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1114109.jpg)
- 李乾亨,杨瑞龙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00482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一 经济体制的内涵和运行1
二 经济体制的模式与实例3
三 制约经济体制模式选择的因素5
四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多样化7
第一编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11
第二章 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11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11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论述13
三 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17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继承和发展20
一 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20
二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22
三 列宁的其他一些重要论述26
第三节 斯大林的理论贡献及不足之处27
一 斯大林的所有制理论27
二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29
三 斯大林的其他一些重要的理论贡献31
第三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33
一 关于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34
第一节 布哈林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34
二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三种模式36
三 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38
第二节 利别尔曼的建议及60年代中期的理论争鸣40
一 利别尔曼的建议在理论上的突破40
二 60年代中期主张改革的理论观点41
三 理论界对主张改革的理论观点的反驳45
第三节 当前苏联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动向46
一 当前占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经济理论46
二 西伯利亚学派对传统观点的挑战49
三 戈尔巴乔夫论经济改革51
一 兰格模式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前提55
第四章 波兰经济学家对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贡献55
第一节 奥斯卡·兰格模式55
二 兰格模式的主要内容59
三 对兰格模式的评价61
第二节 布鲁斯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64
一 布鲁斯的模式选择理论65
二 分权模式(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69
三 布鲁斯的所有制理论74
四 体制改革中的若干重要问题77
五 布鲁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79
第一节 奥塔·锡克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82
一 锡克模式的理论基础82
第五章 捷克经济学家论经济体制改革82
二 锡克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86
三 锡克的所有制理论95
四 经济体制改革应注意的若干问题99
第二节 吉里·考斯塔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102
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及模式划分103
二 考斯塔的计划——市场模式105
第六章 南斯拉夫的自治经济制度理论110
第一节 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与自治理论110
一 社会所有制的理论基础110
二 社会所有制的主要含义113
三 联合劳动组织理论116
第二节 自治模式下的市场与计划经济理论118
一 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结合118
二 自治市场计划经济模式120
第三节 收入分配理论122
一 按劳分配是自治生产方式下的分配原则122
二 自治生产单位内的收入分配125
第四节 对国家“消亡”理论的发展126
一 对马列关于国家“消亡”论的探索126
二 工人自治是国家“消亡”的形式127
三 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28
第一节 科尔奈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130
一 科尔奈的理论分析方法130
第七章 匈牙利经济学家论经济体制改革130
二 短缺经济理论133
三 软预算约束理论138
四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141
五 体制改革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144
第二节 匈牙利其他经济学家的体制改革理论145
一 涅尔什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145
二 里斯卡的社会主义承包经营模式149
三 奇柯什的体制改革理论152
第一节 苏联经济改革的简单回顾157
一 高度集权型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形成时期157
第八章 苏联经济改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57
第二编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157
二 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160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161
四 70年代末期的苏联经济改革163
第二节 改革中的苏联经济体制165
一 微观经济运行的变化165
二 部门与地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169
三 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170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上任以来的苏联经济改革173
一 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173
二 今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176
三 对苏联经济改革前景的分析182
一 改革前的南斯拉夫经济体制185
第一节 工人自治制度的建立(1950—1963)185
第九章 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改革185
二 工人自治制度的确立186
三 计划体制的改革187
四 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189
第二节 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964—70年代初)190
一 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190
二 计划和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191
三 价格改革进入新阶段192
四 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193
第三节 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自治(1971年以后)195
一 自治的更高形态——联合劳动制度195
二 自治社会计划体制196
第四节 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199
一 南斯拉夫经济不稳定的表现199
二 造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201
三 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政策204
第十章 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207
第一节 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况207
一 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弊端(1947—1956)207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时期(1957—1967)208
三 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时期(1968——1972)210
四 经济体制改革的波动时期(1973—1978)212
五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期(1979年以后)213
一 计划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214
第二节 计划体制的改革214
二 计划体系的改革216
三 国民经济计划与企业计划的协调218
第三节 匈牙利的经济调节制度220
一 企业的收入调节制度220
二 税收调节制度221
三 信贷调节制度222
四 价格调节制度223
五 工资调节制度225
第四节 匈牙利其他重要方面的改革226
一 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226
六 外贸调节制度226
二 调整所有制关系和改革经营方式227
三 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228
第五节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革的方向229
一 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229
二 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的方向231
第三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237
第十一章 我国经济体制的沿革和改革的必要性237
第一节 我国经济体制的沿革237
一 中央集权型经济体制的形成时期(1949.10—1957)237
二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58—1960)238
三 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61—1965)239
四 “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体制变动(1966—1976)240
五 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1976至今)241
第二节 对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反思242
一 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242
二 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244
三 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245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目标248
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248
二 改革的目标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50
三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新发展253
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53
第十二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理论的新发展253
二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256
三 关于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258
第二节 所有制与企业改革理论的新发展260
一 所有制理论上的重要突破260
二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探讨263
三 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理论268
第三节 若干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新发展269
一 关于宏观调节理论269
二 关于按劳分配原则270
三 财政理论的新发展272
四 金融理论的新发展272
一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275
第十三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275
第一节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275
二 由专业户阶段向经济联合体方向发展277
三 农村经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279
四 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280
第二节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281
一 扩大企业权限,增强企业活力281
二 搞活流通,完善市场机制285
三 宏观控制方式的变革290
第十四章 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与实现途径295
第一节 对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反思295
一 改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295
二 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00
三 对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总结304
第二节 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比较和选择308
一 选择Ⅰ:改良型的行政协调体制308
二 选择Ⅱ:分权决策下的间接行政协调体制310
三 选择Ⅲ: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312
四 选择Ⅳ:有宏观管理的市场协调体制313
第三节 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实现途径315
一 使企业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实体316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318
三 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321
四 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