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科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科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130199.jpg)
- 史忠植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2202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91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604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认知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引言1
1.2认知科学的兴起3
1.3认知科学的发展6
1.4认知科学的研究内容9
1.5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10
1.5.1认知内在主义方法10
1.5.2认知外在主义方法12
1.5.3认知语境方法13
1.6认知科学的实验技术15
1.6.1单细胞记录15
1.6.2正电子发射层析摄影术16
1.6.3磁共振成像16
1.6.4脑磁图17
1.6.5事件相关电位17
1.7认知科学的未来方向18
第2章 认知的神经基础20
2.1神经元20
2.1.1神经元的基本组成20
2.1.2神经元的分类22
2.1.3神经胶质细胞23
2.2突触传递25
2.2.1化学性突触26
2.2.2电突触28
2.2.3突触传递的机制29
2.3神经递质29
2.3.1乙酰胆碱30
2.3.2儿茶酚胺类31
2.3.3 5-羟色胺34
2.3.4氨基酸和寡肽35
2.3.5一氧化氮36
2.3.6受体36
2.4信号跨膜转导38
2.4.1转导蛋白38
2.4.2第二信使39
2.5静息膜电位42
2.6动作电位45
2.7离子通道50
2.8神经系统52
2.8.1中枢神经系统52
2.8.2周围神经系统53
2.9大脑皮层55
第3章 感知与注意59
3.1概述59
3.2感知的基本形式62
3.2.1感觉62
3.2.2知觉64
3.2.3表象65
3.3知觉恒常性71
3.4特征捆绑73
3.4.1特征整合理论74
3.4.2特征捆绑的形式模型75
3.4.3双阶段理论75
3.4.4时间同步理论76
3.4.5神经网络模型77
3.5知觉理论78
3.5.1建构理论78
3.5.2直接知觉79
3.6知觉有效编码81
3.7知觉组织86
3.8注意88
3.8.1注意的功能88
3.8.2选择性注意91
3.8.3注意分配96
3.8.4注意系统97
第4章 视觉和物体识别98
4.1视觉的生理机制98
4.1.1视网膜98
4.1.2光感受器100
4.1.3外膝体101
4.1.4视皮层102
4.2视皮层信息处理103
4.2.1视皮层感受野103
4.2.2特征选择性104
4.2.3功能柱105
4.2.4球状功能结构106
4.3颜色视觉106
4.4马尔的视觉计算理论107
4.5格式塔视觉理论113
4.6拓扑视觉理论114
4.7视觉的正则化理论117
4.8基于模型的视觉理论121
4.9计算机视觉122
4.9.1图像分割124
4.9.2图像理解126
4.9.3主动视觉127
4.9.4立体视觉128
4.9.5利用启发式知识的方法131
4.10同步化响应132
4.10.1概述132
4.10.2神经生物学实验134
4.10.3时间编码134
4.10.4视皮层的神经元振荡模型136
4.10.5视觉系统中的表象与尺度变换138
4.10.6神经网络中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140
4.11物体识别模型142
4.12人脸识别144
第5章 听觉和言语147
5.1听觉通路147
5.2听觉信息的中枢处理150
5.2.1频率分析机理150
5.2.2强度分析机理152
5.2.3声源定位和双耳听觉152
5.2.4对复杂声的分析152
5.3语音编码153
5.4韵律认知154
5.4.1韵律特征154
5.4.2韵律建模157
5.4.3韵律标注158
5.4.4韵律生成159
5.4.5韵律生成的认知神经科学机制160
5.5语音识别160
5.5.1语音识别概况160
5.5.2单词识别理论163
5.5.3中文语音识别系统165
5.6语音合成168
5.6.1语音合成概况168
5.6.2语音合成的方法169
5.6.3概念到语音转换系统173
5.7听觉场景分析177
5.7.1初级分析178
5.7.2以图式为基础的知觉组织179
5.7.3初级分析与图式加工之间的关系180
5.7.4场景分析的总体评价181
5.8言语行为182
第6章 记忆184
6.1记忆过程184
6.2记忆系统186
6.2.1感觉记忆187
6.2.2短时记忆188
6.2.3长时记忆192
6.3长时记忆194
6.3.1长时记忆的类型194
6.3.2长时记忆的模型197
6.3.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02
6.4工作记忆204
6.4.1工作记忆模型204
6.4.2工作记忆和推理206
6.4.3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207
6.5遗忘理论208
6.6内隐记忆212
6.7记忆的生理机制213
6.7.1记忆痕迹214
6.7.2海马与杏仁体215
6.7.3记忆的存储过程217
6.7.4记忆的保存和增强219
第7章 知识表征223
7.1引言223
7.2谓词逻辑225
7.3产生式系统231
7.3.1事实的表征231
7.3.2规则的表征232
7.4语义网络模型237
7.4.1语义网络的概念和结构237
7.4.2复杂知识的表征238
7.4.3常用的语义联系240
7.4.4语义网络的推理241
7.5图式理论243
7.6框架表征法245
7.6.1框架结构245
7.6.2框架网络247
7.6.3推理方法249
7.7脚本251
7.8面向对象的知识表征253
7.9表象计算模型254
7.9.1空间载体255
7.9.2表象文件和命题文件255
7.9.3表象加工过程256
7.10双重编码理论256
7.11空间认知和认知地图257
7.11.1空间认知257
7.11.2认知地图259
7.12连接主义表征260
7.13概念262
7.13.1概念形成262
7.13.2概念结构263
7.14小结265
第8章 语言266
8.1引言266
8.2语言习得和发展268
8.3语言处理模型270
8.4语言认知274
8.4.1句子加工中的概率和约束问题274
8.4.2课文表征与记忆275
8.4.3模块理论与语言加工276
8.4.4语言理解中的压抑机制277
8.5乔姆斯基的形式文法278
8.5.1短语结构文法278
8.5.2上下文有关文法279
8.5.3上下文无关文法280
8.5.4正则文法281
8.6扩充转移网络283
8.7概念依赖理论286
8.8语言理解288
8.8.1概述288
8.8.2发展阶段290
8.8.3基于规则的分析方法292
8.8.4基于语料的统计模型297
8.8.5机器学习方法299
8.9脑语言功能区301
8.9.1经典语言功能区301
8.9.2语义相关功能区302
8.9.3音韵相关功能区303
8.9.4拼字相关功能区303
8.9.5双语者脑语言功能区303
第9章 学习305
9.1学习系统305
9.2行为学习理论306
9.2.1条件反射学习理论307
9.2.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307
9.2.3联结学习理论308
9.2.4操作学习理论309
9.2.5相近学习理论312
9.2.6需要消减理论314
9.3认知学习理论318
9.3.1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319
9.3.2认知目的理论320
9.3.3认知发现理论321
9.3.4认知同化理论323
9.3.5信息加工学习理论325
9.3.6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328
9.4人本学习理论330
9.5观察学习理论331
9.6内省学习333
9.6.1内省学习一般模型335
9.6.2内省学习的元推理336
9.6.3失败分类337
9.6.4内省过程中的基于范例推理338
9.7学习计算理论339
9.7.1哥尔德学习理论339
9.7.2模型推理系统340
9.7.3概率近似正确学习理论341
9.8感知学习342
9.9粒计算344
9.9.1词计算理论344
9.9.2粗糙集理论344
9.9.3基于商空间的粒计算345
9.9.4信息粒度格模型345
第10章 思维和决策350
10.1引言350
10.2思维的层次模型357
10.3抽象思维358
10.3.1演绎推理359
10.3.2归纳推理360
10.3.3反绎推理362
10.3.4类比推理363
10.3.5非单调逻辑365
10.3.6数理辩证逻辑366
10.4形象思维367
10.5灵感思维369
10.6创造思维373
10.7问题求解376
10.7.1问题空间376
10.7.2产生式系统379
10.7.3启发式搜索381
10.7.4手段目的分析法383
10.7.5解决问题的策略385
10.8科学发现的理论388
10.8.1经验论389
10.8.2唯理论389
10.8.3先验论391
10.8.4证伪主义392
10.8.5结构主义393
10.9发现策略393
10.9.1数据驱动394
10.9.2理论驱动395
10.9.3发现系统BACON397
10.10决策理论403
10.10.1决策效用理论404
10.10.2满意原则405
10.10.3逐步消元法406
10.1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406
10.11.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406
10.11.2综合集成研讨厅409
10.12决策的神经机制410
第11章 认知与情绪412
11.1引言412
11.2情绪的种类414
11.2.1情绪的基本形式414
11.2.2情绪状态414
11.2.3情感的种类415
11.3情绪的表达415
11.4情绪理论417
11.4.1 James-Lange情绪学说417
11.4.2情绪评估-兴奋学说417
11.4.3情绪三因素说417
11.4.4基本情绪论418
11.4.5维度论419
11.4.6非线性动态策略420
11.5情绪加工421
11.5.1情绪语义网络理论421
11.5.2 A.T.Beck的图式理论422
11.5.3 J.M.G.Williams的情绪加工理论423
11.6情绪的功能424
11.6.1情绪的动机作用424
11.6.2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424
11.6.3情绪的健康功能425
11.6.4情绪的信号功能425
11.7情感智能425
11.8情感计算427
11.9具有情感的机器人432
11.10情感与认知433
11.10.1情感优先假说433
11.10.2认知评价观点433
11.10.3图式命题联想和类比表征系统434
11.10.4情绪双回路理论435
第12章 意识436
12.1引言436
12.2意识理论438
12.2.1I.B.Farber的意识观438
12.2.2心理学的意识观438
12.2.3还原论439
12.2.4剧场假设440
12.2.5意识的主动模式和感知模式441
12.2.6微管假说441
12.2.7量子意识观441
12.2.8神经达尔文主义442
12.2.9建构理论442
12.2.10意识模型443
12.2.11意识系统模型443
12.3意识的神经相关物444
12.4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445
第13章 认知发展451
13.1引言451
13.2智力理论453
13.2.1智力的因素论453
13.2.2多元智力理论454
13.2.3智力结构论455
13.3智力的测量455
13.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59
13.4.1图式460
13.4.2儿童智力发展阶段463
13.4.3新皮亚杰主义470
13.5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471
13.5.1成熟因素471
13.5.2经验因素472
13.5.3社会环境因素473
13.5.4平衡化因素474
13.6认知发展的人工系统475
第14章 社会认知477
14.1概述477
14.2社会认知的内容和因素479
14.2.1认知偏见480
14.2.2情境效应482
14.2.3认知者背景482
14.2.4认知对象484
14.3个人知觉484
14.3.1知觉线索485
14.3.2对他人情绪的识别487
14.3.3对他人性格的判断487
14.3.4印象整饰488
14.4自我调节489
14.4.1推理和决策的自我调节490
14.4.2兴趣的自我调节490
14.4.3自我调节的个体差异491
14.5归因理论492
14.5.1对他人的归因理论492
14.5.2自我归因495
14.6归因偏差496
14.6.1归因偏差的分类496
14.6.2影响归因的因素498
14.7归因的影响499
14.8内隐社会认知501
第15章 认知模型504
15.1认知建模504
15.2物理符号系统506
15.3 Norman模型509
15.4基于记忆的认知模型511
15.4.1联想记忆模型511
15.4.2流程型认知模型513
15.4.3认知-记忆信息处理模型514
15.5 ACT模型515
15.6 SOAR模型516
15.7心智的社会519
15.8动力系统理论520
15.9大脑协同学522
第16章 认知模拟526
16.1概述526
16.2图灵机526
16.3人工神经网络528
16.4智能计算机531
16.5脑机接口537
16.6细胞自动机-仿脑机537
16.7认知机模型540
16.8意识机543
16.9环球心智系统543
参考文献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