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高等教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高等教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1243538.jpg)
- 吴秋凤,徐建华,吕彬江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164781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高等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1
一、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1
二、高等教育的内涵2
第二节 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3
一、概述3
二、几个主要的基本理论问题4
第三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13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3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6
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7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24
一、学科建立前的高等教育研究24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25
三、当代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趋势27
第二章 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9
第一节 国外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29
一、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29
二、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29
三、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30
第二节 国外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31
一、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1
二、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3
三、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5
四、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7
五、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40
六、国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42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44
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4
二、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48
第三章 现代大学的职能和主要特征54
第一节 现代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55
一、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55
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55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本质与社会职能56
一、现代大学社会职能的产生57
二、现代大学社会职能的新发展58
第三节 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60
一、坚持以高深专门知识的教学为主60
二、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61
三、坚持学术自由61
四、坚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62
第四章 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65
第一节 现代大学理念65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65
二、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有机统66
三、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发展67
四、国际化、全球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统68
第二节 现代大学精神69
一、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69
二、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71
三、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构72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75
第一节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划分75
一、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75
二、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划分77
第二节 国外高等学校办学类型与办学特点86
一、英国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86
二、美国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91
三、法国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99
四、德国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102
五、俄罗斯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105
六、日本高等学校类型与办学特点109
第三节 新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改革与发展112
一、新中国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沿革112
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113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转换115
四、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政策和策略119
第六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128
第一节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概念128
一、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概念的界定128
二、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影响因素128
三、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129
第二节 国外当代高等教育宏观结构132
一、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变革的必然性133
二、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变革与调节133
第三节 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状及调整135
一、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状135
二、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138
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原则139
第四节 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141
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141
二、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历史与现状146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设想148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154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专业154
一、专业和专业教育概念154
二、专业构成要素和专业特色155
三、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157
四、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158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160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160
二、高等学校课程的特殊性161
第三节 课程编制的基本结构162
一、课程编制的一般概念163
二、课程编制的总体结构和步骤164
第四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64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164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166
第五节 课程的实施与评价172
一、课程的实施172
二、课程评价173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75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175
一、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要素175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176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发展179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81
一、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181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182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189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学模式189
一、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189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190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191
四、国外高等教育主要教学模式192
五、国内高等教育常用教学模式194
六、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195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197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198
二、制约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200
三、高等学校常用的几种传统教学方法205
四、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介绍212
第三节 当代世界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发展与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215
一、教学模式发展的最新流派215
二、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发展趋势222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223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227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结构与劳动特点227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结构227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236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240
一、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240
二、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241
三、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与教师资格制度243
四、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246
第三节 高等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249
一、高等学校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249
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50
三、高等学校学生的社会角色257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德育259
第一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与内容260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260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262
第二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273
一、高等学校的德育过程273
二、德育过程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德育工作过程的关系274
三、高等学校德育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275
四、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276
第三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280
一、高等学校德育原则的一般特点280
二、高等学校德育原则的功能280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280
四、有效运用高等学校德育原则的一般要求287
第四节 高等学校德育的方法与途径287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方法287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296
第十二章 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300
第一节 高等教育质量观300
一、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300
二、高等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01
三、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及其协调302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304
一、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304
二、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305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306
第三节 高等学校内外部的教学质量保障306
一、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306
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308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选优评价309
一、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309
二、优秀教学成果评价309
三、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及其质量评价310
四、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排序评价311
第五节 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化311
一、以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高等教育评价目标系统311
二、发挥高等教育评价专家队伍的重要作用311
三、建立高等教育评价的社会中介机构311
四、实现高等教育评价方法、手段的现代化312
第十三章 高等教育管理314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与特征314
一、管理、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314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317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特征317
第二节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319
一、一般管理的原则320
二、学校管理的原则320
三、高等学校管理原则325
第三节 高等学校管理方法326
一、高等学校管理的行政方法326
二、高等学校管理的经济方法329
三、高等学校管理的法律方法330
四、高等学校管理的教育方法332
五、高等学校管理的学术方法333
六、高等学校管理的社会心理学方法334
七、高等学校管理的自我控制法335
主要参考文献336
后记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