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
  • 李爱贞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3202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概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环境1

1.1.1 环境及其分类1

1.1.2 环境要素及其基本特点2

1.1.3 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4

1.1.4 环境的价值5

1.2 环境问题6

1.2.1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6

1.2.2 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7

1.2.3 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9

1.2.4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2

1.3 环境保护13

1.3.1 全球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13

1.3.2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14

1.4 环境科学16

1.4.1 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6

1.4.2 环境科学的特点17

1.4.3 环境科学的分科19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概述21

2.1 地球与自然环境21

2.1.1 地球的位置、形状、运动与自然环境21

2.1.2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性和综合性23

2.1.3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25

2.2 自然地理界面与生态脆弱带27

2.2.1 自然地理界面27

2.2.2 生态脆弱带30

2.3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7

2.3.1 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两种后果37

2.3.2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领域39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41

3.1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41

3.1.1 生态学基本概念41

3.1.2 群落生态学41

3.1.3 生态系统42

3.1.4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49

3.1.5 全球生态学50

3.2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52

3.2.1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52

3.2.2 生态平衡与破坏54

3.2.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56

3.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62

3.3.1 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层次62

3.3.2 生物多样性现状63

3.3.3 人类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66

3.3.4 生物多样性保护71

3.4 自然保护区72

3.4.1 自然保护区72

3.4.2 自然保护区现状74

3.4.3 选择自然保护区的条件75

3.4.4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75

第四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77

4.1 人口与环境77

4.1.1 环境对人口的影响77

4.1.2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79

4.1.3 环境承载力83

4.2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85

4.2.1 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85

4.2.2 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86

4.3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88

4.3.1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及发展趋势88

4.3.2 土地退化89

4.3.3 荒漠化92

4.3.4 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3

4.4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98

4.4.1 世界水资源98

4.4.2 中国陆地水资源99

4.4.3 水利工程对水圈的影响105

4.4.4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07

4.5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109

4.5.1 森林的生态作用109

4.5.2 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111

4.5.3 森林的现状112

4.5.4 森林的保护和重建114

4.5.5 森林可持续管理的相关指标115

4.6 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117

4.6.1 能源分类117

4.6.2 世界能源的供求现状和前景118

4.6.3 中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特点120

4.6.4 能源开采、加工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22

4.6.5 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途径124

第五章 环境污染127

5.1 环境污染及其形成127

5.1.1 环境污染的含义127

5.1.2 污染源和污染物127

5.1.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28

5.2 大气污染130

5.2.1 大气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130

5.2.2 主要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34

5.2.3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137

5.2.4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141

5.3 水体污染155

5.3.1 水体污染155

5.3.2 水体污染物和水体污染的类型156

5.3.3 主要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58

5.4 土壤污染168

5.4.1 土壤的污染与净化168

5.4.2 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170

5.4.3 土壤污染的防治174

5.5 固体废物污染175

5.5.1 固体废物及其分类175

5.5.2 固体废物的危害176

5.5.3 工业有害固体废物177

5.5.4 城市垃圾180

5.6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81

5.6.1 环境污染物与人体健康181

5.6.2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82

5.6.3 公害病183

第六章 污染治理技术185

6.1 环境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和废气治理技术185

6.1.1 环境空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185

6.1.2 废气治理方法186

6.1.3 SO2和NOx的控制途径192

6.1.4 低浓度SO2废气的治理193

6.1.5 NOx废气的净化194

6.2 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196

6.2.1 水环境污染防治途径196

6.2.2 污水处理技术197

6.2.3 污水处理流程200

6.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202

6.3.1 固体废物管理目标202

6.3.2 固体废弃物的中间处理204

6.3.3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205

第七章 环境保护对策207

7.1 可持续发展207

7.1.1 传统发展与环境问题207

7.1.2 可持续发展209

7.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211

7.1.4 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212

7.2 环境保护目标、方针和基本政策217

7.2.1 21世纪中国环境保护目标217

7.2.2 环境保护体制与环境政策体系217

7.2.3 中国的环境方针与基本政策218

7.2.4 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221

7.3 环境法规224

7.3.1 我国环保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224

7.3.2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224

7.4 环境管理226

7.4.1 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职能226

7.4.2 环境管理的手段229

7.4.3 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230

7.4.4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系列234

7.5 环境规划237

7.5.1 环境规划的作用和原则237

7.5.2 环境规划的分类239

7.5.3 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程序240

7.5.4 环境规划管理的工作程序241

7.6 推进环境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242

7.6.1 推进环境科学技术进步242

7.6.2 清洁生产245

7.6.3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249

7.7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252

7.7.1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252

7.7.2 生态示范区建设257

7.8 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260

7.8.1 环境教育260

7.8.2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道德水平262

7.9 中国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264

7.9.1 中国在环境外交活动中的基本原则264

7.9.2 中国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态度267

7.9.3 我国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267

参考文献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