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臭氧层保护及温室气体减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臭氧层保护及温室气体减排](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1051520.jpg)
- 宋秀杰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7007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7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臭氧层-环境保护;有害气体-大气扩散-污染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臭氧层保护及温室气体减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消耗臭氧层物质及其淘汰进展2
1 全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2
1.1 全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战略2
1.2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与国际合作2
1.2.1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环境保护形势2
1.2.2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3
2 臭氧层及消耗臭氧层物质5
2.1 臭氧与臭氧层5
2.2臭氧层的作用6
2.3臭氧层的损耗6
2.4臭氧层损耗对人类及地球生态的影响8
2.4.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8
2.4.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8
2.4.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8
2.4.4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8
2.4.5对材料的影响8
2.4.6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9
2.5臭氧层的破坏及消耗臭氧层物质9
2.5.1臭氧层的破坏9
2.5.2消耗臭氧层物质(ODS)9
2.6消耗臭氧层的物质(ODS)的应用领域及行业替代技术10
2.6.1 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应用领域及行业现状10
2.6.2相关行业的ODS替代技术19
3 国际社会保护臭氧层努力及我国保护臭氧层行动25
3.1臭氧层保护条约体系及其进展25
3.1.1《维也纳公约》25
3.1.2《蒙特利尔议定书》26
3.1.3《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与调整28
3.1.4多边基金30
3.1.5 ODS受控物质种类30
3.1.6 ODS淘汰时间表34
3.1.7国际社会ODS物质淘汰的努力及成就36
3.2我国政府保护臭氧层行动及国家方案37
3.2.1我国加入的国际保护臭氧层公约37
3.2.2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义务37
3.2.3我国ODS物质淘汰的履约概况39
3.2.4我国履约活动的管理机构42
3.2.5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43
3.2.6中国保护臭氧层政策法规体系44
3.2.7各行业ODS淘汰的具体对策及进展情况47
3.3我国在履约淘汰ODS方面取得的成绩53
4 北京市履约能力建设及相关行业ODS淘汰进展55
4.1 强化宣传培训,提高ODS履约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56
4.1.1 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保护臭氧层的宣传56
4.1.2培训57
4.2北京市ODS物质消费及行业淘汰进展57
4.2.1消防行业哈龙淘汰行动进展58
4.2.2泡沫行业ODS物质消费情况及淘汰进展59
4.2.3制冷行业ODS物质消费情况及淘汰进展61
4.2.4气雾剂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64
4.2.5烟草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64
4.2.6清洗(溶剂)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65
4.2.7化工助剂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65
4.2.8特殊用途ODS(甲基溴)的消费及淘汰进展65
4.2.9原料用途行业ODS消费及淘汰进展66
4.2.10北京市流通领域ODS物质的销售情况66
4.2.11北京市ODS物质消费情况汇总67
4.3加强执法检查,严查违规行为71
4.3.1加强污染源的监督检查,严格ODS原材料管理71
4.3.2《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执法检查72
4.4推动ODS替代产品研发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72
4.4.1贯彻落实各项ODS管理政策,严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72
4.4.2积极引进、开发研究新技术,推广替代技术72
4.5探索并建立了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长效管理机制73
4.5.1 ODS组织机构的建立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73
4.5.2将ODS列入排污申报登记使ODS的日常监管成为可能74
4.5.3逐步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使监督管理长效化74
4.6适时跟踪国家政策,研究适合北京市ODS管理的政策体系74
4.6.1跟踪国家政策,研究适合北京市ODS控制的环境经济政策74
4.6.2提出加强ODS管控的对策措施75
第二篇 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效应控制78
5 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78
5.1温室效应的产生78
5.1.1自然因素78
5.1.2人类活动79
5.2温室效应的危害、影响79
5.2.1经济的影响79
5.2.2气候的影响80
5.2.3农业的影响80
5.2.4海洋生态的影响80
5.2.5水循环的影响81
5.2.6破坏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82
5.2.7地球上病虫害增加82
5.2.8对热循环的影响82
5.2.9对人类健康的影响83
5.3温室气体种类83
5.3.1温室气体的来源84
5.3.2温室气体排放分类85
5.3.3温室气体种类85
6 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88
6.1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加剧温室气体排放88
6.1.1地面交通运输88
6.1.2飞机尾气排放89
6.2工业化过程中化石能源燃料消耗引起温室气体大量排放89
6.3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90
6.4垃圾处理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91
6.4.1垃圾填埋92
6.4.2垃圾焚烧92
6.4.3有机垃圾堆肥94
6.5农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94
6.5.1 CO2的排放94
6.5.2 CH4的排放95
6.5.3 N2O的排放95
6.5.4影响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源汇强度的人为因素96
6.6臭氧层破坏与温室效应97
7 温室效应的控制及温室气体减排99
7.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99
7.1.1实测法99
7.1.2模型法99
7.1.3清单编制法100
7.2温室气体排放清单100
7.2.1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与进展100
7.2.2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现阶段成就101
7.2.3北京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进展102
7.3温室气体减排104
7.3.1温室气体减排成本104
7.3.2温室气体减排政策105
8 京都议定书及国际社会温室气体减排的合作107
8.1《京都议定书》生效背景及意义107
8.2《京都议定书》内容108
8.3《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减排义务109
8.4京都三机制110
8.4.1联合履约机制110
8.4.2清洁发展机制110
8.4.3排放交易机制111
8.5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国际合作111
8.5.1商业技术转让111
8.5.2政府间技术援助112
8.5.3基于《公约》的技术转让112
9 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努力及成就113
9.1减排措施113
9.1.1美国113
9.1.2欧盟114
9.1.3日本114
9.2减排技术115
9.2.1燃烧后捕获脱碳115
9.2.2燃烧前捕获脱碳115
9.2.3富氧燃烧技术115
9.3减排效果116
第三篇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战略118
10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战略118
10.1气候变化118
10.1.1全球气候变化现象118
10.1.2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118
10.1.3气候变化产生原因118
10.1.4解决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119
10.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国际战略119
11 保护臭氧层与温室气体减排121
11.1消耗臭氧层物质与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及影响121
11.2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温室气体122
11.2.1消防行业替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123
11.2.2制冷剂替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124
11.2.3清洗剂替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125
11.2.4泡沫行业ODS替代过程中的温室气体125
11.3温室气体效应及ODS减排要求下的ODS替代技术选择原则126
11.3.1低GWP值的ODS126
11.3.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工质126
11.3.3自然工质126
12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路线127
12.1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127
12.1.1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的定义127
12.1.2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的实施现状128
12.1.3清洁发展机制背景下的技术转让129
12.2新技术研发和应用129
12.2.1 CO2捕集技术129
12.2.2 CO2封存技术132
12.2.3 CO2的资源化再利用133
12.2.4发展可再生能源133
12.3温室气体减排途径134
12.3.1调整产业结构135
12.3.2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135
12.3.3优化能源结构135
12.3.4保持和增加森林碳汇135
12.3.5重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研发135
12.3.6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135
12.4温室气体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136
12.4.1低碳经济含义136
12.4.2低碳经济的实质136
12.4.3中美两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137
12.4.4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138
13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144
13.1绿色建材144
13.1.1绿色建材的种类144
13.1.2绿色建材的研发147
13.1.3绿色建材评价体系147
13.2绿色建筑149
13.2.1国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150
13.2.2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现状及不足152
13.2.3北京市绿色建筑标准154
13.3清洁能源155
13.3.1太阳能155
13.3.2风能155
13.3.3水能156
13.3.4生物质能156
13.3.5核能156
13.3.6地热能157
13.3.7海洋能157
13.3.8洁净煤157
13.3.9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158
13.3.10氢能158
13.4绿色“碳汇”158
13.4.1森林碳汇158
13.4.2草地碳汇160
13.4.3耕地碳汇160
13.5绿色出行160
13.5.1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160
13.5.2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161
13.5.3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161
13.6我国的低碳行动及我们的低碳生活162
13.6.1我国应对温室效应的国家方案及行动162
13.6.2我们的低碳生活162
13.6.3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行动165
13.6.4北京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166
参考文献169
附录185
附录一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85
附录二 法律法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部分)185
附录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节选)191
附录四 新改扩建项目管理政策193
附录五 生产和消费配额管理政策198
附录六 进出口管理218
附录七 禁令228
附录八 替代品管理239
附录九 监督管理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