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城市发展史
  • 傅崇兰,黄志宏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0502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38页
  • 文件大小:320MB
  • 文件页数:862页
  • 主题词:城市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中国城市史与中华文明1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在世界城市史上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1

(二)中国城市历史演变的地理、经济、社会、文化背景2

(三)对影响中国城市形成、发展的几个重大因素的探索21

(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28

(五)《中国城市发展史》研究的框架33

第一编 中国城市演变史34

一 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34

(一)中国的原始社会与原始城市34

(二)黄河孕育出华夏早期城市37

二 中国城市文化的摇篮39

(一)铜器文化时代的城市39

(二)殷墟与甲骨文40

(三)殷墟的城市及其文化艺术41

三 西周城市发展与“封邦建国”之制43

(一)周代城市史概论43

(二)沣水岸边建丰、镐二京44

(三)雒邑与雒水45

四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47

(一)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史概论47

(二)齐、楚、燕、韩、赵、魏、秦的都城50

五 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主阶级国家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53

(一)秦代城市史概论53

(二)秦代咸阳城市55

六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57

(一)汉代城市史概论57

(二)长安从乡聚到城市59

(三)长安的手工业、商业60

(四)长安的文化62

七 雒阳的演变63

(一)雒阳城规模63

(二)雒阳的商业、文化64

八“三国”都城与山水66

(一)吴国都城建业与长江66

(二)蜀汉成都与“巴山蜀水”67

(三)成都的手工业68

(四)魏国洛阳与洛水69

九 南升北降的魏晋南北朝城市70

(一)魏晋南北朝城市史概论70

(二)晋都洛阳74

(三)遭受战乱破坏的周边城市75

(四)东晋和南朝建康城的变化与科学文化成就76

(五)大兴安岭崛起的部落攻占洛阳建都80

十 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大兴城84

(一)隋代城市史概论84

(二)大兴城建设背景85

(三)大兴城的兴建85

(四)大兴城是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86

十一 长安与舟载盛唐帝国的运河87

(一)唐代城市史概论87

(二)长安城市的发展92

十二 五代十国城市与中国城市历史的转折点98

(一)五代十国城市史概论98

(二)五代时期的开封——中国城市区域转移的新起点99

(三)十国城市与江南经济崛起101

十三 北宋开封府城的繁荣与汴河104

(一)北宋城市史概论104

(二)开封105

(三)五河会聚之都107

(四)开封府城的经济108

(五)开封府城的文化110

十四 南北文化大聚集的南宋临安112

(一)南宋城市史概论112

(二)“以湖山胜”的临安城市115

(三)临安城市手工业、经营类型、行业类型及其发展118

(四)临安城市商业行铺及其特色119

(五)临安的教育文化120

十五 辽、金、西夏城市崛起与少数民族发展史的转化120

(一)辽、金、西夏城市史概论121

(二)上京临潢府经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124

(三)金上京会宁府城与移民126

(四)金中都大兴府城128

十六 超越前代的元代城市发展129

(一)元代城市史概论130

(二)元大都135

(三)大都城的经济与文化137

十七 明代城市与资本主义萌芽138

(一)明代城市史概论138

(二)明代应天府城152

(三)顺天府城与大运河154

(四)北京的经济、文化156

十八 清代中国城市的变革157

(一)清代城市发展与变革概论157

(二)北京城规模173

(三)北京的经济和文化175

十九 近代城市的演变179

(一)近代城市史概论179

(二)近代中国城市遭受严重破坏181

(三)城市类型分化和建设183

第二编 城市居住史186

一 城市居住的肇始186

(一)传说中的城市居住地186

(二)原始居住方式的变化188

(三)原始居民点社会差异性的形成190

(四)原始聚落发展的文化性192

二 奴隶社会的城市居住194

(一)夏商周三代城市居住的选址194

(二)“茅茨土阶”与“有城无郭”——夏商时期都城居住的基本特征196

(三)从“监顽殷”到“卫小城”——“郭”区的起源与功能演变199

(四)春秋时期都城居住的礼仪思想200

三 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居住202

(一)战国、秦汉时期“以西为贵”文化传统的延续202

(二)秦汉时期的“多宫制”205

(三)汉魏时期居住空间礼仪的演变206

(四)汉魏南北朝城郭格局的变化207

(五)“单宫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布局的重要变革209

(六)战国至南北朝城市里坊制的变化211

四 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居住213

(一)“单宫制”的最后确立与宫城的进一步封闭213

(二)隋唐时期封闭的城市里坊215

(三)北宋时期的城市居住区基本特征217

(四)地方城市特色建筑219

五 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居住221

(一)明清北京城居住形态的基本特征221

(二)“胡同”与“四合院”224

(三)清朝都市居住区的“满汉分隔”制度230

(四)几种特色居住区空间类型233

六 近代城市居住区特征235

(一)“满汉分隔”制度的瓦解235

(二)租界居住建筑与难民“贫民窟”的形成235

(三)“里弄”建筑的演变237

(四)民国时期的“骑楼”239

七 1949年后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特征240

(一)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240

(二)三个层次的“复合型”城市居住区242

(三)城市居住流动性小,居住功能与其他功能混合243

(四)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化的基本形式245

八 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与工业城市居住环境250

(一)工人新村建设概况250

(二)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上海普陀区工人新村建设254

(三)新村建设的问题及现状261

九“就地城市化”的“城中村”的居住区现象265

第三编 城市建筑史267

一 文化背景267

(一)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267

(二)天人合一:中国人的理想境界271

二 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275

(一)原始的天地宇宙观276

(二)建筑就是宇宙281

(三)传统星象观289

(四)“中国”观295

三 山水有灵:居住与风水选择305

(一)中国人的起源305

(二)适应自然的原始聚落310

(三)融于自然的传统村落321

(四)传统民居333

(五)阳宅相法356

(六)陵寝的选择369

四 象天设都:都城与宫殿390

(一)都城390

(二)宫殿408

(三)作为象征的都城与宫殿421

五 人间天上:明堂、坛庙与宗教建筑423

(一)敬天尊祖的明堂425

(二)尊天亲地的坛庙430

(三)招仙通神的宗教建筑440

六 天人合德:中国园林460

(一)道家美学思想461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463

(三)园林之“道”468

(四)天人合一:园林艺术的民族特质471

(五)园林的艺术特征478

七 天地和合的理想空间:建筑与建筑群488

(一)中国建筑文化象征观念之源490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城市设计493

(三)建筑群体组合502

(四)作为象征的建筑511

(五)空间的“生理根源”518

八 礼乐和谐与建筑文化符号522

(一)礼乐和谐523

(二)建筑符号的象征意义532

九 中西传统哲学观与建筑观548

(一)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548

(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传统哲学观比较551

(三)中西传统建筑观556

十 中西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564

(一)中西建筑时空观565

(二)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572

(三)传统建筑色彩比较598

(四)传统建筑材料比较601

十一 对当代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615

(一)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与生态建筑616

(二)全球化、文化趋同与建筑的发展626

(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实与出路642

第四编 中国城市广场史663

一 城市广场与社会的公共生活663

(一)公共活动场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663

(二)公共活动场所在中国城市中的历史发展概观664

(三)中国城市广场的文献与学术思想668

(四)研究广场史的理论、方法探讨671

二 中国传统广场:最长寿的广场体系673

(一)原始广场:随先民的脚步走来673

(二)坛庙广场:中国本土的宗教活动场所677

(三)殿堂广场:世俗权利的展示场与和合百族的磁力场681

(四)寺庙广场:喧嚣的世俗活动与虔诚的宗教活动并存交映692

(五)娱乐厂场:民间艺术与民间艺人的孽生地705

(六)市场性广场:市场功能激发着广场的繁盛711

(七)阅武场广场: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发展714

(八)中国传统广场的人文内涵717

三 传统广场的断裂与新型广场的兴起729

(一)西方广场伴随殖民者的刺刀嵌入中国城市730

(二)新型广场高歌猛进732

(三)传统广场在批判、改造中断裂739

(四)新型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743

四 城市广场的勃兴与探索751

(一)1978~1995年间城市广场建设波澜不惊752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1996年后城市广场遍地花开756

(三)泥沙俱下:城市广场大发展中的诸多误区764

(四)激浊扬清:中国广场在探索中进步773

(五)当代城市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783

五 中西广场的文化对照807

(一)中西广场的“同归”808

(二)中西广场的“殊途”809

图表来源819

参考文献827

后记838

热门推荐