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材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方正出版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 ISBN:978780216464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269页
- 文件大小:177MB
- 文件页数:733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教材;行政-监察-工作-中国-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材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执法监察教程593
第一章 执法监察的地位和作用593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历史发展593
一、执法监察工作和机构的沿革593
二、重要会议和解决的问题594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概念、依据和目的596
一、执法监察的概念596
二、执法监察的依据602
三、执法监察的目的603
第三节 执法监察的特点603
一、主动性603
二、综合性604
三、权威性604
四、灵活性604
第四节 执法监察的地位和作用605
一、保证政令畅通605
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605
三、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服务606
四、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发挥综合性作用607
第二章 执法监察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608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指导思想608
一、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求真务实,依法依纪开展执法监察608
二、必须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执法监察,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609
三、必须围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开展执法监察,督促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保证政令畅通610
四、必须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执法监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610
五、必须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开展执法监察,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611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工作原则611
一、依法监察的原则611
二、事后监督、事中监督、事前监督相结合的原则611
三、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相结合的原则612
四、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原则612
第三章 执法监察的主要工作内容614
第一节 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614
一、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开展监督检查614
二、加强对土地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监督检查615
三、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618
四、加强对工程建设招投标执法活动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620
五、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违反规定投资入股煤矿工作622
六、其他工作624
第二节 查处违纪违法案件628
一、近年执法监察中查办案件工作概况628
二、当前执法监察中查办案件的主要任务629
三、严格依法依纪办案,不断提高办案水平630
第三节 制度建设632
一、制度建设工作环节的主要任务632
二、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633
第四节 进一步做好执法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633
一、执法监察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633
二、进一步做好执法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634
第四章 执法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641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641
一、选项、审批、立项641
二、准备阶段642
三、实施阶段642
四、总结、归档642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一般工作方式643
一、监督检查643
二、案件检查643
三、制度建设643
第五章 执法监察工作的日常管理644
第一节 执法监察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644
一、执法监察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644
二、执法监察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644
第二节 执法监察项目管理645
一、执法监察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645
二、执法监察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645
第三节 执法监察案件管理646
一、执法监察案件管理的主要任务646
二、执法监察案件管理的基本要求647
第四节 执法监察公文管理647
一、执法监察公文管理的基本要求647
二、执法监察报表管理的基本要求648
第五节 执法监察信息管理648
一、执法监察信息的特点649
二、执法监察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649
第六节 执法监察档案管理650
一、执法监察工作档案的分类650
二、执法监察工作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650
第六章 行政效能监察652
第一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历史发展652
一、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和机构沿革情况652
二、重要会议和解决的问题655
第二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概念和特点657
一、行政效能监察的性质657
二、行政效能监察的概念、依据和目的657
三、行政效能监察的特点658
第三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工作原则659
一、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能相统一的原则659
二、注重预防和治本的原则659
三、提高行政管理效益与注重社会效应相统一的原则660
四、行政效能监察与效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660
第四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主要工作内容660
一、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环节 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开展行政效能监察660
二、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改进机关作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661
三、针对优化发展环境、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行政效能监察663
四、进一步做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664
第五节 行政效能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667
一、行政效能监察的一般工作程序667
二、行政效能监察的一般工作方式668
第七章 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671
第一节 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671
一、安全责任事故的概念671
二、安全责任事故的等级和分类672
三、安全责任事故的特征673
四、安全责任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及成员单位职责673
五、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时限676
六、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有关规定按发布时间排序677
第二节 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依据、任务和原则678
一、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依据678
二、监察机关对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管辖679
三、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职责及任务680
四、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原则681
第三节 监察机关参加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的一般程序682
一、组成管理原因或责任调查组管理组682
二、组织实施调查工作682
三、形成调查报告683
四、监察机关对事故责任人员处理意见和建议的提出与审批684
五、特大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案、归档685
第四节 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685
一、对安全责任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应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和建议685
二、加强对事故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687
三、进一步规范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工作688
《执法监察教程》后记691
纪检监察案件检查教程695
第一章 案件检查概述695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概念、地位和作用695
一、案件检查的概念和特点695
二、案件检查的地位和作用696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98
一、案件检查的指导思想698
二、案件检查的基本原则700
第三节 案件检查的任务和要求705
一、案件检查的任务705
二、案件检查的要求706
第四节 案件检查的方式709
一、自办709
二、协办709
三、交办709
第二章 案件检查的管辖、时限、回避与申辩711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管辖711
一、案件检查管辖的概念和意义711
二、职能管辖711
三、分级管辖712
四、特殊管辖713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时限714
一、案件检查程序的时限规定715
二、案件检查措施的时限规定715
第三节 案件检查中的回避716
一、回避的对象和情形716
二、回避的方式和决定717
第四节 申辩718
一、申辩的概念和意义718
二、申辩适用的主要情形和理由719
三、申辩人的权利与义务720
第三章 案件受理721
第一节 受理的范围和受理材料的来源721
一、受理范围721
二、受理材料的来源723
第二节 受理的形式和要求725
一、受理的形式725
二、受理的要求726
三、对检举、控告人的保护726
第三节 受理的程序726
一、受理材料的接受727
二、受理材料的处理727
第四章 初步核实728
第一节 初步核实的任务和要求728
一、初步核实的任务728
二、初步核实的要求729
第二节 初步核实的程序730
一、办理初步核实手续730
二、成立初步核查组730
三、制订初步核实方案731
四、初步核实的实施732
第三节 对初步核实结果的处理734
第五章 立案736
第一节 立案的条件和要求736
一、立案的条件736
二、立案的要求737
第二节 立案的程序738
一、撰写《立案呈批报告》738
二、审查批准立案739
三、立案决定的通知与通报739
四、重要、复杂案件的备案740
第六章 调查742
第一节 调查前的准备742
一、成立调查组742
二、熟悉案情和相关法规743
三、制订调查方案744
第二节 调查实施746
一、宣布立案决定746
二、实施调查方案747
三、实施调查的要求748
第三节 调查终结749
一、综合分析案情750
二、违纪事实材料与本人见面751
三、提出定性处理意见752
四、撰写调查报告753
五、做好调查后的有关工作754
六、调查工作的中止、终止756
第七章 移送审理757
第一节 移送审理的条件和审查757
一、移送审理的条件757
二、移送审理的审查758
第二节 移送审理的材料和手续759
一、移送审理的材料759
二、移送审理的手续760
第八章 证据761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和作用761
一、证据的概念761
二、证据的作用762
第二节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762
一、证据的种类762
二、证据的分类765
第三节 证据的收集767
一、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767
二、收集证据的主要方式768
第四节 证据的鉴别和使用771
一、鉴别证据771
二、使用证据772
第九章 案件检查的措施774
第一节 组织措施774
一、停职检查774
二、暂停执行公务活动775
第二节 调查措施776
一、“两规”和“两指”措施776
二、要求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提供相关情况777
三、对相关人员和事项进行录音、拍照、摄像777
四、查阅、复制相关资料777
五、暂予扣留、封存物品和非法所得778
六、查询、提请人民法院冻结银行存款778
七、责令停止侵害行为778
八、提请鉴定779
第三节 协调措施779
一、与公安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779
二、与检察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780
三、与审判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780
四、与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781
五、与审计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781
六、与税务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781
七、与其他相关机关的组织协调措施782
第十章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方法783
第一节 判断线索可查性的主要方法783
一、判断线索可查性的主要内容783
二、判断线索可查性的方法784
第二节 提取外围证据的主要方法785
一、从主要作案环节 入手寻找外围书证、物证785
二、从外围知情人中提取证据和证人证言786
三、从关键证人中提取证人证言786
第三节 与被调查人正面谈话取证的主要方法786
一、与被调查人正面谈话取证的准备786
二、选择谈话突破口的主要方法789
三、正面谈话取证的策略791
第四节 做好谈话笔录的主要方法792
一、制作谈话笔录的基本要求792
二、制作谈话笔录的步骤794
第五节 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的主要方法795
一、防止被调查人逃跑的主要方法795
二、寻找违纪违法案件证人的主要方法796
三、解决被调查人串供、翻供问题的主要方法797
参考文献和书目799
《纪检监察案件检查教程》后记801
纪检监察审理教程805
第一部分 总论805
第一章 审理工作概论805
第一节 审理工作的概念与特点805
一、审理工作的概念805
二、审理工作的特点805
第二节 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806
一、实事求是原则806
二、依纪依法原则807
三、保障权利原则808
第三节 审理工作的历史发展809
一、审理机构的沿革809
二、审理工作的历次会议810
第二章 审理工作职责813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职责813
第二节 申诉复查工作职责813
第三节 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职责814
第四节 业务指导工作职责814
第五节 执行纪律工作职责815
第六节 组织协调工作职责816
第七节 监督制约工作职责817
第八节 制度建设工作职责818
第九节 调查研究工作职责819
第十节 教育帮助工作职责820
第三章 审理工作的组织建设821
第一节 审理部门821
一、案件审理部门821
二、申诉复查部门822
三、行政复议、行政应诉部门822
第二节 对审理人员的要求823
一、对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要求923
二、对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824
三、对新形势下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825
第二部分 案件审理827
第四章 案件审理概述827
第一节 案件审理的概念、作用827
一、案件审理的概念827
二、案件审理的作用827
第二节 案件审理的原则828
一、教育和惩处相结合的原则828
二、区别对待、宽严相济的原则829
三、寓监督制约于沟通协调服务的原则829
四、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830
第三节 案件审理的基本要求830
一、基本要求的提出830
二、基本要求的内容830
第五章 案件审理程序838
第一节 自办案件的受理、审核838
一、自办案件的受理838
二、自办案件的审核839
第二节 自办案件的审议、执行844
一、审议的作用844
二、审议的程序844
三、审议的结果和处理844
四、自办案件审理的特殊程序—提前介入845
五、自办案件的执行846
第三节 报批案件的审理程序847
一、报批案件的受理848
二、报批案件的审核848
三、报批案件的审议849
四、报批案件的执行849
第四节 征求意见案件的审理程序849
一、征求意见案件的概念849
二、征求意见案件的受理范围和审理程序849
三、办理征求意见案件应注意的问题850
第五节 备案案件的审理程序851
一、备案制度的概念、原则和意义851
二、备案案件的受理范围851
三、备案案件的呈报852
四、备案案件的审核853
五、备案案件的处理和批准853
第六章 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和行政处分权限854
第一节 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854
一、党纪处分批准权限的概念和意义854
二、划分党纪处分批准权限的原则854
三、党纪处分批准权限的具体范围857
第二节 行政处分权限859
一、行政处分权限的概念和划分原则859
二、行政处分权的内容860
三、行政处分权限的具体规定860
第三部分 申诉复查863
第七章 申诉复查工作概述863
第一节 申诉复查工作的概念、地位和作用863
一、申诉复查工作的概念863
二、申诉复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864
第二节 申诉复查工作的原则865
一、客观公正原则865
二、首诉必办原则866
三、申诉不加重处分原则866
四、分级办理原则866
五、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处分基本恰当原则867
六、有错必纠原则867
第八章 申诉信件、申诉案件的办理程序868
第一节 申诉信件的办理程序868
一、申诉信件办理程序的概念868
二、处理申诉信件的基本方式868
三、处理申诉信件的程序869
第二节 党纪申诉案件的办理程序869
一、党纪申诉案件审理程序的概念869
二、申诉的提起870
三、受理870
四、审理871
五、批准873
六、执行873
七、审查决定874
第三节 政纪申诉案件的审理程序874
一、复审复查程序874
二、复核程序879
第九章 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881
第一节 党纪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881
一、党纪申诉案件批准权限的概念和意义881
二、党纪申诉案件批准权限的具体规定881
第二节 政纪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882
一、政纪申诉案件批准权限的概念和意义882
二、政纪申诉案件批准权限的具体规定883
第四部分 行政复议、行政应诉884
第十章 行政争议884
第一节 行政争议概述884
一、行政争议的概念和特点884
二、行政争议产生的原因和行政争议的种类884
第二节 行政争议的预防885
一、预防行政争议的主要措施885
二、监察机关预防行政争议的主要措施887
第十一章 行政复议889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889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889
二、行政复议的原则和基本制度890
第二节 行政复议程序890
一、行政复议范围890
二、行政复议管辖891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892
四、行政复议程序892
第三节 监察机关在行政复议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895
一、关于监察机关在行政复议中的法律地位问题895
二、关于监察机关的内设机构以及特邀监察员在行政复议中的法律地位问题895
三、作为行政复议机关的监察机关应当如何做好行政复议工作895
四、作为被申请人的监察机关应当如何依法接受行政复议审查896
五、作为监督机关的监察机关应当如何依法监督897
第十二章 行政应诉898
第一节 行政诉讼概述898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898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898
第二节 行政诉讼程序899
一、起诉899
二、受理900
三、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900
四、行政诉讼的第二审程序901
五、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902
第三节 监察机关在行政应诉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902
一、监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902
二、监察机关应当做好行政应诉的准备工作903
三、监察机关应当做好行政应诉的出庭工作905
四、监察机关在行政应诉中应当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905
《纪检监察审理教程》后记907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教程911
第一章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地位、作用与基本任务911
第一节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911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性质911
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地位912
三、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作用913
第二节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职责914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基本任务914
二、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工作部门的主要职责914
第三节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特点917
一、信访业务的职能性917
二、反映问题的集中性917
三、处理程序的法制性917
第二章 处理信访举报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918
第一节 处理信访举报的基本原则918
一、以党章 和法律法规为准绳918
二、以事实为依据919
三、处理重要信访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或行政首长负责制919
四、维护信访举报当事人的民主权利919
五、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921
六、解决实际问题同思想教育相结合921
第二节 处理信访举报的一般程序922
一、受理范围922
二、分级管理923
三、处理过程925
第三节 处理信访举报的基本方法927
一、处理信访举报的基本方法927
二、特殊信访举报的处理方法929
三、提倡、鼓励署实名举报930
第三章 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工作932
第一节 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特点和作用932
一、纪检监察信访信息932
二、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特点933
三、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作用934
四、影响和制约信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935
第二节 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筛选与加工936
一、畅通和拓宽渠道,全方位收集信息936
二、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筛选信息937
三、综合分析,严密加工938
第三节 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时效和质量940
一、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时效940
二、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的质量941
三、提高信访信息时效和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方法941
第四章 纪检监察信访案件的办理944
第一节 信访举报件与信访案件944
一、信访举报件944
二、信访案件944
三、信访举报件与信访案件的关系945
第二节 查报结果的确定及督办945
一、查报结果的确定945
二、信访案件的督办946
第三节 信访案件的直接查办948
一、信访案件直接查办的基本含义948
二、信访案件直接查办的范围948
三、信访案件直接查办的程序和方法949
四、信访案件直接查办与查处违纪案件的联系与区别949
第四节 信访案件的审核950
一、信访案件审核的作用950
二、信访案件审核的任务和范围951
三、信访案件审核的程序951
四、信访案件审核与违纪案件审理的联系与区别953
第五章 信访监督954
第一节 信访监督概述954
一、信访监督的基本含义954
二、实施信访监督的意义955
三、信访监督的作用956
第二节 实施信访监督的范围、方法及办理程序957
一、实施信访监督的范围957
二、信访监督的主要方法958
三、信访监督的办理程序958
第三节 实施信访监督的基本要求959
一、分级负责959
二、确保案件线索不流失959
三、教育为主959
四、积极审慎960
五、严格保密960
第四节 提高信访监督质量的措施961
一、实施信访监督与加强思想教育相结合961
二、实施信访监督与干部管理工作相结合961
三、实施信访监督与查处案件相结合961
四、实施信访监督与健全规章制度相结合961
五、实施信访监督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相结合962
第六章 基层信访举报工作963
第一节 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意义和特点963
一、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意义963
二、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特点965
第二节 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总体要求966
一、坚持多办少转966
二、就地解决问题967
三、实行综合治理968
第三节 加强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措施968
一、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968
二、整合基层信访资源969
三、加强预测、预防970
四、加强信访协调970
五、推行信访举报工作办事公开971
六、加强信访举报工作网络建设973
七、加强业务指导973
第七章 集体访的处理975
第一节 处理好集体访的重要意义975
一、处理好集体访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975
二、处理好集体访有利于党和政府完善政策,促进科学决策975
三、处理好集体访有利于发展基层社会主义民主976
四、处理好集体访有利于纪检监察干部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976
第二节 处理集体访的基本要求976
一、坚持领导负责制和各部门齐抓共管976
二、坚持把群众稳定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977
三、坚持说服疏导,保持和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978
四、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978
第三节 处理集体访的主要做法979
一、认真分析成因,制订应急预案979
二、建立健全集体访处理机制979
三、超前防范,把集体访解决在初发阶段979
四、认真查处集体访反映的问题980
五、认真做好回访工作980
六、严肃查处集体访活动中的违纪违法人员980
第八章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公文981
第一节 信访信息公文981
一、信访简报981
二、信访举报专题报告982
三、来信来访摘报983
四、信访举报情况分析983
五、信访举报工作调研报告984
第二节 信访举报办理公文984
一、信访举报件受理和呈批类公文984
二、信访监督类公文986
三、信访案件类公文988
第三节 信访举报管理公文991
一、信访举报件登记一览表991
二、信访案件情况登记表991
三、信访举报转办跟踪表991
四、信访案件办理情况通报表992
五、信访举报情况统计表992
六、信访举报情况对比分析表992
七、集体访办理情况表992
八、纪检监察对象信访举报情况记录993
第九章 信访举报工作规范化建设994
第一节 依纪依法规范信访举报工作的意义994
一、依纪依法规范信访举报工作,是一贯坚持的发展方向994
二、依纪依法规范信访举报工作,是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995
三、依纪依法规范信访举报工作,是提升信访举报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995
第二节 加强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996
一、加强信访举报工作法规制度建设996
二、正确把握纪检监察机关受理范围997
三、严格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998
四、切实维护信访举报当事人的民主权利999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信访秩序1000
六、加强管理,强化监督1001
第三节 把握信访举报工作条规1002
一、信访举报工作常用条规1002
二、信访举报工作条规涉及的主要内容1004
第四节 熟知内部工作制度1008
一、内部工作制度的种类1008
二、内部工作常用制度1009
第十章 信访管理1012
第一节 信访案件管理1012
一、信访案件管理的主要任务1012
二、对要求查报结果的信访案件的管理1012
三、对直接查办案件的管理1014
四、检举控告案件属实程度的计算1014
第二节 信访举报统计1014
一、信访举报统计的内容1014
二、信访举报统计的形式与方法1015
三、信访举报统计的基本要求1016
四、信访举报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1016
第三节 档案管理1017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档案的范围1017
二、信访举报立卷归档的原则和要求1018
三、立卷归档的程序和方法1018
四、信访举报档案的利用1020
第四节 目标管理1021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目标管理的基本含义1021
二、信访举报工作目标的制定1021
三、信访举报工作目标管理的实施1023
四、信访举报工作目标考评1024
第五节 信访举报办公自动化1025
一、传统的信访举报工作方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1025
二、办公自动化是提高信访举报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1025
三、办公自动化主要内容1026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教程》后记1029
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教程1033
第一章 纪检监察组织机构1033
第一节 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发展1033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创立与重建1033
二、行政监察机关的设立和恢复1034
三、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1035
第二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性质、任务、职权1036
一、纪检监察机关的性质1036
二、纪检监察机关的任务1036
三、纪检监察机关的职权1037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机构设置1039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1039
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机构1041
三、派出、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1044
四、巡视机构1046
第二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1049
第一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1049
一、纪检监察机关恢复组建后领导体制的变化1049
二、纪检监察机关现行领导体制及其基本涵义1050
第二节 干部双重管理体制1051
一、干部双重管理的一般涵义1051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双重管理1052
第三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职务设置1054
第一节 纪检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设置1054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委领导职务的设置1054
二、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设置1055
三、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职务的设置1056
四、机关纪委和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职务的设置1056
第二节 纪检监察机关非领导职务的设置1057
一、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职务序列和配备比例1057
二、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任职条件1058
第四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管理(上)1059
第一节 录用1059
一、录用的概念1059
二、适用的职位范围1059
三、考试录用程序1060
第二节 考核与考察1064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考核1064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考察1068
第五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管理(下)1077
第一节 职务任免1077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任职1077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免职1080
三、纪检监察干部任免制度1081
四、竞争上岗与公开选拔1083
五、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1084
第二节 交流与回避1086
一、干部交流1086
二、干部回避1087
第三节 监督与奖惩1088
一、干部监督工作1088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奖励1091
三、纪检监察干部的惩戒1093
第四节 纪检监察干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1094
一、纪检监察机关恢复组建以来干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简要情况1095
二、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管理的各项制度1095
第六章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1100
第一节 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1100
一、思想政治素质1101
二、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1101
三、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1103
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的主要措施1106
第二节 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建设1108
一、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及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1108
二、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1109
三、领导班子组织建设1111
四、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措施1114
《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教程》后记1123
反腐倡廉监督教程1127
第一章 监督工作绪论1127
第一节 监督的含义与追求目标1127
一、广义的监督工作含义1127
二、制约和监督的联系与区别1127
三、我国监督工作追求的目标1128
第二节 加强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1129
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1129
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1130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1130
第三节 必须突出监督工作的重点1131
一、突出监督重点是有效防止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需要1131
二、突出监督重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1132
三、突出监督重点是对领导干部关怀和爱护的需要1132
第四节 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作用1133
一、政党监督1133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1134
三、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1134
四、司法监督1135
五、人民政协民主监督1135
六、社会监督113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监督理论与实践113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监督思想与实践1137
一、防止权力异化、防止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1137
二、创立党内监督的一些基本原则1138
第二节 列宁的监督思想与实践1140
一、依据人民监督、民主监督的思想,确立布尔什维克党内外的监督体制1140
二、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监督、民主监督、防止腐败的思想和做法1141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中央集体的监督思想与实践1143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思想与实践1144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思想与实践1147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思想与实践1150
第四节 党的十六大以来监督工作的新发展1152
一、坚持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1152
二、坚持扩大公开的范围和群众的知情权,推动民主监督1153
三、坚持进一步落实“五项制度”,深入开展巡视工作、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1154
四、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监督的作用1154
第三章 中国监督体制的发展与变化1156
第一节 古代监督体制的演进与特点1156
一、古代监督体制的沿革1156
二、古代谏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157
三、古代监督体制的特点1158
第二节 近代监督体制的演变1159
一、变革后的清末监督体制1159
二、北洋军阀时期的监督体制1160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监督体制1160
四、革命根据地的监督体制116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监督体制的沿革及特点1162
一、监督体制的建立与沿革116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制的特点1165
第四章 西方国家的权力制衡学说与监督体制1168
第一节 西方国家权力制衡学说1168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衡学说的产生1168
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权力制衡学说的发展1170
第二节 西方国家监督体制的演进1173
一、古希腊的监督体制1174
二、古罗马共和政体的监督体制1175
三、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监督体制的形成1176
四、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监督体制的现状1177
第三节 西方国家现行的一些权力监督制约方式1180
一、政党监督1180
二、议会监督1182
三、行政监察1183
四、审计监督1184
五、法律监督1185
六、社会监督1186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1187
第一节 党内监督概述1187
一、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极端重要性1187
二、认真把握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1188
三、突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1189
第二节 党内监督的职责1192
一、党的各级委员会的监督职责1192
二、党的各级委员会委员的监督责任1193
三、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职责1194
四、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监督职责1196
五、党员的监督责任与权利1196
六、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责任1197
第三节 党内监督的主要制度1197
一、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1197
二、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1199
三、述职述廉1200
四、民主生活会1201
五、信访处理1203
六、巡视1204
七、谈话和诫勉1206
八、舆论监督1207
九、询问和质询1209
十、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1210
第四节 党内监督的保障1211
一、加强责任制和政治思想工作,防范违纪问题的发生1211
二、鼓励、支持和保护党组织与党员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作用1212
三、认真查处违反《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行为1213
四、保障党员和党组织的申诉权1213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监督1215
第一节 人大监督的主体、职权与地位1215
一、人大监督的主体1215
二、人大监督的性质、职权与地位1216
第二节 人大监督的基本要求和原则1217
一、依法行使监督权原则1217
二、集体行使监督权原则1218
三、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原则1218
四、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原则1218
五、公开原则1218
第三节 人大监督的方式1218
一、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题工作报告1219
二、审议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1219
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1220
四、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1220
五、询问和质询1221
六、特定问题调查1221
七、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1222
第七章 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1224
第一节 行政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性质及监察原则1224
一、行政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1224
二、行政监察机关的性质及监察对象1226
三、行政监察工作的基本原则1226
第二节 行政监察的职责、职能、任务及权限1228
一、行政监察机关职责1228
二、监察机关的职能1230
三、行政监察的任务与作用1231
四、监察机关的权限1231
第三节 审计机关的设置、职责与作用1234
一、国家审计主体及机构设置1234
二、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1235
三、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1236
第四节 审计工作的实施1237
一、审计程序1237
二、审计机关的权限1238
三、审计工作的法律保障1240
第八章 司法监督1241
第一节 司法监督制度概述1241
一、司法监督的含义1241
二、司法监督的主体和对象1242
三、司法监督的方式和特点1242
第二节 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1243
一、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司法监督1243
二、人民法院内部的审判监督1244
三、人民法院内部监察部门的监督1245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1246
一、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司法监督1246
二、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1248
三、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司法监督1249
四、人民检察院对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司法监督1250
五、人民检察院的内部监督1250
第九章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1252
第一节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1252
一、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非国家权力性质的监督1252
二、政党监督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监督1253
第二节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容与形式1254
一、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容与职能1254
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形式1254
第三节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特点1255
一、监督的广泛性和代表性1255
二、监督的鲜明政治性和党派性1256
三、监督的超脱性和权威性1256
第十章 社会监督1258
第一节 社会监督概述1258
一、社会监督的内涵1258
二、社会监督的特点1258
三、加强社会监督是人民政权的本质要求1259
第二节 公民监督1260
一、通过选举对国家事务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1260
二、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进行监督1261
三、通过评议和“三公开”的形式进行监督1262
第三节 社会团体监督1262
一、工会进行监督的内容与形式1262
二、共青团进行监督的内容与形式1263
三、妇联进行监督的内容和形式1263
四、群众自治组织进行监督的内容与形式1263
第四节 舆论监督1264
一、舆论监督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1264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内容和形式1265
三、舆论监督的功能与作用1266
《反腐倡廉监督教程》后记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