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维歧,焦德成,柴炽章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4573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39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山-活动带-研究-宁夏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1
第一节 区域地层及岩浆活动1
一、区域地层1
二、岩浆活动9
第二节 区域地质演化历史9
一、大地构造位置9
二、前新生代演化简史10
三、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演化史11
四、第四纪构造活动史13
第三节 区域地貌概述13
一、北部带状地貌14
二、南部弧形地貌14
第四节 现代地壳变形特征16
一、区域垂直形变场特征17
二、主要活动断裂带的位移18
第五节 区域深部构造环境20
一、区域重力场特征20
二、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21
三、区域地壳厚度变化特征22
第六节 地震活动特征22
一、地震区、带划分22
二、地震活动基本特征23
第七节 主要活动构造带及其运动学特征31
一、海原活动断裂带31
二、天景山活动断裂带34
三、烟筒山活动断裂带34
四、牛首山-罗山活动断裂带35
第二章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40
第一节 断裂带的空间分布及其地貌特征40
第二节 次级剪切断层42
一、西梁头-红石沟断层(SF1)42
二、孟家湾-粉石沟断层(SF2)45
三、窟窿山-碱沟断层(SF3)50
四、青驼崖-双井子断层(SF4)53
五、寺口子-团部拉断层(SF5)55
六、团部拉-桃山断层(SF6)57
七、杨家河-井家口子断层(SF7)59
八、李家堡子断层(SF8)63
九、次级断层的基本特征64
第三节 岩桥区构造66
一、拉分构造66
二、推挤构造区67
第四节 外围相关断层69
一、孟家湾北断层69
二、下河沿断层69
三、腰岘沟-阴洞沟断层70
四、刘岗井断层72
五、卫星坡断层74
六、蛇腰渠断层75
第三章 庙山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第四纪地壳缩短量77
第一节 庙山褶皱带的组成及其展布78
一、喊叫水背斜78
二、贺家口子背斜79
三、肖家口子背斜81
四、西岭子背斜82
五、黑烟洞山背斜82
六、石峡口背斜83
七、红岭背斜84
八、田子躺背斜85
九、罗泉湾背斜86
十、陈儿山背斜89
十一、大红湾背斜89
第二节 庙山山前斜冲断裂91
一、北段91
二、中段91
三、南段93
第三节 庙山断褶带变形特征及其与天景山断裂带的关系99
一、庙山断褶带的变形特征99
二、庙山断褶带与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关系100
第四节 庙山断褶带形成时代、成因及其第四纪地壳缩短量102
一、庙山断褶带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102
二、庙山断褶带的第四纪地壳缩短量103
第四章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走滑位移及其滑动速率106
第一节 水平位移标志和测量方法106
一、地质体位移106
二、地貌位移标志及其测量方法107
第二节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水平位移及其分布109
一、地质体位移110
二、地貌位移及其分布112
第三节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左旋走滑速率123
一、断裂带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124
二、断裂带晚第四纪水平滑动速率125
第五章 天景山构造带的演化历史及其活动断裂带的形成131
第一节 前新生代构造演化131
一、中卫-同心地区的早期构造变形史131
二、逆冲断裂特征133
第二节 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及活动特征140
一、早期挤压活动阶段的构造变形特征140
二、晚期左旋走滑活动阶段的位移标志147
三、断裂力学性质转化的时代153
第三节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形成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特征154
一、活动断裂带的发育背景与形成154
二、活动断裂带的发展156
三、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和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活动特征160
第四节 活动断裂带不同段落的力学性质、运动方式与其构造变形特征161
一、活动断裂带不同段落的力学性质与运动方式162
二、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163
三、走滑断裂与其端部挤压构造的转换平衡165
第六章 1709年中卫7 1/2级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167
第一节 烈度分布167
一、极震区168
二、破坏区(Ⅵ—Ⅷ度区)169
三、有感区170
第二节 基本参数170
一、宏观震中170
二、震级171
三、震源深度172
第三节 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形变遗迹类型173
一、地震沟槽173
二、地震陡坎174
三、地震滑坡和地震土堆176
四、地震断层与水系断错176
五、地震裂缝与鼓包176
第四节 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177
一、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范围177
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178
三、地震地表破裂带与次级断层及岩桥区的关系182
第五节 1709年地震位移分布特征182
一、位移判别标志及其位移量的校正182
二、地震最大位移值的确定183
三、位移分布184
第六节 1709年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破裂机制188
一、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形成188
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破裂机制189
第七节 1709年7 1/2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189
一、1709年地震发震断层的基本特征190
二、拉分构造区内部张剪切断层与次级走滑断层交会的挤压效应190
三、走滑断裂的运动闭锁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一种机制193
第七章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大地震重复间隔195
第一节 断层滑动速率与大地震平均重复间隔195
一、大地震平均重复间隔的计算方法195
二、大地震平均重复间隔的计算结果198
第二节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古地震事件的确定及大地震实际重复间隔199
一、古地震事件的确定标志199
二、古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201
三、古地震事件的时间分布211
四、古地震事件的震级讨论213
第八章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分段性215
第一节 不同类型分段方法与分段性的研究意义215
一、活动断裂不同类型的分段215
二、活动断裂分段性研究的意义216
第二节 历史地震、古地震事件与断层分段217
一、分段原则与方法217
二、1709年中卫南7 1/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特征218
三、探槽剖面分析与古地震重复序列220
四、断裂带分段与各段落活动习性的差异223
第三节 分段界限区的稳定性与断层活动的迁移227
一、分段界限区的特征与地震破裂终止227
二、分段界限区的构造演化与地震破裂的关系228
三、分段界限区的稳定性与断层活动的迁移231
第九章 关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动力学问题的讨论233
第一节 区域构造应力场233
一、确定构造应力场的地质依据233
二、震源机制解结果234
三、地应力测量结果234
四、形变测量结果240
第二节 天景山活动断裂带的运动学与变形特征240
一、弧顶的迁移240
二、早期褶皱的改造241
三、第四纪断裂活动向南偏转241
四、左旋走滑241
五、弧顶以东的断裂构造变形特征242
第三节 各断裂带活动性对比242
一、海原活动断裂带242
二、天景山活动断裂带242
三、烟筒山活动断裂带243
四、罗山东麓活动断裂244
第四节 次级条状块体的运动特征及所反映的地壳动力学问题的讨论246
第十章 天景山断裂带地震安全性评价253
第一节 天景山断裂带的分段和潜在震源253
一、前人工作的回顾254
二、天景山断裂带的分段与潜在震源划分255
第二节 天景山断裂带各段地震强度和危险度的预测256
一、天景山断裂带各段最大地震强度预测257
二、天景山断裂带未来百年的地震强度259
第三节 夜明山-小洞山断层的地震安全性评价263
一、夜明山-小洞山(F7)断层与第四纪地层263
二、夜明山-小洞山断层的微地貌特征267
三、夜明山-小洞山断层的地震安全性评价269
结束语270
参考文献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