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俄苏文论十八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俄苏文论十八题
  • 邱运华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65208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55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文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苏联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俄苏文论十八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程正民1

外位性理论与巴赫金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

一、研究者对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评论2

二、外位性理论的表述贯穿了巴赫金的全部学术活动7

三、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基本内涵16

四、作为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外位性理论23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28

一、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概念的语境30

二、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术语体系31

三、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基本立场33

四、整合和拓展:巴赫金“意识形态学说”的价值35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39

一、超语言学:一种批判理论40

二、话语的狂欢与独吟44

三、错会的契合:解构文论与巴赫金的被发现4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建构问题——巴赫金的艺术交往话语的价值50

一、生活和艺术:两套话语交流和对话52

二、话语理论与审美语境的多元空间57

三、建立“审美活动场”60

巴赫金关于文艺学学科建设思想的再度阐释62

一、言谈建构的文本:“文艺学家”身份与研究的边界62

二、巴赫金对文艺学学科的基本思想65

三、巴赫金文艺学思想的根本精神72

维谢洛夫斯基和巴赫金对民间创作研究比较论76

一、从“主义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转向77

二、维谢洛夫斯基:民间起点和诗学的历史视野80

三、巴赫金:发掘民间立场的意识形态视野84

四、为什么是民间创作研究87

“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90

一、跨民族文学研究的出现以及不同文化站位问题的提出91

二、三种不同的文化站位及其话语权力模式94

三、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和“他人文化的眼睛”的意义98

四、如何理解跨民族文学研究的文化站位102

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105

一、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研究对象困惑105

二、文学性: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意义上的107

三、文学性:一种艺术结构的建构109

四、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111

“历史诗学”的两套理路与文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114

一、求证历史:维谢罗夫斯基的历史诗学114

二、巴赫金:发掘历史诗学中的民间立场118

三、赫拉普钦科:构建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120

四、当下文论建设中的历史意识问题125

诗性体裁及其文化意识的积淀——“文化”与“诗学”中介的载体研究129

一、什么是文化诗学129

二、关于“诗性体裁”概念132

三、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裁实践的文化意识136

四、体裁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变化中相对稳定的结构138

五、结语141

诠释的困境:20世纪初的托尔斯泰话题142

一、作为诠释对象的20世纪初的托尔斯泰话题143

二、诠释的多维语境148

三、文学阐释:该说什么?155

十九世纪俄国思想文化语境与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启示特色158

一、回归俄罗斯,回归神圣使命159

二、诗性启示的审美建构162

三、转向的美学意味167

诗性启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根本特征169

一、启示:生命的微光169

二、诗性启示的本质171

三、人的立场:启示诗化的契机174

四、启示的历史语境176

五、托尔斯泰诗性启示的个性特色180

论列夫·托尔斯泰诗性启示的象征184

一、象征的两个维度184

二、托尔斯泰启示诗学与俄罗斯民族诗学传统185

三、启示诗学与象征的宿命超越192

四、静观:归宿抑或起点?194

问题与主义: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论研究197

一、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99

二、托洛茨基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202

三、托洛茨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艺”学说的评述208

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中介与形式内涵——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文艺问题212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下的文艺问题”213

二、布哈林提出的基本问题214

三、对意识形态的分层及其理论价值218

四、艺术形式的社会学研究221

“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问题——兼论葛兰西对布哈林的批评227

一、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论问题227

二、关于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策略问题231

三、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学说与列宁、托洛斯基的关系问题236

四、布哈林与葛兰西:现实影响与批评238

现代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高尔基典型论——30年代周扬、胡风之争与典型说论辩242

一、高尔基典型论原始形态和现代中国文论的建设者们对它的接受243

二、典型塑造的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之争245

三、周胡之争与“革命文学”的理论背景248

四、典型理论的现代延伸252

后记2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