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语法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成凯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ISBN:7538246940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语法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语法和语法理论1
1.1 “语法”的观念1
1.2 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4
1.3 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6
1.4 语言材料15
1.4.1 语料来源15
1.4.2 语料的合语法度16
1.4.3 语料的鉴定:心态28
1.5 语法描写34
1.6 描写(Description)和解释(Explanation)35
2 语法模型的方法论47
2.1 语法定义和语法规律47
2.2 语法规律的性质48
2.2.1 语法规律的形式48
2.2.2 语法规律的效能50
2.2.3 语法规律的具体性51
2.2.4 语法规律的概括性53
2.3.1 语法模型的层次性56
2.3 语法模型的性质56
2.3.2 语法模型的系统性58
2.4 语法模型的逻辑结构63
2.4.1 形式系统和形式语言63
2.4.2 形式系统性质:一致性、完全性、独立性66
3 语言单位的符号性:形式和意义73
3.1 语言和符号73
3.2 语言符号的形式74
3.2.1 分解的观点和组合的观点74
3.2.2 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75
3.2.3 语言符号的广义形式观77
3.3 语言符号的所指83
3.3.1 话语意义的推演83
3.3.2 话语的意义单位85
3.3.3 意义单位和形式单位的关系87
3.3.4 一符一指原则89
3.3.5 语言符号的所指的确定96
4 语言单位的结构性:分解与合成100
4.1 语言符号的分解与合成100
4.2 语言单位的意义:用法106
4.3 语言单位用法的递推原则108
4.4 意义,信息,用法113
4.5 语言单位的信息量114
4.5.1 语言单位的场合信息量115
4.5.2 语言单位的最小信息量118
4.6 语言单位的递归推演121
4.6.1 句子的意义和单词的意义121
4.6.2 语义分解原则124
4.6.3 语义分解的形式描述126
4.6.4 信息量的算法127
4.7 弗雷格(Frege)原理129
5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136
5.1 同一性概念和莱布尼茨(Leibniz)定律136
5.2 从同一律看语言单位的同一性137
5.3 关于同一定律的方法论思考141
5.4 语言单位的狭义同一和广义同一143
5.5 语言学中的同一概念146
5.6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和语言单位的定性150
5.7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跟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156
6.1 语法和语法单位161
6 语法的最小单位:词161
6.2 语法对象的最大单位和最小单位166
6.3 语法研究和词汇研究的关系168
6.4 语法规则和语法单位170
6.5 词、句子和语法规则的推演关系174
6.5.1 用词定义句子?175
6.5.2 词跟句子无关?176
6.5.3 用句子和语法规则定义词177
6.6.1 词和构词成分181
6.6 关于词的鉴定181
6.6.2 词和短语183
6.6.3 理论和实用186
6.7 词典、构词和语法的关系187
6.8 从构词到造句188
7 语法规则的基本结构单位:词类194
7.1 语法规则和语法关系194
7.2 语法关系之间的蕴涵和层次195
7.3 语法规则的范畴性197
7.4 词类的概念199
7.5 语法关系和句子成分202
7.6 语法关系和词类205
7.7 句子成分确定词类207
7.8 词例和词位211
7.9 “入句辨品”之说214
7.10 “汉语实词不能区分词类”之说217
7.11 所谓“兼类”222
7.12 两个词类的关系232
附:汉语语法论著中的词类系统比较236
8 句子的结构成分:主语和宾语239
8.1 语法关系和句子结构239
8.2 主语和宾语的功能观242
8.3 主动句和被动句:形式和意义244
8.4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概念246
8.4.1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结构246
8.4.2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表述247
8.5 事件结构和语言表述248
8.5.1 语言和事件的表述248
8.5.2 事件参与者和角色250
8.5.3 句子表述事件251
8.6 事件表述模式和主宾语概念253
8.6.1 事件表述模式253
8.6.2 事件角色分类和形式标志255
8.6.3 事件角色类型概念:事件和句子的中介259
8.6.4 事件角色类型和角色身分262
8.7 汉语句子的主宾语检讨267
8.7.1 对于话题概念的评价267
8.7.2 关于施受关系272
8.8.1 概括和分化274
8.8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274
8.8.2 “一锅饭吃十个人”275
8.8.3 “台上坐着主席团”279
8.8.4 “水流”和“流水”281
8.9 一元谓词和二元谓词285
8.9.1 AV,VA,FVA286
8.9.2 “张三折了胳膊”288
8.9.3 “张三在断钢丝”291
8.9.4 “开门”和“门开”291
8.9.5 AV→FVA→AVB293
9 语法的最大单位:句子296
9.1 句子和交际功能296
9.1.1 句子的交际功能296
9.1.2 交际功能和表层形式298
9.2 句子和语法关系301
9.3 句子的信息量302
9.4 事件的模式信息304
9.4.1 事件模式304
9.4.2 名词谓语句307
9.4.3 独词句309
9.4.4 谓词的论元310
9.4.5 事件和谓词的表述模式312
9.4.6 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314
9.5 事件的时空信息315
9.5.1 事件的空间信息315
9.5.2 事件的时间信息316
9.5.3 汉语动词的时体319
9.6 话语的功能信息320
9.7 句子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句和非完整句324
9.8 句子和有关的概念326
9.8.1 短语和句子概念的内涵326
9.8.2 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329
9.8.3 确定标准的句子模式332
9.8.4 汉语的短语、小句和句子337
10 总结340
10.1 语法模式340
10.2 符号原理341
10.3 形式和意义同构原理342
10.4 形式语言和词的概念345
10.5 语法关系和词类347
10.6 事件表述模式和句子成分350
10.7 交际功能和句子352
10.8 再论“语法”354
附录356
Ⅰ 从汉语语法研究看中国语言学理论四十年356
Ⅱ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389
参考文献400
主题索引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