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俄苏文论十八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俄苏文论十八题](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1298033.jpg)
- 邱运华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65208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55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文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苏联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俄苏文论十八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程正民1
外位性理论与巴赫金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
一、研究者对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评论2
二、外位性理论的表述贯穿了巴赫金的全部学术活动7
三、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基本内涵16
四、作为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外位性理论23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28
一、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概念的语境30
二、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术语体系31
三、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基本立场33
四、整合和拓展:巴赫金“意识形态学说”的价值35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39
一、超语言学:一种批判理论40
二、话语的狂欢与独吟44
三、错会的契合:解构文论与巴赫金的被发现4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建构问题——巴赫金的艺术交往话语的价值50
一、生活和艺术:两套话语交流和对话52
二、话语理论与审美语境的多元空间57
三、建立“审美活动场”60
巴赫金关于文艺学学科建设思想的再度阐释62
一、言谈建构的文本:“文艺学家”身份与研究的边界62
二、巴赫金对文艺学学科的基本思想65
三、巴赫金文艺学思想的根本精神72
维谢洛夫斯基和巴赫金对民间创作研究比较论76
一、从“主义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转向77
二、维谢洛夫斯基:民间起点和诗学的历史视野80
三、巴赫金:发掘民间立场的意识形态视野84
四、为什么是民间创作研究87
“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90
一、跨民族文学研究的出现以及不同文化站位问题的提出91
二、三种不同的文化站位及其话语权力模式94
三、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和“他人文化的眼睛”的意义98
四、如何理解跨民族文学研究的文化站位102
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105
一、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研究对象困惑105
二、文学性: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意义上的107
三、文学性:一种艺术结构的建构109
四、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111
“历史诗学”的两套理路与文论研究中的历史意识问题114
一、求证历史:维谢罗夫斯基的历史诗学114
二、巴赫金:发掘历史诗学中的民间立场118
三、赫拉普钦科:构建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120
四、当下文论建设中的历史意识问题125
诗性体裁及其文化意识的积淀——“文化”与“诗学”中介的载体研究129
一、什么是文化诗学129
二、关于“诗性体裁”概念132
三、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裁实践的文化意识136
四、体裁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变化中相对稳定的结构138
五、结语141
诠释的困境:20世纪初的托尔斯泰话题142
一、作为诠释对象的20世纪初的托尔斯泰话题143
二、诠释的多维语境148
三、文学阐释:该说什么?155
十九世纪俄国思想文化语境与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启示特色158
一、回归俄罗斯,回归神圣使命159
二、诗性启示的审美建构162
三、转向的美学意味167
诗性启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根本特征169
一、启示:生命的微光169
二、诗性启示的本质171
三、人的立场:启示诗化的契机174
四、启示的历史语境176
五、托尔斯泰诗性启示的个性特色180
论列夫·托尔斯泰诗性启示的象征184
一、象征的两个维度184
二、托尔斯泰启示诗学与俄罗斯民族诗学传统185
三、启示诗学与象征的宿命超越192
四、静观:归宿抑或起点?194
问题与主义: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论研究197
一、托洛茨基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99
二、托洛茨基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202
三、托洛茨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艺”学说的评述208
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中介与形式内涵——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文艺问题212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下的文艺问题”213
二、布哈林提出的基本问题214
三、对意识形态的分层及其理论价值218
四、艺术形式的社会学研究221
“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问题——兼论葛兰西对布哈林的批评227
一、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论问题227
二、关于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策略问题231
三、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学说与列宁、托洛斯基的关系问题236
四、布哈林与葛兰西:现实影响与批评238
现代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高尔基典型论——30年代周扬、胡风之争与典型说论辩242
一、高尔基典型论原始形态和现代中国文论的建设者们对它的接受243
二、典型塑造的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之争245
三、周胡之争与“革命文学”的理论背景248
四、典型理论的现代延伸252
后记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