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晓青,江作舟,陈兴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国防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61720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1
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2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3
三、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
四、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7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8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9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2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4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理论成果15
二、科学发展观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指明了方向20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23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2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2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4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26
一、二战后一些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26
二、当今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国际背景3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和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来的33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33
二、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的现实依据37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40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40
一、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40
二、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2
三、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44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47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基本观点47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50
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3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7
一、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实现全面发展57
二、切实把握各方面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60
三、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63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67
一、统筹兼顾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67
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69
三、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73
第四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75
第一节 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经过艰苦探索形成的宝贵结晶,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75
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完善和发展76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78
三、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80
第二节 党的基本路线的本质内涵82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82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85
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89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94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94
二、坚持和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95
三、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98
第五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2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02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02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104
第二节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106
一、民主法治106
二、公平正义107
三、诚信友爱108
四、充满活力109
五、安定有序110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12
第三节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113
一、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114
二、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环境115
第四节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17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17
二、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118
三、注重加强民生的改善119
四、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120
第六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122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122
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122
二、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124
三、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125
第二节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化改革开放127
一、改革要有新的突破127
二、开放要有新的局面128
第三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30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130
二、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132
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135
第七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39
第一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必要性139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性质要求140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141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143
第二节 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146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46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151
第三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党的各方面建设156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156
二、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158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159
四、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162
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165
第八章 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67
第一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67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68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71
第二节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176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7
二、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180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185
第三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机制190
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平等保护各类物权190
二、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94
三、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97
第九章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0
第一节 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200
一、坚持人民民主200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202
三、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04
第二节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05
一、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5
二、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作用207
三、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208
四、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209
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209
第三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0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11
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3
第四节 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16
一、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216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18
第五节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22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223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224
三、推进政府机构改革225
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25
第十章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2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战略地位227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227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228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231
第二节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3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232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235
第三节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237
一、建设和谐文化237
二、培育文明风尚242
第四节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44
一、中华文化的鲜明特征245
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248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51
第一节 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251
一、社会建设的涵义和主要内容25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253
第二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256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257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258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259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259
第三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260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61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62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63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265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66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267
第四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268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269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269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270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271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的关系271
第十二章 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73
第一节 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273
一、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要求274
二、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的必然要求275
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内在要求278
第二节 积极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279
一、“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是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全局提出的重大科学论断280
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282
三、“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285
第三节 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288
一、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289
二、坚持科技强军战略291
三、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292
第四节 着力推进军事领域创新293
一、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统领,积极推进军事理论创新293
二、自主发展,跨越发展,积极推进军事技术创新294
三、优化结构,完善功能,积极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294
四、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积极推进军事管理创新294
第十三章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296
第一节 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296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96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300
第二节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301
一、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302
二、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304
三、全力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306
四、鼓励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和衷共济,促进社会和睦308
五、全力促进内地同港澳的交流合作309
第三节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311
一、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311
二、大力加强两岸经贸和文化交流320
第十四章 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324
第一节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324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324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战略选择328
三、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开创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之路332
第二节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35
一、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335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与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37
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充实和完善外交总体布局339
第三节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41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渊源342
二、“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343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48
后记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