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医学史
  • 梁永宣主编;王雅丽,殷平善,梁润英,陈丽云副主编;李经纬主审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5792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06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224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医学的起源1

第一节 卫生保健的起源2

一、用火2

二、衣着2

三、居处3

四、婚姻3

五、原始舞蹈4

第二节 药物的起源5

一、药物起源的传说5

二、药物的发现与应用5

第三节 医疗方法的起源6

一、针灸6

(一)针法7

(二)灸法8

二、创伤外治8

三、按摩术9

四、开颅术9

第四节 多种医学起源论10

一、医源于动物本能10

二、医源于圣人10

三、医源于巫11

第二章 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3

第一节 早期文献对疾病的认识与诊治14

一、甲骨文中有关人体和疾病的记载14

(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14

(二)对疾病的认识15

(三)对疾病的治疗15

二、先秦文献对疾病的认识16

(一)疾病的名称16

(二)疾病的原因16

(三)疾病的诊断17

(四)疾病的治疗17

(五)疾病的预防18

第二节 影响中医理论的几种哲学思想18

一、气、精、神19

二、阴阳、五行20

三、天人相应21

第三节 药物知识的积累22

一、药物品种的增加与用药经验的丰富22

二、酒的发明和药用23

三、汤液的创制25

第四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25

一、早期的卫生保健25

(一)个人卫生26

(二)饮食卫生26

(三)环境卫生26

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27

第三章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9

第一节 诸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物30

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0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的内容和价值30

(二)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医学价值33

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34

三、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34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35

一、《黄帝内经》35

(一)《黄帝内经》的产生35

(二)《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35

(三)《黄帝内经》的价值及其影响40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40

(一)《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产生40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41

(三)《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影响42

第三节 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43

一、《神农本草经》的产生43

二、《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43

三、《神农本草经》的价值及其影响45

第四节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原则的初步确立45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和成书45

二、《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47

(一)初步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原则47

(二)《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48

三、《伤寒杂病论》的影响49

第五节 著名医药学家50

一、扁鹊50

二、淳于意51

三、华佗52

四、董奉53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55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56

一、《内经》56

(一)《内经训解》56

(二)《黄帝内经太素》57

(三)《次注黄帝内经素问》57

二、《伤寒杂病论》58

(一)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58

(二)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58

第二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59

一、脉学59

二、病因证候学60

第三节 方药学的进步63

一、药物学63

(一)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63

(二)服石、炼丹术与制药化学66

(三)药物炮制法的总结67

二、方剂学67

(一)《肘后救卒方》68

(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69

(三)《外台秘要》71

第四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72

一、内科72

二、外科73

三、伤科74

四、妇产科75

五、小儿科76

六、五官科76

七、针灸科77

八、按摩科78

第五节 医药机构和医学教育79

一、医药机构79

二、医学教育79

第六节 中外医学交流81

一、中朝医学交流81

二、中日医学交流82

三、中印医学交流83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86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87

一、医籍的校正与刊行87

二、医籍的整理与注释88

(一)《内经》88

(二)《伤寒杂病论》89

(三)《难经》91

第二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92

一、解剖学92

(一)《欧希范五脏图》92

(二)《存真环中图》92

二、病因学93

三、诊断学93

(一)脉诊93

(二)舌诊94

四、医家的学术争鸣与创新94

(一)刘完素——火热论94

(二)张从正——攻邪论95

(三)张元素——脏腑辨证论96

(四)李杲——脾胃论97

(五)朱震亨——相火论98

第三节 方药学的进步99

一、药物学99

(一)官修本草著作99

(二)个人撰著的本草著作101

二、方书的编纂103

(一)官修方书103

(二)个人撰著的方书105

第四节 临床各科的成就107

一、内科107

二、外科107

三、伤科108

四、妇产科109

(一)妇科109

(二)产科110

五、儿科111

(一)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111

(二)其它儿科著作111

六、五官科112

七、针灸科113

(一)王惟一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针灸铜人”113

(二)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114

(三)滑寿与《十四经发挥》114

八、按摩科115

九、法医学115

第五节 医药机构与医学教育116

一、医药机构116

(一)医政设施116

(二)国家药局118

(三)医药律令119

二、医学教育120

(一)宋代医学教育120

(二)金元时代医学教育121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122

一、中朝医药交流122

二、中日医药交流123

三、中阿医药交流124

第六章 医药学的新发展127

第一节 医学文献研究与医学书刊出版128

一、医籍的整理与研究128

(一)《内经》128

(二)《难经》129

(三)《伤寒杂病论》130

(四)《神农本草经》131

二、全书、类书、丛书131

(一)全书131

(二)类书132

(三)丛书133

三、医案、诊断、医学入门及医史著作133

(一)医案133

(二)诊断133

(三)医学入门及医史专著134

四、医学团体与医学刊物135

(一)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135

(二)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135

第二节 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性成就135

一、温病学135

(一)温病学发展概述135

(二)主要温病学家与著述136

二、人痘接种术的发明139

三、解剖学140

第三节 方药学的进步141

一、药物学141

(一)《救荒本草》141

(二)《滇南本草》141

(三)《本草品汇精要》及其它本草著述142

(四)《本草纲目》142

(五)《本草备要》144

(六)《本草纲目拾遗》144

(七)《炮炙大法》144

二、方剂学145

(一)《普济方》145

(二)《医方考》145

(三)《古今名医方论》145

(四)《医方集解》145

第四节 临床各科的成就146

一、内科146

二、外科148

三、伤科149

四、妇产科150

五、儿科150

六、五官科151

(一)眼科151

(二)耳鼻咽喉科151

七、针灸科152

八、按摩科152

九、养生153

第五节 医药机构与医学教育154

一、医药机构154

(一)明代的医药机构154

(二)清代的医药机构154

二、医学教育154

(一)明代的医学教育154

(二)清代的医学教育155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155

一、中朝医药交流155

二、中日医药交流156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157

第七章 近百余年的中医药学160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61

一、《内经》161

二、《难经》162

三、《伤寒杂病论》162

四、丛书、医案、医话、医史、工具书162

第二节 方药学的进步163

一、药物学163

(一)古代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163

(二)药性和药效的研究163

(三)药物鉴别与炮炙的研究164

二、方剂学165

(一)方剂学理论研究165

(二)方书的整理编撰及验方汇编165

第三节 临证各科的成就165

一、内科165

二、外科166

三、伤科166

四、妇产科167

五、儿科167

六、五官科168

七、针灸科168

八、按摩科168

第四节 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中西医汇通169

一、西方医学的传播169

(一)建立诊所和医院169

(二)开办医学校和吸引留学生169

(三)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170

二、废止中医论与中医界的抗争170

(一)废止中医论171

(二)中医界维护中医的抗争运动171

三、中西医汇通172

(一)唐宗海173

(二)朱沛文173

(三)恽铁樵174

(四)张锡纯174

附:中医科学化思潮及其主要代表医家175

第五节 医药机构与医学教育177

一、医药机构177

(一)医政措施177

(二)中医医院177

(三)中医学会、学术团体和中医杂志177

二、医学教育178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179

一、中日医药交流179

二、中国与欧美各国的医药交流179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学181

第一节 卫生工作方针与中医政策182

一、卫生工作方针18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制定182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完善182

二、中医政策183

(一)中医政策的制定183

(二)中医政策的完善183

第二节 卫生组织与医学教育184

一、卫生组织184

(一)卫生行政组织184

(二)卫生服务组织185

(三)群众性卫生组织185

二、医学教育186

(一)中医高等院校的成立186

(二)中医教材的编撰186

第三节 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187

一、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与出版187

二、基础研究的加强与创新187

(一)基础理论研究的开展187

(二)研究方法的开拓187

三、方药的总结与开发188

(一)方药的总结188

(二)方药的开发188

四、中西医结合的探索188

五、临床研究与进展189

第四节 中医药在海外190

一、中医药在亚洲的发展190

(一)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190

(二)中医药在东南亚的发展190

二、中医药在欧美的发展191

(一)中医药在美洲的发展191

(二)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191

附录 中国医学史大事年表193

主要参考书目2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