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16年法律硕士联考名师入门导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16年法律硕士联考名师入门导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998459.jpg)
- 中律华成学校;全国法律硕士联考命题研究中心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7503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法律-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16年法律硕士联考名师入门导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民法学&韩祥波3
第一部分 民法学入门:方法篇3
第一章 民法学鸟瞰3
第二章 如何学民法6
第二部分 民法学入门:知识篇8
导言(附逻辑图)8
第一章 民事法律关系10
第一节 主体:权利义务之所属10
一、主要类型10
二、自然人10
三、法人12
第二节 客体14
一、客体的有关概念14
二、客体的主要类型14
第三节 内容:权利和义务16
一、权利体系16
二、义务的相关概念28
三、责任的相关概念29
第二章 民事法律事实(附分类逻辑图)32
第一节 法律事实概述33
一、事件和行为区分:以是否和人的行为有关为标准33
二、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33
三、准法律行为34
第二节 法律行为34
一、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34
二、法律行为(合同)的分类35
三、法律行为(合同)有效要件——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39
刑法学&陈永生49
第一部分 刑法学入门:方法篇49
第一章 刑法学鸟瞰49
第二章 如何学刑法50
一、应当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50
二、应当注意抓住重点51
三、应当充分重视往年真题51
四、应当参加一个法硕入学考试辅导班51
第二部分 刑法学入门:知识篇52
第一章 绪论52
导言(附逻辑图)52
第一节 刑法概述53
一、刑法的概念53
二、刑法的解释53
第二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53
一、罪刑法定原则53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54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54
第三节 刑法的效力范围54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54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55
第二章 犯罪构成56
导言(附逻辑图)56
第一节 犯罪客体57
一、概念57
二、分类57
第二节 犯罪客观方面57
一、危害行为57
二、危害结果58
三、因果关系58
四、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59
第三节 犯罪主体59
一、刑事责任年龄59
二、刑事责任能力60
三、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61
四、单位犯罪61
第四节 犯罪主观方面62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与分类62
二、犯罪过失的概念与分类62
三、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63
四、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63
五、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63
六、认识错误64
第三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65
导言(附逻辑图)65
第一节 犯罪既遂66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66
二、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66
三、既遂的形态66
四、对既遂犯的处罚66
第二节 犯罪预备66
一、概念66
二、特征66
三、对预备犯的处罚66
第三节 犯罪未遂67
一、概念67
二、特征67
三、分类67
四、对未遂犯的处罚67
第四节 犯罪中止68
一、概念68
二、特征68
三、对中止犯的处罚68
第四章 共同犯罪69
导言(附逻辑图)69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70
一、概念70
二、构成要件70
三、不构成共犯的几种情形70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71
一、根据是否必须由多人一起实施,可以分为任意共犯和必要共犯71
二、根据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先通谋的共犯和事先无通谋的共犯71
三、根据共同犯罪人有无分工,可以分为简单共犯和复杂共犯71
四、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稳定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72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72
一、主犯72
二、从犯73
三、胁从犯73
四、教唆犯73
五、共犯中的犯罪形态问题74
第五章 一罪与数罪75
导言(附逻辑图)75
第一节 实质的一罪76
一、继续犯76
二、想象竞合犯76
三、结果加重犯77
第二节 处断的一罪77
一、连续犯77
二、牵连犯78
三、吸收犯78
第六章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79
导言(附逻辑图)79
第一节 正当防卫80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80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80
三、防卫过当81
四、特别防卫81
第二节 紧急避险81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81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82
三、避险过当82
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异同82
第七章 我国刑罚的种类83
导言(附逻辑图)83
刑罚的种类83
一、主刑83
二、附加刑85
三、刑罚的执行机关86
第八章 量刑87
导言(附逻辑图)87
第一节 量刑情节88
一、法定情节88
二、酌定情节88
第二节 量刑制度88
一、累犯88
二、自首89
三、立功90
四、坦白91
五、数罪并罚91
六、缓刑92
第九章 刑罚执行制度(附逻辑图)93
一、减刑93
二、假释94
宪法学&白斌99
第一部分 宪法学入门:方法篇99
第一章 宪法学鸟瞰99
第二章 如何学宪法105
第二部分 宪法学入门:知识篇108
导言108
第一章 一般宪法学(附逻辑图)108
第一节 宪法概述109
一、宪法的含义109
二、宪法的基本特征109
三、宪法的本质111
四、宪法的调整对象111
五、宪法的分类112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113
一、近代意义的宪法113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114
第三节 宪法原则115
一、人民主权原则115
二、基本人权原则116
三、法治原则116
四、权力制衡原则116
第四节 宪法的渊源和宪法典的结构117
一、宪法的渊源117
二、宪法典的结构117
第五节 宪法的变迁118
一、宪法制定118
二、宪法修改119
三、宪法解释119
第六节 宪法保障制度120
一、宪法保障体制120
二、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121
第二章 中国宪法学(附逻辑图)122
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23
一、平等权123
二、政治权利124
三、宗教信仰自由125
四、人身自由125
五、社会经济权利126
六、教育文化权利127
七、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127
第二节 选举制度128
一、普遍性128
二、平等性128
三、直接间接并用129
四、秘密投票129
五、差额选举129
第三节 国家(一):国家性质129
一、人民民主专政12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0
三、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私有财产131
四、我国宪法关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131
第四节 国家(二):国家机构132
一、全国人大132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133
三、国家主席133
四、国务院133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133
六、人民法院134
七、人民检察院134
中国法制史&马志冰137
第一部分 中国法制史入门:方法篇137
第一章 中国法制史鸟瞰137
一、法制发展线索137
二、法制体系结构138
第二章 如何学中国法制史138
第二部分 中国法制史入门:知识篇(附逻辑图)140
上篇 中国古代法制141
第一章 立法概况141
第一节 法制指导思想141
一、夏商西周时期——从神权法到“明德慎罚”阶段141
二、春秋战国到秦朝——从百家争鸣到法家“法治”、“重刑”阶段141
三、两汉时期——从“黄老无为”到“德主刑辅”阶段141
四、唐朝——从“德主刑辅”到“德本刑用”阶段142
第二节 重要立法活动142
一、夏商西周时期——早期习惯法阶段142
二、春秋战国时期——从成文法的公布到成文法的法典化142
三、秦汉至隋唐时期——成文法体系的发展完善阶段143
四、宋元明清时期——特别法的扩张阶段147
第三节 主要法律形式150
一、夏商西周的习惯法150
二、秦朝法律形式的多样化150
三、汉朝法律形式的规范化150
四、隋唐时期的律令格式150
五、宋朝编敕、编例地位的提升151
六、元朝法律形式的多元化151
七、明清时期例的迅速增多151
第二章 刑事法律151
第一节 刑罚体系151
一、夏商周秦时期旧“五刑”体系的发展变化151
二、西汉文景时期废除旧“五刑”体系的重大改革152
三、魏晋北朝新“五刑”制度的初步形成152
四、隋唐时期新“五刑”体系的正式确立152
五、宋元明清时期刑罚体系的重要变化153
第二节 罪名规定153
一、罪名规定的基本特点153
二、关于重罪的法律规定154
第三节 刑法适用制度155
一、古代与现代基本相同的刑法适用制度155
二、古代与现代略有差异的刑法适用制度155
三、古代与现代完全不同的刑法适用制度157
第三章 民事法律159
第一节 契约制度159
一、周代契约制度159
二、唐朝契约制度160
三、宋朝契约制度160
第二节 婚姻制度160
一、婚姻制度的原则161
二、婚姻关系的成立161
三、婚姻关系的限制161
四、婚姻关系的解除161
第三节 继承制度162
一、宗祧(身份)继承162
二、财产继承162
第四章 经济法律163
第一节 赋役制度163
一、唐朝前期租庸调法163
二、唐朝后期两税法163
第二节 工商禁榷制度164
一、汉朝工商禁榷制度164
二、唐朝工商禁榷制度164
第三节 外贸制度165
一、陆路互市制度165
二、海路市舶制度165
第五章 行政法律165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165
一、先秦时期165
二、秦汉时期166
三、唐宋时期166
四、元朝166
五、明清时期166
第二节 官吏管理制度166
一、官吏选任制度166
二、官吏考课制度167
三、官吏退休制度167
第三节 行政监察制度167
一、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建立167
二、唐朝监察制度的发展167
三、明朝监察制度的强化167
第六章 司法制度168
第一节 司法机关168
一、先秦、秦汉、魏晋时期168
二、隋唐时期168
三、宋元时期169
四、明清时期169
第二节 诉讼审判制度170
一、告诉170
二、审理170
三、判决171
下篇 中国近代法制172
第一章 立法特点172
第一节 清末172
一、立法特点172
二、历史意义173
第二节 北洋政府173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173
一、法律体系173
二、立法特点174
第二章 立宪175
第一节 清末预备立宪175
一、宪法性文件175
二、咨议局和资政院175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176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76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76
第三节 北洋政府177
一、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俗称“天坛宪草”)177
二、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177
三、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俗称“贿选宪法”或“曹锟宪法”)177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178
一、《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178
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79
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俗称“五五宪草”)179
四、《中华民国宪法》179
第三章 刑法180
第一节 清末180
一、《钦定大清刑律》(俗称大清“新刑律”)180
二、《大清现行刑律》180
第二节 北洋政府181
一、《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181
二、两部刑律修正案181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181
第四章 民商法182
第一节 清末182
一、《大清民律草案》182
二、商事立法182
第二节 北洋政府182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183
一、《中华民国民法》183
二、商事立法183
第五章 司法制度184
第一节 清末184
一、司法主权的丧失184
二、司法体制184
三、诉讼法185
四、监狱法185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185
第三节 北洋政府185
一、司法机关185
二、诉讼法186
三、司法制度的特点186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186
一、司法机关186
二、诉讼法186
三、司法制度的特点187
第六章 革命根据地法制187
第一节 宪法性文件187
一、工农民主政权时期187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87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时期188
第二节 土地立法188
一、工农民主政权时期188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89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时期189
第三节 劳动立法190
一、工农民主政权时期190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0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时期190
第四节 婚姻立法190
第五节 司法制度191
一、工农民主政权时期191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191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时期192
法理学&陈璐琼197
第一部分 法理学入门:方法篇197
第一章 法理学鸟瞰(附历年法硕考试分值分布图)197
第二章 如何学法理学198
一、重者恒重199
二、新增必考199
三、综合创新199
四、解决方案——背多分才是王道200
第二部分 法理学入门:知识篇201
导言(附逻辑图示)201
第一章 法的本体论202
第一节 法律是什么?202
一、法律的概念202
二、法律的特征203
三、法的本质204
第二节 法律有什么用?205
一、法的作用205
二、法的局限性206
三、法的价值206
第三节 法律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07
一、法的要素207
二、法律关系209
三、法的渊源213
第二章 法的演进论216
第一节 法的起源:法律是怎样生成的?216
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216
二、法产生的三大根源、三大标志和三大规律216
第二节 法律是怎样发展的?216
一、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216
二、法的传统与法律意识217
三、法系218
第三章 法的运行论219
第一节 法律怎么用(宏观视角)?219
一、法的制定(立法)219
二、法的实施221
第二节 法律怎么用(微观视角)?223
一、法律解释223
二、法律推理225
第四章 依法治国与法治国家226
第一节 法律的目的是什么?226
一、法治与法制226
二、法治国家226
第二节 中国的法治蓝图227
一、法治中国227
二、如何进行法治中国的建设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