法337
第四节 内阁政务纪要339
第五节 粤奉皖三角联盟与粤闽军事及苏浙战争340
第一目 粤奉皖三角联盟340
第二目 粤闽军事与苏浙战争341
第六节 签订中俄平等协定与收回租界及取消外蒙自治343
第一目 中俄复交谈判343
第二目 签订中俄协定343
第三目 取消外蒙自治348
第七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348
第八节 冯玉祥倒戈的原因351
第九节 北京政变纪要352
第十节 北京政变的平议356
第七章 段祺瑞临时执政时代的政情357
第一节 段秘瑞的事略357
第二节 段祺瑞临时执政产生的经过358
第三节 内阁改组360
第四节 善后会议361
第五节 成立临时参政院363
第六节 中法协定与关税自主363
第七节 张作霖冯玉祥的夺权斗争364
第八节 苏俄对冯玉祥的军经援助367
第九节 吴佩孚东山再起368
第一目 吴佩孚的筹谋再起368
第二目 吴佩孚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370
第三目 联军与国民革命军之战373
第十节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74
第一目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纪要374
第二目 二全大会后调整国共关系暨整肃党务纪要377
第十一节 西山会议派建立反共中心378
第十二节 中山舰事变的考辨381
第一目 中山舰事变的发生381
第二目 中山舰事变的分析382
第三目 中山舰事变的影响387
第十三节 郭松龄冯玉祥的联合倒奉390
第十四节 三一八惨案392
第十五节 段祺瑞的悲惨下场394
第一目 吴张合作讨冯394
第二目 北京政变段祺瑞下野396
第三目 段祺瑞临时执政的平议398
第八章 吴佩孚张作霖共同控制北京政府时代的政情399
第一节 吴佩孚的事略400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政情纪要405
第一目 政治方面405
第二目 军事方面407
第九章 张作霖大元帅时代的政情409
第一节 张作霖的事略409
第二节 安国军总司令部的成立410
第三节 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411
第一目 张作霖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411
第二目 内阁改组412
第四节 张作霖退出北京416
第五节 皇姑屯事件的始末418
第十章 中国青年党的成立及其演进421
第一节 史略421
第二节 组织概况425
第三节 政纲427
第四节 对当前时局主张431
第十一章 北京政府时代的财政经济及教育概况432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代的财政概况432
第一目 预算433
第二目 公债435
第三目 租税436
第二节 北京政府时代的经济概况437
第三节 北京政府时代的教育制度438
第一目 民国初年的学制438
第二目 民国十一年的学制改革439
第十二章 北京政府历任元首任职起讫简明表444
第六篇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449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建立政治军事机构449
第一节 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成立449
第二节 国民革命军初期的编制及特质450
第一目 国民革命军的编制450
第二目 国民革命军的政治训练制度451
第三目 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制度455
第二章 国民革命军北伐初期的战争458
第一节 两湖战争459
第一目 进占长沙459
第二目 汀泗桥之战460
第三目 武汉之战461
第二节 赣闽战争462
第一目 双方军事的部署463
第二目 江西战争464
第三目 福建战争466
第三节 江浙战争467
第四节 淞沪战争468
第五节 京皖战争469
第六节 国民革命军渡江北伐的计划471
第七节 浦蚌战争472
第八节 徐州战争473
第九节 河南战争474
第十节 国民联军的成立与东征会师476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的宁汉分裂与合作477
第一节 武汉政府的成立477
第一目 武汉政府成立的经过477
第二目 武汉政府的组织及人事478
第二节 宁汉分裂的经过479
第一目 武汉方面479
第二目 京沪方面482
第三节 宁汉分裂后双方的政情纪要485
第一目 郑州会议与徐州会议485
第二目 宁汉分裂后双方的行动纪要490
第四节 武汉政府收回汉口九江租界493
第五节 宁汉合作谈判纪要494
第六节 龙潭战争498
第七节 宁汉沪合作谈判纪要500
第八节 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503
第九节 唐生智下野武汉底定506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南昌暴动纪要508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团结二届中央委员继续完成北伐51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第四次全体会议预备会纪要513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第四次全体会议纪要517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522
第一节 徐蚌战争523
第一目 蚌埠之战523
第二目 徐州之战523
第二节 北方革命军与安国军之战525
第一目 北方革命军的成立525
第二目 北方革命军与安国军的战争525
第三节 国民革命军完成北伐的部署527
第一目 全军的总方略528
第二目 陆海军前线作战军队的编制及军力的概况529
第四节 成立政治分会532
第五节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的战役533
第一目 山东战役533
第二目 渡河北进534
第六节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战役535
第一目 作战的部署535
第二目 京汉线及直鲁地区的战争535
第三目 调整各军作战部署536
第七节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的战役536
第八节 国民革命军会师京津538
第一目 国民革命军的作战部署538
第二目 安国军的作战部署539
第三目 国民革命军京津会师纪要540
第九节 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的战役542
第十节 东北易帜国家统一544
第一目 东北易帜的经过544
第二目 蒋总司令完成国家统一大业548
第七篇 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的政情551
第一章 蒋总统中正的事略551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554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正式组成554
第四章 国民政府的训政建国556
第一节 训政纲领556
第二节 实施五权政治557
第一目 国民政府组织法修正公布557
第二目 国民政府改组562
第三节 召开国民会议563
第四节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564
第五节 推行地方自治566
第五章 五三济南惨案的始末56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暴动政策及其演进573
第七章 李白冯张俞陈石唐连续事变577
第一节 武汉事变577
第二节 冯玉祥事变578
第三节 张发奎事变580
第四节 俞作柏陈公博等事变580
第五节 石友三唐生智事变581
第八章 扩大会议事变的始末及影响581
第一节 扩大会议发生的原因582
第二节 扩大会议的活动纪要586
第三节 扩大会议与中原战争591
第四节 奉军入关与扩大会议结束595
第五节 扩大会议事变的平议599
第九章 胡汉民事变与蒋中正辞职的经过607
第一节 胡汉民的事略607
第二节 胡汉民事变发生的原因610
第三节 胡汉民被幽禁的经过612
第四节 胡案发生与粤变628
第五节 广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的成立633
第六节 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635
第七节 宁粤和平会议636
第八节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改组642
第一目 南京方面642
第二目 广东方面643
第九节 蒋中正辞职国民政府改组644
第十章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的真相647
第一节 万宝山与中村事件647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的真相648
第三节 国际联盟的调处652
第四节 国联调查团的调查653
第五节 东北沦陷的平议653
第十一章 伪「满洲国」655
第一节 日本诱胁溥仪出关筹组伪政府655
第二节 日本议定「支那(满蒙)问题处理方针要纲」655
第三节 成立伪「满洲国」656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剿匪战争659
第十三章 中国民主社会党的成立及其演进664
第一节 史略664
第二节 政纲666
第三节 工作纲要670
第十四章 新生活运动672
第一节 新生活运动的内容672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的方法675
第三节 新生活运动的精义及影响677
第十五章 上海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679
第一节 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停战协定679
第一目 一二八事变的爆发679
第二目 淞沪作战经过680
第三目 上海停战协定681
第二节 热河沦陷683
第三节 长城战役与塘沽协定683
第一目 长城战役683
第二目 中日塘沽协定684
第四节 河北事件与何梅协定686
第一目 河北事件686
第二目 何梅协定687
第五节 热西事件与大滩会议688
第一目 热西事件688
第二目 大滩会议689
第六节 张北事件与秦土协定692
第一目 张北事件692
第二目 秦土协定694
第七节 中日战争的南京谈判696
第八节 打打谈谈的平议697
第十六章 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698
第一节 民众的爱国热潮699
第二节 学人的爱国言论701
第三节 东北义勇军的英勇抗日704
第四节 民众抗日同盟军706
第五节 抗日救国联军707
第一目 抗日救国联军的组织707
第二目 粤变的解决708
第三目 桂变的解决709
第十七章 闽变的发生与讨平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