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双宾构式句法语义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双宾构式句法语义研究
  • 林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93508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汉语-双宾语-句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语双宾构式句法语义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双宾构式研究历程及理论背景综述1

1.1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双宾构式问题1

1.1.1传统语法学背景下的双宾句研究1

1.1.2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双宾句研究的深化2

1.1.3生成语法、配价语法对双宾句式的研究4

1.1.4认知语言理论背景下的汉语双宾构式分析11

1.1.5类型语言学对双宾构式的研究14

1.2当前汉语语法在双宾构式问题上的焦点问题18

1.2.1名称:双宾结构还是双及物结构18

1.2.2范围:双宾构式外延的大小18

1.2.3分类:内部小类的划分20

1.2.4双宾语句句法结构的争论:两分还是三分21

1.2.5语义关系的判断:结构赋义与词汇语义的关系22

1.3已有研究方法的问题所在24

1.3.1没有建立起双宾构式分类标准24

1.3.2缺乏严格的判定标准25

1.3.3双宾构式类型的本体研究还不够25

1.3.4描写较多,解释不足25

1.3.5双宾构式类型的对比研究不够26

1.4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框架26

1.5本书的研究方法30

1.5.1形式与意义相结合30

1.5.2描写与解释相结合30

1.5.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30

1.6本书深入研究的内容31

1.7本书的术语31

1.8本书的语料来源32

第二章 双宾构式的界定33

2.1传统双宾语句的定义33

2.2双宾语句范围的扩大35

2.2.1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35

2.2.2双宾语句中,第二个宾语可以是谓词性的35

2.2.3动词支配涉系的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结构关系36

2.2.4“准双宾语”的说法36

2.3句法上鉴别双宾语真伪的有效途径37

2.3.1主谓短语作宾语不是双宾语37

2.3.2呼语不能进入双宾语之列37

2.3.3双宾语一般不能省略38

2.3.4“称……为”格式不是双宾语38

2.3.5主谓短语作主语的句子没有双宾语38

2.3.6偏正短语作宾语不是双宾语39

2.3.7介宾短语不能引起双宾语39

2.3.8兼语式不能进入双宾语范围40

2.4双宾语句的范围40

2.4.1典型句式NP1+V+NP2+NP340

2.4.2动量类、时量类和度量类双宾句不成立43

2.5“索取义”双宾语句的合法性问题45

2.5.1“索取义”双宾语句和“给予义”双宾语句表达共同的句式义47

2.5.2“索取义”双宾语句与典型的“给予义”双宾语句结构上一致48

2.5.3“索取义”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间不存在句法的领属关系48

2.5.4两个宾语之间语义上的领属关系“可让渡”的是双宾语句,“不可让渡”的是单宾语句50

第三章 双宾构式的事件结构分析52

3.1事件结构理论的相关内容53

3.1.1事件结构的含义53

3.1.2事件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相互关系55

3.1.3生成学派的事件结构分析方法58

3.1.4认知功能学派的事件结构分析方法61

3.2双宾构式的事件结构分析66

3.2.1双宾构式映射领属关系转移事件66

3.2.2双宾结构是多个事件结构的叠加:致使转移+成功转移→领属关系的变化68

3.2.3双宾构式中多个事件结构重叠的机制70

3.3双宾构式事件的原型语义特征76

3.3.1致使转移子事件的原型语义特征76

3.3.2成功转移子事件的原型语义特征76

3.3.3致使转移子事件与成功转移子事件的关系78

3.3.4领属关系转移事件体现三种关系79

3.4双宾构式事件结构的句法表达的要求80

3.4.1影响双宾语句表征完成事件的要素81

3.4.2完成性是双宾句句法限制的关键条件85

第四章 构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与整合87

4.1问题的提出87

4.2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的进步与局限89

4.3基于认知框架的动词意义、构式意义97

4.4 Goldberg关于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的相互作用的论述97

4.5词汇中心主义与Goldberg的观点的分歧100

4.6构式义和动词义关系的阐述102

4.6.1句子意义是由构式赋予而与动词无关吗102

4.6.2为什么特定构式总是伴随着特定的动词出现103

4.6.3构式对进入构式中的动词的选择限制条件是什么104

4.7构式义和动词义的整合模型104

4.7.1动词的两种意义:L—意义和P—意义106

4.7.2两种构式语义109

4.7.3两种构式语义与两种动词意义的对应110

4.8利用构式义与动词义匹配和互动的模型来解释双宾构式中动词和构式之间互动关系的三个层次110

4.8.1双宾构式中构式论元与动词参与者的角色融合111

4.8.2动词的上下位义分别和抽象的构式义、具体的构式义相匹配112

4.8.3双宾构式中动词语义特征和构式语义特征的对应114

4.9小结115

第五章 能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116

5.1双宾构式的句式语义特征117

5.1.1双宾构式都表示“领属关系转移”117

5.1.2双宾构式的整体意义要求三个强制性成分与动词同现118

5.1.3施动者对事件控制力的强弱是决定动词能否进入双宾构式的重要原因119

5.2能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蕴含双宾构式的语义特征121

5.2.1生成整体论范式下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是一个小整体,与双宾构式之间是动态整合关系121

5.2.2能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的语义特征122

5.2.3双宾动词和三价动词并不是等价的123

5.2.4二价动词也可以进入双宾句125

5.3能够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分类126

5.3.1双宾动词的指向分类126

5.3.2双宾动词的意义分类128

5.3.3双宾动词指向分类与意义分类的对应130

5.4能进入双宾构式的意义类型:给予类与索取类双宾动词131

5.4.1能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131

5.4.2给予类双宾动词与索取类双宾动词的区别136

5.5能进入双宾构式的配价类型:三价动词与二价动词137

5.5.1三价动词与双宾构式137

5.5.2二价动词与双宾构式139

5.5.3三价动词和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构式的差异143

5.6小结144

第六章 双宾构式对双宾动词及构式论元的语义制约145

6.1双宾构式的构式义界定145

6.2双宾构式的语义特征148

6.2.1[+转移性]148

6.2.2[+方向性]149

6.2.3[+终点性]151

6.2.4[+主观性]154

6.3双宾动词的原型语义特征156

6.3.1[+途径性]157

6.3.2[+速致性]158

6.3.3[+施力性]160

6.4制约双宾构式成立的因素——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特点162

6.4.1动词义与构式义的相容162

6.4.2动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164

6.4.3能够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特点166

6.5双宾构式论元的语义特征168

6.5.1双宾构式与双宾构式论元之间的语义关系168

6.5.2双宾构式论元的原型特征169

6.6双宾构式三个参与者论元之间的关系174

6.6.1 NP1对NP3的支配性174

6.6.2 NP1与NP2:主动送人物体转移175

6.6.3 NP2与NP3:领属关系的形成或消失175

6.6.4论元之间关系的扩展177

第七章 双宾构式的典型性研究180

7.1双宾构式的判定与分类180

7.1.1双宾构式的语义判定标准180

7.1.2双宾构式的分类184

7.2双宾句式是一个连续统190

7.2.1双宾构式的原型特征190

7.2.2双宾句式是一个连续统192

7.3汉语广义给予类和广义索取类双宾构式的具体句式之间的典型性问题195

7.4汉语双宾构式句式内部的典型性问题201

7.4.1广义给予类双宾构式内部的典型性问题201

7.4.2广义索取类双宾构式内部的典型性问题206

第八章 双宾构式的生成机制与句法联接210

8.1构式生成观:“生成整体论”的哲学基础211

8.1.1系统整体论的内涵及其缺陷211

8.1.2生成整体论的主要观点213

8.1.3运用生成整体论来解释汉语双宾构式的生成过程214

8.2事件结构是双宾构式生成的直接动因217

8.3句法联接理论概述219

8.3.1词汇语义学关于句法联接理论的主要观点220

8.3.2认知语义学关于句法联接理论的主要观点221

8.3.3认知语法关于句法联接理论的主要观点222

8.4 Goldberg构式语法关于句法联接理论的主要观点223

8.4.1句法与语义的联接没有普遍规则223

8.4.2许多用转换来联系的构式并无相同的真值条件可言225

8.5句法联接的基础是事件结构226

8.5.1事件结构是句法语义接口226

8.5.2事件的概念化228

8.5.3主宾语和事件角色类型的密切关系229

8.5.4用事件角色类型定义主宾语230

8.5.5句法结构反映的是复杂事件结构的重叠231

8.6基于事件结构的双宾构式的语义关系对双宾构式论元结构整合的影响232

8.6.1双宾构式代表的是复合事件结构232

8.6.2原型施事实现为主语,原型受事实现为宾语233

8.6.3双宾结构是多个事件结构的叠加:致使转移+成功转移→领属关系的变化236

8.6.4现代汉语“给予”和“索取”类双宾构式配位方式不同的解释236

8.6.5英汉给予类动词和投掷类动词配位方式不同的解释238

8.7小结242

第九章 汉英语双宾构式的共性和差异244

9.1共性之一:汉英双宾构式的句式语义相同244

9.2共性之二:汉英双宾构式的原型特征相同246

9.3共性之三:汉英双宾构式的构式义和动词语义的匹配模式相同246

9.4差异之一:汉英双宾构式的范围不同250

9.5差异之二:汉英双宾构式的概念模式不同254

9.6差异之三:进入汉英双宾构式的动词不同258

第十章 结语263

10.1本书的研究特点263

10.2本书的实用价值267

10.3本书研究的不足268

参考文献269

致谢2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